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保险快报网 > 关注 >

2018年保险业监管之变: 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2019-01-09 14:57:42    来源:金融时报

“变”,是2018年保险业纠正沉疴痼疾的良方,也为2019年保险业迈向高质量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8年3月份,银保监会成立这一金融监管体制的重要改革,宣告了保险业在这一年会刮起一场监管风暴,也会在保险市场上掀起巨大波澜。

从日益趋严的态势看,监管部门对各类违法违规行为严罚重处,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在强监管的大幕下,保险业加速回归本源,市场秩序重塑、业务结构优化,处于转型路上的保险业,已经萌生出高质量发展的新势头。

监管之变:

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

原银监会和保监会合并为银保监会,在整体金融监管体制改革中,分离发展与监管职能,分离监管规则与执行,突出监管姓监。在今年的市场监管效果中,有着明显体现。

“刮骨疗毒,壮士断腕,知易行难”。银保监会主席郭树清曾如此形容我国银行保险业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形势。

市场乱象和监管形势的严峻性在保险业表现得尤甚。中保基金公司发布的《中国保险业风险评估报告2018》指出,从行业内部看,保险业正处于防范化解风险攻坚期、多年积累深层次矛盾释放期和保险发展模式转型阵痛期的“三期叠加”阶段,一些重点领域和重点公司的风险逐步暴露。

在这样的形势下,保险业监管从“宽松软”转向“严紧硬”。一方面,着力于“扎紧篱笆”,完善监管法规制度补齐监管短板,让保险业经营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另一方面,着重于“刮骨疗毒”,对保险市场的沉疴痼疾加大处罚力度,让违法违规行为无处遁形。

“2018年的保险监管,主线仍可以用一个‘严’字来概括。”对外经贸大学保险学院教授王国军对《金融时报》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2018年全国保险监管系统累计公布了1450张行政处罚决定书,共计罚款24105.5万元。从处罚来看,监管者既肃清老问题,又紧盯新动向。寿险公司被处罚的主要原因是欺骗投保人、被保险人或者受益人。财险公司被处罚则主要是因为编造或提供虚假报告、虚列费用、不正当竞争等问题。另外,针对保险中介的乱象,监管部门也重拳出击,加大打击力度,维护了市场秩序。

值得关注的是,银保监会成立后,更加突出综合监管和行为、功能监管,打破机构监管的界限和短板,涉及到银保渠道的处罚明显增多。据不完全统计,2018年地方保监局对银行机构下发的罚单已经超过20张,而2017年仅有7张。比如,2018年10月24日,上海保监局一日就开出四张罚单,两家银行的三个分支机构因代销保险违规,合计被罚73万元。对银行渠道的处罚,凸显了新的监管体制在功能监管、微观审慎监管和穿透式监管方面的优势,进一步提升了监管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

与以往不同的是,在2018年,无论是补短板抑或是严处罚,监管者均围绕着公司治理这一“牛鼻子”。《保险公司股权管理办法》《保险公司信息披露管理办法》《保险机构独立董事管理办法》等涉及公司治理层面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陆续修改出台。与此同时,监管部门还对华海财险、昆仑健康等险企发出撤销行政许可决定书,责令清退违规股权,目前均已取得了进展。银保监会还对多家险企做出不予许可变更股东和不予核准高管任职资格的批复。在股权管理端拧紧风险的阀门,避免险企的短期逐利行为和粗放式发展,建立起可持续稳健发展的激励约束、内控机制,提前预防公司治理的失效风险。

“有效的公司治理是保险公司稳健经营的前提,更是基业长青的基石。在现阶段,也是防范和化解各类金融风险、实现金融机构稳健发展的主要保障。”一位中小财险公司负责人向《金融时报》记者透露,建立和完善公司治理机制正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中。但我国保险业公司治理起步较晚,基础薄弱,保险公司治理机制由“形似”走向“神至”,保险公司治理监管由“形式规范”走向“治理实效”,真正实现保护保险消费者等利益相关人权益和防范风险的目标,还有很长的距离。

王国军表示,从长期来看,一个阶段的严监管恰恰是在为未来行业的发展奠定基础、积蓄能量,没有一个人人守规矩的制度环境,保险业将无法行稳致远。他预计,尽管保险业严监管措施已经持续了两年左右,但至少在未来的两年内,严监管不会有根本性的变化,只不过监管方式将会变得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比如,偿付能力监管、市场行为监管和公司治理监管的搭配会更加合理;处罚与奖励并重;风险防范与行业发展兼顾;严监管与促创新并行;保险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相互配合日臻完善。

市场之变:

