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保险快报网 > 要闻 >

银保监的“合并” 不是简单的“分久必合”

2018-08-16 08:57:00    来源:证券时报

银保监的“合并”,不是简单的“分久必合”,而是一种基于“中国智慧”的金融监管体制的全面探索、创新与实践。有利于解决“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尴尬,也能够弥补“谁家的孩子谁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它将开启我国的“新银保时代”,其最大特点是将居民财富进行“全生命周期”和“代际传承”的分类与分层管理,同时,根据银行和保险产品的功能特点,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加强协调,形成合力。

“偿二代”最大的亮点在于更加科学地解读保险经营,特别是风险管理的逻辑和规律,实现了从准备金监管到资本监管,从规模导向到风险导向的蜕变与升华,采用更加立体的思维模式,构建不同风险之间的多维关联,确保能够更加科学和动态地反映经营管理风险。

近年来,我国保险主体增加了不少,但有些人并不是真正想做保险,只是看上了保险的融资功能,利用保险牌照,以各种理财产品的名义圈钱。拿着圈到的钱,再到资本市场上大肆举牌,兴风作浪,恶意收购,巧取豪夺,就成为了“妖精”和“害人精”。

王和

【2007】农业保险

2007年,我国全面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开启了我国农业保险发展的新时代。自建国以来,农业保险就一直是我国财产保险的重要业务领域。但后来,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导致农业保险长期陷入亏损,成为了“坏业务”。大多数保险公司,特别是上市保险公司均摒弃了农业保险业务。

这一轮的农业保险发展是在“一号文件”大背景下展开的,各级财政均予以了保费补贴支持。但即使这样,一开始,大多数公司仍持观望态度,只有人保财险、中华联合和地方性专业农险公司等少数保险公司进入。经过十年的发展,农业保险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风险保障,更成为了财产保险的第二大业务,且经营效益稳定。近年来,许多保险公司纷纷加入,形成了大发展的局面,并将发展领域从“政策性农业保险”扩展到“商业农业保险”,同时,基于农业保险的创新层出不穷,不仅有无人机和区块链等科技手段的应用,更有指数保险和“指数+期货”模式的探索。

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农业现代化离不开集约化,集约化的实现,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资金投入的前提是有效的风险保障。保险是风险管理的市场制度安排,因此,保险要进一步提高农业保险“保足”和“保全”程度,为农业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同时,农业的现代化也将从根本上改变农业风险暴露水平,并“反哺”农业保险,因此,农业保险需要更多的前瞻和战略思维。

就“精准扶贫”任务而言,近年来,保险业高度重视,创造性开展工作,探索出了河北“阜平模式”、宁夏“脱贫保”、河南“脱贫路上零风险”等保险扶贫模式,使得“金融扶贫,保险先行”成为了社会特别是各级政府的广泛共识。从目前的情况看,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已成定局。但接下来,需要思考的问题是:如何巩固脱贫成果,因为,从现实情况看,我国的脱贫成果仍较脆弱,面临着因灾和因病返贫的问题,保险更应当在解决因灾和因病返贫方面发挥自身独特的作用,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长期小康做出积极的贡献。

【2012】偿二代

2012年,我国“第二代偿付能力监管制度体系”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它标志着我国保险监管的重要基础制度进入一个“迭代期”。我国“偿一代”是在《保险法》出台后全面展开的,2003年颁布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额度及监管指标管理规定》,2008年出台了《保险公司偿付能力管理规定》,至此,我国初步建立起一个相对完善的偿付能力监管体系。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偿付能力管理再度引起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并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监管理念、制度与技术。于是,欧盟有了“欧II”,美国有了RBC。此时的中国保险监管面临“何去何从”的问题,即是在欧盟和美国之间,选择一个“模板”,还是走一条自己的道路。可以肯定的是,中国作为一个新兴市场,简单地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东西肯定不行,而经过十几年的积累,我们已经具备了构建中国特色的保险偿付能力监管体系的能力,于是,“偿二代”建设步入实质性阶段。

