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保险快报网 > 调查 >

64家险企一把手“换防” 中小险企一把手压力大

2018-11-22 14:42:41    来源:证券日报

临近年末,今年保险公司人事变动图谱日渐清晰。

据《证券日报》记者统计显示,今年以来截至昨日,共有64家险企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出现变更,包括3家保险集团、26家寿险公司、35家财险公司。整体来看,今年更换董事长或总经理的险企数量占保险公司总数近三成。

从上述险企人事变动的原因来看,主要包括:高管达到退休年龄,不再履职;公司业绩持续不佳,股东失去耐心,总经理被迫更换;险企股权变动,管理人员随之变更;大型险企正常人事调整。

64家险企一把手“换防”

从目前行业主体总量来看,截至昨日,国内开业的人身险公司达91家,财险公司88家,再保险公司12家,保险集团12家,保险资管24家,合计227家。

从目前更换董事长或总经理的公司来看,包括26家寿险公司,35家财产险公司,3家保险集团。整体来看,一把手出现更换的险企约占险企数量的27%,近三成。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有一批新成立险企的董事长或总经理多源于老牌保险公司。例如,5月份获批的三峡人寿总经理安逸民,先后担任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四川分公司(寿险)部门经理,新华人寿四川分公司总经理助理、总经理,新华人寿重庆分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经理,新华人寿总公司银行业务部总经理等职务。

此外,总经理和董事长同时变更的险企也多为新开业的险企,比如瑞华健康、黄河财险、三峡人寿、海保人寿、国宝人寿、北京人寿等。

除新锐公司之外,颇为引人注意的是,国寿、人保、太平三大保险集团均在今年更换了董事长及总裁。例如,中国人保集团,白涛被委任为集团总经理;中国人寿集团,王滨、袁长清获中央委任分别出任集团董事长、总经理;而罗熹、王思东也于2018年分别被委任为中国太平保险集团董事长、总经理。

中小险企一把手压力大

保险公司人事频繁变更的背后,是经营压力的凸显。

一方面大量保险主体的涌入,另一方面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险企间的竞争日趋激烈。而今年以来不少险企更换董事长、总经理,也与行业间激烈的竞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寿险公司回归保障、财险公司商车费改后,大型险企的市场集中度进一步提升,中小险企的市场份额被进一步蚕食,中小险企面临的经营压力不言而喻。

从人身险来看,银保监会最新披露的原保费数据显示,大型寿险公司仍然凭借巨大的续期保费优势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数据还显示,今年1-9月份,四大上市险企寿险保费合计市场份额超过50%,占比寿险市场半壁江山,市场份额进一步提升。

盈利能力方面,今年上半年,79家寿险公司(部分未披露)合计净利润849.7亿元,但大型寿险公司盈利能力远高于中小险企。其中,国寿股份、平安人寿、太保寿险、新华保险4家公司合计实现净利润为659亿元,是其他75家非上市寿险公司的3.5倍。

财险方面,今年前9个月,人保、平安、太保合计份额超60%。与此同时,有78家公司份额均不足1%。龙头公司凭借对车险产业链的深度把控及数据、定价、服务等优势,市场份额进一步上升。其中,“老三家”上半年合计净利润约230亿元,占盈利财险公司净利润的85%以上;占所有财险公司合计净利润的95%以上。

除行业激烈竞争的“外忧”,不少险企掌舵者还需要处理“内患”。在上述更换董事长、总经理的险企中,部分险企此前经历股东内斗、股权动荡等内部隐忧。

例如,今年出现董事长、总经理变更的某险企在成立一年之后,两大初始股东就相继退出。到2013年,公司偿付能力充足率一度跌破监管线。从盈利情况来看,该险企仅在2016年实现短暂盈利,除此之外,2010年以来,持续亏损,历年亏损数亿元不等。

中小寿险公司股东背景纷乱复杂,各方对寿险牌照的期望和使用方式差异显著,带来公司治理结构重大转变。部分股东缺乏对寿险行业的理解和认识,异化寿险公司的定位和寿险牌照的用途。除此之外,大量中小公司还面临着战略定位不实际、经营模式无特色、人才机制不匹配、产品属性不支持等问题。

例如,中保协去年发布《回归保险本源,中小寿险公司发展之道》也提到,中小寿险管理层既面临外部的激烈竞争,也面临着内部股东的压力。从微观层面来看,一些中小险企股东期望不理性。

尤其是,部分险企有保费无价值,持续亏损:过去几年部分中小公司依靠资产驱动负债模式超常规发展,市场份额提升,但经营利润主要来自投资理财业务的短期利差、并非保障业务的长期死病差。

在业内人士看来,这种资产驱动负债的模式难以为继:监管部门重拳叫停资产驱动负债发展模式,赚取短期利差模式不可持续,中小公司生存问题再次凸显,急需寻求新的突破口。而生存问题传导至管理层面,难免出现人事变动。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