您的位置:首页 >保险快报网 > 要闻 >

各地保监局全程布控 揭“退保转购理财产品”骗局

2018-02-27 11:06:49    来源:上海证券报

全民理财潮的兴起,让近年来“第三方理财公司”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且这些公司已将非法营销之手伸向传统的保险领域。上证报记者昨日独家获悉,近日地方保监部门拉响警报,揭开了目前市面上“退保转购理财产品”的新骗局。

随着互联网金融风险专项整治和交易场所清理整顿深入开展,国内一些地区部分金融信息服务、资产管理、投资管理公司逐步变换手段手法,转而采取直接冒用保险公司名义、诱骗保险客户“退保转购理财产品”的手法,严重扰乱保险市场秩序,严重侵犯公民个人信息和财产等合法权益。

“补偿金和补贴”的套路

几乎是在一夜之间,形形色色的“理财公司”、“财富管理公司”涌现于寸土寸金的CBD。他们的获客方式简单又直接,一张张标榜着10%以上收益率的理财产品宣传单,散发到城市各处。如此高收益,难免让人动心。

然而,随着互联网金融风险整治行动的开启,这些公司的非法营销活动被陆续取缔。他们开始铤而走险、变换手段,冒用保险公司名义诱导保险消费者“先退保、后买理财产品”。

记者在调查中了解到,多家寿险公司先后在排查中发现,陆续有客户向他们反映:有人谎称是该险企售后服务部门,向他们寄发《客户通知函》、拨打电话、发送短信,以向客户“发放补偿金”“提供补贴”的名义,骗取客户先前往该险企退保,然后再前往某商务楼办公场所购买所谓的“理财产品”,骗取消费者的钱财。

随着调查进一步深入,记者发现,行骗的多位已离职的保险代理人或是从相关渠道获取到保险客户信息的不法分子,而上当受骗的多为中老年人。

一家保险公司内部人士告诉记者,他所在的公司也遭遇了好几起“退保转购理财产品”案例。为了骗取保险客户的信任,这些不法分子甚至租用与保险公司同一栋办公楼宇的其他楼层,让消费者误认为他们和保险公司是“一家人”。

为达到目的,他们“贴心”地提供“一条龙”服务——陪同客户去保险公司进行现场退保,或让客户授权于他们代办退保事宜。

“如果遇到来柜台退保,我们首先会告知客户,退保会有损失,也会提醒他们不要轻易相信所谓的高收益理财产品。”不过,业内人士表示,现在很多保险公司为了提升服务效率,都在移动APP端口推出闪赔、闪退功能,一旦到了移动端,风险就很难把控。

保险业的“自卫”与“反击”

面对新骗局的出现,在已出台《中国保监会关于严格规范非保险金融产品销售的通知》的基础上,各地保监局近期再次拉响警报。

首先,要求各保险机构高度重视,采取措施有效隔离相关风险。要加强客户信息资料安全管理,特别是加强对直接接触客户信息的操作人员及信息系统的管理,严防保险客户信息泄漏给不法机构和个人。要加强客户服务和风险提示工作,针对疑似被不法机构和个人诱骗退保的保险客户,要耐心做好宣传解释工作,确保客户在知晓提前退保、自愿购买理财产品可能产生的不良法律后果的前提下办理退保手续。要加强对销售人员的合规培训,提高不参与任何退保转购理财产品行为的自觉性。

其次,要求各保险机构积极做好自身维权、举报等工作。一旦发现不法机构和个人冒用保险机构、专业中介机构的名义,诱骗客户退保的情况,应及时通过发表声明、发送律师函、提起诉讼等方式加强自身维权。发现有离职业务员参与的,应及时向行业协会报告。发现涉嫌不正当竞争、虚假宣传等行为,应及时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进行投诉举报。发现涉嫌违法犯罪的行为,应及时向公安部门报案,并配合提供相关犯罪线索。

同时,要求各保险公司加强日常监测和报告工作。要密切关注并收集有关“退保转购理财产品”的最新动态情况,一旦发现案件风险苗头及时报告。为进一步加大打击力度,一些地方保监局已与当地公安部门建立专项案件线索移送机制。

全行业防控布局,时不我待。“事实上,我们已开始自卫与反击。”一家保险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说。目前,他们采取的举措包括:一是向公安机关提供不法分子冒充公司发送给客户的短信和电话录音(光盘)等证据,请公安机关协助调查;二是及时通过媒体发表风险提示公告,声明从未与任何第三方公司合作或委托任何第三方公司为客户办理“保单售后服务”或“提供产品解决方案”等;三是在柜面设立“退保劝阻”岗,主要针对非正常退保行为。

业内人士认为,消费者其实也应擦亮眼睛,切勿轻信“天上掉馅饼”的高收益,更不要轻易“退保转购理财产品”。究竟是不是保险公司的客服人员还是冒充的不法分子,问一下对方的客服编号,到保险公司一查便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