“偿二代”最大的亮点在于更加科学地解读保险经营,特别是风险管理的逻辑和规律,实现了从准备金监管到资本监管,从规模导向到风险导向的蜕变与升华,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技术逻辑和架构,摒弃西方传统的平面思维模式,采用更加立体的思维模式,构建不同风险之间的多维关联,确保能够更加科学和动态地反映经营管理风险,而“SARMRA”成为了最重要的亮点。中国“偿二代”,无论是理念、逻辑和技术,还是建设和推广的速度,均引起了西方世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认同。“C-ROSS”已经成为了中国保险一张亮丽的“国际名片”,2016年我国举办了“亚洲偿付能力监管与合作研修班”,输出“中国方案”。

“偿二代”的一个本质诉求是实现“内圣外王”,即通过“寓教于管”,引导并推动行业经营理念与能力的提升。“偿二代”就像一个复习考试大纲,目的不仅是希望做好“考卷”,考一个“高分”,更要理解为什么“这么考”,理解考题设计的“良苦用心”。不仅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实现“知行合一”,引导行业转型升级。通过不断地“复习”和“考试”,发现问题,理解根本,持续改进,形成闭环。通过不断地教化,不仅解决技术和能力问题,更解决认识和自觉问题,为防范风险奠定基础,最终成就行业和企业的“王道”。

【2013】泛鑫事件

2013年,一则“美女高管携5亿元巨款外逃”的消息,让保险业又一次成为了社会的焦点,之后,随着政府相关部门的介入,使得遗留问题得到迅速妥善地解决,而陈怡也以“死缓”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代价。

就行业而言,泛鑫事件也许只是一个个案,但在其背后所折射出来的问题值得行业深刻思考。从表面看,是泛鑫利用了保险公司的管理漏洞,通过“长险短做”,进行了套利。但从深层次看,是一些保险公司自身缺乏销售能力,却盲目追求规模。于是,就不得不依赖外部渠道,而一些不良的渠道,拿住了这些保险公司的“软肋”,不仅漫天要价,还长期滞留保费,为经营管理埋下巨大隐患。

“渠道费用”居高不下,一直是行业的一块“心病”,特别是在寿险的银保、财险的车险和互联网保险等领域。它不仅直接影响了企业的经营效益,更让行业陷入一种“被违规”的窘境。究其原因,固然有渠道倚仗“市场势力”,滥用权力的问题,但渠道之所以能够“拿住”保险公司,其根本原因还是保险公司自身缺乏能力。此外,就是保险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比着给“点数”,给了渠道以可乘之机,也使自己沦为了“囚徒”。

保险业需要思考的一个基本且重要的问题是“商业模式”。用学术的话讲是“核心竞争力”,用通俗的表达叫“靠什么行走江湖”。都说要“以客户为中心”,那么,首先要回答客户是谁,客户在哪里。一直以来,保险行业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有保费,没客户”。用今天互联网经济的语言表述,就是长期处于“2B”的状态,没有真正实现“2C”的迭代。这种“2B”的路越走越窄,不仅是“受制于人”,更导致销售费用“居高不下”,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

【2014】新国十条

2014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实现由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同时,将具体工作细化为九方面29条措施。这已经不是国务院第一次出台类似文件,早在2006年,国务院就出台了《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被称为“国十条”,因此,这次出台的文件则被称为“新国十条”,以示区别。

“新国十条”的最大意义在于把“发展保险事业”,从行业愿望上升为国家意志,同时,“新国十条”是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发布的大背景下提出,三中全会决定的一个重要内容是提出了“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保险是作为实现“两个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提出的,因此,受到了各级政府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在“新国十条”的推动下,我国保险业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特别是涉及国计民生和社会管理方面的业务,如大病保险、农业保险、责任保险、长期护理保险、巨灾保险等均得到了快速发展。

