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保险快报网 > 要闻 >

保险市场:一纸盟约签好才俩月便被撕毁的怪象

2018-10-08 15:58:52    来源:上海证券报

“一纸盟约签好才俩月便被撕毁”的怪象,最近出现在保险市场。

记者在调查暗访中发现,两个月前以自律公约形式约定的商业车险手续费上限——大险企20%、中小险企最高可至28%,在一些地区已被突破至30%以上甚至更高。

自律公约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便夭折,带给我们更多的是对整个车险市场生存现状的反思。车险手续费自律公约为何屡定屡破?深谙手续费高企之伤害的保险公司,缘何还要“飞蛾扑火”?这样的恶性循环,究竟何时能解?

暗度陈仓“走小账”

两个月前全国财险公司对车险手续费上限的声声承诺言犹在耳。如今,一些公司便开始蠢蠢欲动,表面上仍履行承诺、背地里却暗度陈仓,屡屡突破手续费上限。

这些财险公司突破“红线”的手法相当隐蔽,甚至令监管部门“无据可查”。

记者从某财险公司内部了解到,明面上,一些财险公司还是遵循自律公约,发票按照上报银保监会费率时约定的手续费走,即所谓的“大账”;

但暗里,还会另外“补贴”一些费用给中介渠道商,暗补的主要支付途径有两种:一是在积分商城购买积分后转赠,二是通过技术服务费结算,即所谓的“小账”。

这相当于变相突破了手续费上限。“具体补贴的额度标准有两种。一种是跟中介渠道的保费规模挂钩,以广告费、宣传费的形式返点,随着业务规模的增加,返点比例也相应提升。另一种是跟理赔率挂钩,以风险控制费用的形式返点。”业内知情人士透露说。

比如,一般财险公司要求车险业务的综合成本率最多可到100%,因为只有控制在100%以内,车险业务才会有承保利润。但有些财险公司将此标准放宽到120%,一是为了追求规模牺牲利润,二是公司在非车险业务上有腾挪空间。

“综合成本率里面包含了人工和经营成本、赔付成本等,120%减去这些成本之后,还有一部分费用。对于这部分费用,一些财险公司和中介渠道商就会商议好利益分成机制,一个月结算一次。如果超过了自律公约的红线,那就通过暗补的方式走小账。”有业内人士爆料称。

生存压力的无奈

这本是一场空前的手续费改革。

6月下旬,大型保险公司呼吁行业实施车险手续费自律。

7月初,银保监会专门发文要求报送车险手续费的取值范围和使用规则,且实际执行的手续费率要与上报给监管部门的一致,即严格执行“报行合一”。

8月初,各地保险行业协会纷纷下发相关指引,各险企签署“报行合一”承诺书。

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很快一些地区变相破“红线”的消息便不胫而走。监管相关部门对自律公约的倡议是何等的不遗余力,但在保费规模断崖式下滑,公司面临生存压力的无奈之下,一些险企还是陷入了车险手续费变相违规的泥淖。

前脚承诺、后脚违约,部分中小险企向记者道出了无奈:“车险保费收入一直在下滑,这让我们不得不重走‘价格战’老路。以某地区一家财险公司的一个销售渠道为例,以前来自该渠道的车险月保费收入大概有500万元,手续费改革后降至100万元左右。按照这种下滑节奏,很快就要被挤出市场了。”

但仍有不少坚守自律承诺的险企。一家大型财险公司人士表示,他们仍严格执行20%的手续费上限:“一是我们不敢顶风作案;二是恶性竞争对公司来说得不偿失,今年公司对我们的要求是:车险业务必须要有承保利润,规模让位于价值。”

根治得靠市场化

车险手续费竞争有着源远流长的历史,一些地区曾因无序竞争而陷入车险业务整体亏损的窘境。然而,好了伤疤忘了疼,财险公司始终走不出“费用战”的怪圈。

“这些年来,车险手续费治理基本以自律为主、监管为辅。为什么会管不住?我认为,还是违规成本太低了。”一家中小规模的财险公司高管直言,数十万的罚金与百万、千万甚至上亿的保费规模相比,只是“毛毛雨”,有些险企愿意为此铤而走险。

“多次手续费自律经验证明,一味地靠管或靠自律是不现实的,最终还是要交给市场来解决。”一位小型财险公司总经理认为,根治车险手续费乱象,应加速车险费率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将定价权交给市场,让财险公司彻底实现差异化的市场定位。

这一市场化背后的核心逻辑在于:在车险费用被充分挤压的情况下,财险公司才会有动力将核心竞争力从价格转向创新与服务。

而过去的“价格战”则是无形中将定价权交给了中间商,从而出现了4S店等中间销售渠道过度挤占车险行业利润的不正常情况。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