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保险快报网 > 要闻 >

险企如何把握健康险发展机遇期实现业务类型

2019-02-20 14:59:29    来源:金融时报

随着国民收入的提高以及大众对于医疗健康关注度的提升,健康险已成为近年来保险业增速最快的业务类型。据银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18年我国健康险业务原保险保费收入5448.13亿元,同比实现24.12%的高增长,远高于人身险-3.4%和产险9.5%的增速,已在直接拉动人身险公司和产险公司的业务增长。健康险也由此被认为是保险业转型的新突破口。

另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健康保险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健康险业务总量在过去年内增长近4倍,预计到2020年健康险原保费收入将达到1.3万亿元,未来5年(2019-2023)年均复合增长率约为16.45%。业界普遍认为,在当前行业回归保障的大环境下,健康险正在迎来发展黄金期,其需求有望被持续激发,或将迎来更加快速的增长。

就目前健康险的产品种类来看,仍然是以疾病险为主,医疗险为辅。疾病保险和医疗产品数量约占98%,而护理保险和失能损失保险产品只占2%左右。记者注意到,健康险行业在经历了大力整顿中短存续期产品的“挤水分”后,前几年靠理财型产品形态飙升的护理险保费规模出现大幅缩水,从2016年的1208亿元降至2018年的36.8亿元,市场份额已经很小。取而代之的则是重疾险所带来的千亿元健康险保费。在2018年的健康险产品中,疾病险保费增速最高,为42.4%,保费规模也最大,达3553亿元。其中,最主要的长期重疾险增速达41.4%,保费规模为3175亿元。以腾讯旗下保险平台微保为例,2019年春节期间,微保家庭健康保障型产品流量上涨126%,针对老年人的防癌险产品和针对孩子的少儿重疾险产品涨幅分别达66%、60%。

健康险的飞速发展与各项利好政策密不可分。“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大健康”建设,把提高全民健康管理水平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2017年,财政部、税务总局、原保监会联合发布《关于将商业健康保险个人所得税试点政策推广到全国范围实施的通知》,并于2017年7月1日起将该政策推广至全国范围实施。同年,原保监会时隔11年对《健康保险管理办法》公开征求意见,首次提及健康管理服务、医保合作,还包括延长长期健康保险的“犹豫期”、对贫困人口适当倾斜、鼓励新药品、新医疗器械和新诊疗方法在医疗服务中的应用支出进行保障。2018年也有一系列国家层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政策提及发展商业健康险。

全球咨询机构安永联合太保安联发布的《中国商业健康险白皮书》指出,我国商业健康险产品呈现“泛寿险化”经营、结构单一、同质化严重的特点,护理险和失能险占比非常低。在险种上缺少个性化、多样化、定制化的设计,同质化带来的是产品在客户端的高排他性,不利于市场容量的发展。同时,大部分保险公司的健康险销售渠道是沿用传统寿险和财险的线下渠道,这些渠道普遍在健康险方面不够专业,存在运营及使用成本较高的问题。

面对健康险崛起的新机遇以及行业潜存的痛点,保险公司应如何把握健康险行业发展方向?业内普遍的声音是健康险应与医疗服务、健康管理、保险科技等业态协同,推动健康险全生命周期创新。

业内人士建议,保险公司可以将健康保险与健康服务相结合,在服务上发挥竞争优势,从而形成突围路径。险企还可以将保险资金与健康产业资本投资进行融合,使资产端与负债端相结合。比如,以健康管理为切入点,介入健康资讯、就医绿色通道、慢病管理、健康档案、移动医疗服务等来整合系列的大健康服务,构建涵盖健康保障、健康管理、医疗护理等覆盖生命周期的健康服务体系,逐步实现产品的服务化与流程化。

再如,保险公司可构建健康服务体系,发挥保险资金优势,有选择地切入健康产业的投资和布局,与健康管理公司、医院、门诊、体检、护理机构、养老社区等积极互动。从目前险企的动作来看,泰康人寿、平安人寿等多家险企通过轻、重资产两种路径投资医院,建设养老社区或与医疗机构合作推进相关项目。

科技的推动力无疑加快了健康险数字化变革的步伐。有研报表明,未来3至5年,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移动医疗、可穿戴设备应用将对健康险创新、市场竞争产生更大影响。增加人工智能应用,可能是健康险业务的关键竞争力。“人工智能+医疗”正在成为巨头企业发展布局热点,包括辅助诊疗、健康与慢性病管理、基因检测、机构智能化管理等应用,推动了智能化的人机交互、个性化疾病预防、精准治疗与精准健康管理。

值得注意的是,商业健康险还需紧跟国家监管政策,与政府医保因地制宜地结合是双方实现互利共赢的关键。保险公司凭自身力量深入服务方的难度大,因此,必须依靠政府力量,积极配合政府各部门,深度参与医保业务和医药改革,在为医保节省开支的同时,商业保险公司也可实现合理控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