在中国做保险,最重要的一条经验是融入并服务大局。尽管十九大报告没有具体地提及商业保险,但如果以“融入并服务大局”的视角看,在“可持续发展”目标下,“保险社会”的轮廓已逐渐清晰,所以,就不难发现发展空间巨大。更重要的是,保险业不应当把这些“空间”狭隘地理解为“商机”,应当在深入学习领会报告精神实质的基础上,上升为一种“行业责任”,即在完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过程中,保险行业和企业应当承担的历史责任。

【2015】互联网保险

2015年,中国保监会颁布了《互联网保险业务监管暂行办法》,成为金融领域第一部关于“互联网金融”的制度文件,为我国保险模式创新,开展了积极的探索。我国保险电子商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90年代,但当时更多的是停留在企业门户和品牌宣传的层面,并没有成为一种有效和规模化的营销模式。

我国互联网保险的“探路者”是电话营销,2007年,“电销”在我国保险市场出现,并迅速风靡一时,其中,除了有快速便捷和直达客户等优势外,15%的渠道优惠政策无疑也扮演了重要推手的作用,之后的“网销”更是步“电销”之后尘,异军突起,成为了实现我国互联网保险业务井喷式发展的真实故事。但在商车费改之后,制度红利的消失,导致“电网销”业务陷入了负增长,这就是一些“外人”对于我国互联网保险发展的大起大落,怎么看也不明白的个中道理。

2013年,中国保监会批复众安在线设立,之后,又批准了泰康在线、安心财险和易安财险等三家互联网保险公司,使得互联网保险,从一种概念、一种营销手段,发展到了一种商业模式、一种组织形态。尽管如此,从理论上讲,行业还没有很好地回答互联网保险的外延和内涵是什么的问题。从实际发展的情况看,“获客”始终是一道坎,自身能力建设尚待时日,但与互联网平台的合作,无论是“引流”,还是“获客”,费用畸高一直是个难言之隐,挑战着静态经营成果,而逆选择和道德风险,更威胁着动态经营结果。同时,无论是品牌推广,还是科技能力建设,均面临巨大成本投入的问题,但总是“烧钱”也不是长久之计。特别是众安上市后,股价的“跌宕起伏”更给了人们,也包括互联网保险业,许多“耐人寻味”的思考。因此,互联网保险公司的发展,仍需要不断回望出发,正思反思,清晰坚定,理性探索,且行且珍惜。

互联网保险,无疑是推动保险科技发展的重要动力,但保险科技远不是互联网保险能够概括的。回顾过去,保险业的发展与进步,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的推动,面向未来,科技不仅能够赋能保险,更可能改变保险,实现“再存在”。因此,保险业需要高度关注互联网、大数据和区块链等核心技术,同时,保险是人工智能、基因技术、车联网、物联网、生物识别、定位技术应用的“典型场景”,保险需要更加前瞻性地布局相关领域的工作,特别是“分布式”和“智能化”两大概念,进一步加大基于战略的智力和财力投入,同时,要加大与外部的合作,共同探索基于科技的保险商业模式协同创新。

【2016】安邦事件

2016年,一场关于“野蛮人”的争论,将保险业推到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一开始,大多数保险人是百思不得其解,一个“扶危济困”的行业,怎么就成“野蛮人”了。但随着真相逐渐披露,甚至到安邦“出事了”,人们才渐渐看明白,并得出一个基本结论:对保险业而言,这群“野蛮人”,基本上是一群“陌生人”。

近年来,我国保险主体增加了不少,但面临“良莠不齐”和“鱼龙混杂”的问题。有些人心怀叵测或来者不善,他们并不是真正想做保险,只是看上了保险的融资功能,希望通过保险“借腹生子”。讲白了,就是利用保险牌照,以各种理财产品的名义圈钱。拿着圈到的钱,再到资本市场上大肆举牌,兴风作浪,恶意收购,巧取豪夺,于是,就成为了“妖精”和“害人精”。

关于保险公司“可不可以举牌”的问题,曾经引起过不少争论。持肯定意见的人认为,资金进入保险公司,就属于保险公司的“自有资金”,如何投资是企业行为,无可厚非。持不同意见的人认为,保险资金具有显著的“公共性”,特别是寿险公司,属于对保单持有人的长期负债,安全性是首要因素,不能唯利是图,更不能铤而走险。其实,“举牌”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一个立场问题,不是“能不能”,而是“该不该”。保险资金没有阶级,但保险企业有立场。

