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保险快报网 > 要闻 >

同款保险健康告知为何竟有差异

2018-09-17 09:41:06    来源:投资者报

坦率地讲,买保险本来就是规避风险的好手段。但并不是所有人都有购买保险的资格,健康告知便是购买保险的一道门槛。

通常,我们在购买重疾险、医疗险等健康险时,填好投保信息之后,通常还需要填一份健康告知,只有符合健康告知的消费型,才能顺利承保,而无法通过健康告知的消费者,则在人工核保之后,面临增加保险费承保、责任除外承保、延期承保甚至拒保的局面。

目前,健康告知已经在保险行业广泛使用,但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依然值得关注。

健康告知是为降低承保成本?

一份健康告知,一般由四部分组成,首先是过往投保经历,例如是否有在其他公司投保或者被拒保经历;其次,健康告知会对被保险人身高体重、出生体重、是否吸烟等状况进行询问;第三,将询问被保险人病史或者是否存在某种不良症状等;最后,健康告知将关注被保险人直系亲属的病史情况。

一些保险产品的健康告知还包括近期是否有国外旅游的经历等问题(有些海外流行病如埃博拉也在一些保险保障范围之内)。

与传统的体检投保相比,健康告知显然非常方便。消费者只需要如实告知,并且没有特殊状况,就可以一秒投保,大大提高了消费者购买保险的效率。

目前互联网保险大多采取健康告知的方式,代理人渠道方面,保额不超过50万元的保险,也主要使用健康告知,而并不强制体检投保。同时,从成本角度来看,健康告知也降低了公司的承保成本。

不同平台的健康告知存有差异?

不过,在实际操作中,与体检投保相比,健康告知给消费者道德选择的机会。记者注意到,同一款产品在不同的渠道,健康告知实际上也有所区别。

例如目前市场上一款多次赔付型终身重疾险,该款产品不止在保险公司的官方微信上销售,还在慧择网上销售,但该产品在不同渠道的健康告知是不一样的,在慧择网上健康告知问题较少,而在官方微信上的健康告知的条款则更多。

例如微信渠道,该产品的某一条健康告知为:您在过去五年曾接受血液、X光、CT、MRI、心电图、脑电图、肌电图、超声波、内窥镜检查、活体组织病理学检查等有异常。而慧择网上该产品的该条健康告知则为:您在过去两年内是否做过X光、B超、彩超、CT、核磁共振、内窥镜、病理活检、眼底检查、血液检查、宫颈涂片检查或其他检查并且检查结果有异常。

此外,在官方微信上,该款产品还有包括是否怀孕等5项针对女性的健康告知条款,但慧择网渠道的健康告知则并没有这些条款。

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又比如市场上某款较受欢迎的百万医疗险,其官网的产品有适用于女性被保险人的健康告知,即是否曾患有葡萄胎或其他妊娠滋养细胞疾病、宫颈不典型增生等症状,但蚂蚁保险上同一款产品,则没有这一条款。

记者通过与业内交流了解到,这样的方式实际上是符合规则的,一些第三方平台会基于自身风控手段及客户数据,对健康告知进行调整,所以会出现同一款产品健康告知并不完全相同的情况。

然而,这样的调整对保险公司来说,会增加消费者道德选择的风险。以上述提及的多次赔付型终身重疾险为例,一名怀孕的女性消费者,在慧择网投保则无需告知,这对保险公司风控带来一定的压力。

此前曾有资深产品经理对记者表示,同一款产品在不同渠道(不同健康告知)下,公司将分渠道进行风险控制。

告知方式对未体检者更友好?

如上所述,填写健康告知是消费者投保的必经之路。一般而言,填写健康告知的原则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如果自身有健康告知里出现的状况,那么必须如实填写,不存在、不知晓、没有确诊的情况则无需填写。

这样的健康告知方式就比较依赖于消费者对个人身体状况的了解程度。

此前,记者在与不少保险代理人交流时,对方均建议记者在买保险之前,先不要去体检,这样顺利通过健康告知的可能性更大,毕竟在健康告知中,不知道、没确诊疾病则不存在,如果不进行体检,也就不知道身体的毛病,也就有更大概率直接通过健康告知。

不过,有不少消费者对健康告知这种告知方式存有疑惑,难道健康告知对不体检者更为友好?而对体检者更为苛刻(毕竟体检之后发现身体完全没有毛病的情况已经越来越少,特别是在生活工作压力较大的一线城市)?尽管保险公司在设计健康告知时并没有这种主观意愿,但或许仍有不少消费者在购买保险时暗自后悔:“如果当时我没体检就好了。”

一位来自北京的王女士便是如此。由于关注身体健康,她每年都定期做体检。2017年,王女士体检时发现自己患有甲状腺结节。当时,王女士并没有购买保险,一年后有购买保险的意识时,却发现甲状腺结节出现在许多保险产品的健康告知中,如果患有甲状腺结节,那么投保时则需要告知,通过人工核保之后,才能知道是否能够顺利承保。

值得庆幸的是,目前已经有不少保险产品,已经上线了智能核保功能。如果甲状腺的检查结果符合标准,则依然可以甲状腺癌责任除外承保。不过,换个角度来看,如果王女士当初没有体检,那么她或许能够更为顺利地投保,而不需要除外责任。

这似乎已经成为了一种矛盾,尽管这种矛盾并非主观造成。在目前的情况下,消费者也只能选择对自己更为有利的投保手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