从重规模走向重质量

2018年1月,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5600.41亿元,同比下降25.50%。对于寿险公司而言,多年来首现“开门红”不利,负增长如影随形。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保险似乎更超值了。比如,花几百元钱就能买到“百万医疗险”;重疾险实现了多次赔付;在青海、广西等率先试点“车险自主定价”地区,车险保费更便宜了……契合消费者真实需求的产品和服务明显增多。

这从保费结构的变化可见一斑。以寿险行业为例,今年以来,大型险企继续不约而同地主动减少趸交保费,增加长期保障型产品,依靠续期和期交拉动保费增长的趋势明显。比如,中国人寿前三季度实现续期保费收入3162.85亿元,同比增长28.7%,其2018年中报称,已提前完成“十三五”缴费结构调整的历史性任务。新华保险更是在2018年年初就基本甩掉了趸交包袱,大力发展期交业务,重点销售以健康险为主的保障型业务,实现了业务结构的持续优化。2018年前三季度,新华保险保费收入中,长期险首年保费中的趸缴保费收入仅为0.5亿元,同比下降88.1%。

从整个行业来看,截至2018年11月30日,在寿险公司原保险保费收入中,趸交保费同比下滑47.3%,首年期缴保费下滑4.7%,在续期保费同比增长36%的强势拉动下,前11个月保费收入与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保费收入结构变化的背后,是保险产品结构的变化。2017年,原保监会发布的“134号文”对人身险中快速返还型和附加万能型保险产品进行严格限制,证明了“保险姓保,回归保障”绝非喊喊而已;2018年,银保监会又下发“19号文”严查偏离保险本源、产品设计异化、开发“奇葩”产品,更加印证了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的决心。

对于不符合“19号文”要求需要停售的保险产品,多家保险公司升级产品或者给出替代方案。以太平洋人寿为例,其主力产品组合金佑人生(主险为分红型终身寿险、附加重疾险),因为分红利率演示的问题而需要进行整改,替代产品为金诺人生(传统型重疾险)。相比金佑人生,替代产品保障范围进一步扩大,保障的重大疾病从88种提升至100种、特定疾病从20种提升至50种,特定疾病的最高赔付次数从1次提升至3次,产品的保障属性进一步提升。

“寿险业发展的拐点已经出现。”新华保险董事长兼CEO万峰近日表示,一是保险产品发展出现拐点。理财型业务将继续减少,健康险和养老年金将呈上升趋势。二是保险缴费年期出现拐点。趸交保费将继续下降,期交保费将逐渐成为主流缴费方式。三是保费增长出现拐点。总保费将进入缓慢增长甚至负增长阶段。

当然,转型不可能立竿见影,回归本源不可能一蹴而就,2019年推进保险业回归保障本源的力量不会减弱。

形象之变:

多措并举维护行业发展生命线

在2018年银保监会开出的罚单中,对欺骗投保人处罚最多、最重。除了对此加大处罚力度外,银保监会还针对保险分红骗局、银保渠道销售误导、人身保险“退旧保新”等现象进行了风险提示,以保障保险消费者知情权,提高保险消费者风险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

11月份,银保监会首次发布6类常见的侵害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典型案例,加强消费者风险提示,增强社会公众风险识别和自我保护能力,提升银行保险机构消费者权益保护意识。

8月份,银保监会发布《关于切实加强和改进保险服务的通知》,从严格规范保险销售行为、切实改进保险理赔服务、大力加强互联网保险业务管理、积极化解矛盾纠纷四个方面对保险公司、保险中介机构提出要求。

6月份,结合2017年度保险消费投诉处理考评情况,银保监会对投诉处理考评排名靠后的中国人寿、新华人寿、人民人寿、阳光人寿、泰康人寿、中华财险、永安财险、太平财险、英大财险、众安在线10家保险公司的“一把手”进行监管谈话。当月,还发布了《关于加强自媒体保险营销宣传行为管理的通知》,严厉打击保险销售从业人员通过短信、微信、朋友圈等制造传播虚假信息进行销售误导,通过歪曲监管政策、炒作产品停售等方式进行产品促销,以捏造、散布虚假事实等方式诋毁同业商誉等违法违规行为。

种种举措,点滴渗透,一方面,旨在治理保险销售误导,维护保险消费者合法权益;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维护良好的行业形象。国外英杰华、劳合社等保险品牌给我们的启示是,良好的行业形象是保险业发展的生命线,提升整个保险行业的公信力刻不容缓。

太平洋人寿董事长徐敬惠于近日公开表示:“未来的保险,将成为保障人民美好生活的必需品,成为人民生命周期风险管理的必需品,成为人们财富积累和财富传承的必需品。”而随着保险业回归本源,在公众保险意识觉醒的关键时刻,更需要良好的行业形象,树立公众对保险的信心,满足公众全方位的保险保障需求。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在保险业转型整肃之时,保险行业形象也面临重建的课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