日前,监管部门出台了《关于加强非金融企业投资金融机构监管的指导意见》,其核心诉求就是通过对投资者的甄别与分类管理,让“动机不纯者”,让“陌生人”走开。保险,不是人人都能够做的,这是一个更需要定力、情怀和信仰的行业。如果让居心不良者长期混入保险队伍内部,行业的风险就面临防不胜防的窘境,行业的形象就容易陷入自毁长城的尴尬,因此,行业需要坚决地清理门户。

【2018】银保监会

2018年2月召开的十九届三中全会拉开了新一轮国家机构改革的大幕。就金融业的监管而言,“一委一行两会”架构正式推出,中国保监会面临“撤并”使命,“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正式挂牌,金融监管开启“新银保时代”。银保监会的到位,面临的首要任务是落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要求,因为,金融风险无疑是“重大风险”的重要内容,因此,“强监管”将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常态”。

近年来,金融风险已成为影响社会安定和谐的一个十分突出问题。2017年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明确指出,金融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从词频统计上看,会议文件中“风险”被提及了31次,“监管”被提及了28次,风险和监管被放到了比改革和发展更重要的位置。为此,中国金融业需要反思的一个问题是,为什么会从社会风险管理的“主语”沦为了“宾语”,即从“金融管理社会风险”到了“社会高度关注金融风险”,变化的原因值得行业深刻反思。正如陈文辉副主席警示的,保险绝不能由“风险管理者”异化为“风险制造者”。

2017年,中国保监会重申坚持“保险业姓保,保监会姓监”的原则,明确“严监管、防风险、补短板、治乱象、服务实体经济”的工作主基调,同时,全面启动了行业治理的“4+1”行动。随着工作的不断深入,行业的风险治理情况得到大幅度改善,尤其是“问题企业”被接管,被关注,个别企业“为所欲为”的现象得到有效遏制,市场行为得到进一步规范,保险业的发展正步入全面规范和健康发展的轨道。

这次银保监的“合并”,不是简单的“分久必合”,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混业”,而是基于现阶段我国金融发展实际,特别是存在矛盾和问题的一种理性选择,是一种“综合”和“融合”的概念,不是简单的合并,也不是形式上的“合署办公”,而是一种基于“中国智慧”的金融监管体制的全面探索、创新与实践。

这种监管模式有利于解决“铁路警察各管一段”的尴尬,也能够弥补“谁家的孩子谁抱”的不足。更重要的是,它将开启我国“新银保时代”,其最大特点是以金融,特别是居民财富管理服务领域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作为切入点,将居民财富进行“全生命周期”和“代际传承”的分类与分层管理,同时,根据银行和保险产品的功能特点,进行统筹规划,合理分工,加强协调,形成合力,让广大居民更好地分享社会进步和改革发展的成果,让人们的生活更安定,更美好。

回望历史,是为了更好地把握规律,但认清并把握好当下,特别是新时代、新形势和新挑战,则是决定未来的前提和关键。

站在“三十而立”的历史节点上,中国保险业更需要的是“想”。有句广告词——“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面向未来,中国保险需要更高的站位,更广阔的心胸,更大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在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同时,成就中国保险的新辉煌。

关于保险的未来,无疑是一个宏大且丰富的话题,它不仅要思考和规划,更要探索与实践,但关键是要清晰、理解并把握好一些基本认知:

1)中国保险业将进入发展的新时代,如何定义并打造新时代,全在行业的“手里心中”,因此,“集体共识”、“知行合一”和“克己复礼”至关重要;

2)理解并坚守保险的“社会性”,践行“成人达己”的逻辑与智慧;

3)科技,将深刻地变革保险业,并挑战传统的存在方式;

4)面向未来,更需要理论进步、文化自信与信仰涵养;

5)人类命运共同体、可持续发展和保险型社会是行业发展的重要思想和理论基础。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