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资讯 >

保险科技:险企能否最终胜出?

2018-09-03 14:02:26    来源:圈中人

作为近年金融市场最大的“风口”之一,保险科技吸引了众多科技初创公司与互联网企业参与。随着技术日渐成熟、场景应用不断落地,传统大型险企也开始“小跑入场”。专家认为,虽然保险科技市场处于早期阶段,目前不能判断谁将成主导,但若险企不掌握核心技术,未来在一些领域或将面临被科技公司取代的风险。

传统险企加快布局

今年7月,银保监会批复中再产险成立中再巨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中再产险拟出资7000万元,占比70%。相关数据显示,国内市场上共有14家传统保险机构投资了45家科技类子公司,多以保险集团为主。

普华永道中国管理咨询信息技术主管合伙人黄小戎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险企之所以发力科技类子公司,一是因为缺乏科技人才,与之相关的薪酬激励模式、业务运作机制经常不相匹配。但要在原有公司体系内完成这一切,障碍太多。新成立一家子公司,围绕科技业务属性去设计制度,则简单不少。二是部分险企希望通过成立科技类子公司主攻保险科技领域,不仅为母公司服务,还能为业内同行提供科技赋能。比如,平安壹账通这方面的愿景比较突出,会与其它科技公司竞争。

“对大型险企来说,使用同行的科技服务还有些顾虑,担心自己的数据泄露,但很多中小险企对此十分渴求。”黄小戎表示,大多数小型险企没有清晰的专业化经营模式,能拿出来的IT投资经费捉襟见肘。对其而言,若能从一些科技共享平台买到最先进、高端的保险‘黑科技’,从而不掉队,是一件好事。此外,保险公司成立科技类子公司,不仅希望在科技研发上创新,也想探索互联网金融模式。“现在很多险企把电商、互联网业务交给科技子公司,就体现了这个意图。”

复旦大学中国保险科技实验室主任许闲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与去年相比,今年越来越多险企开始参与保险科技的研发和实践。但整体而言,保险科技的发展路径仍不清晰。“讲概念的还在讲概念,一些准备实践的大公司则开始深化布局。”

在许闲看来,国内保险公司在科技上的布局已晚于国外,包括慕债、安联等海外险企早在2012、2013年就加大投资保险科技。“目前国内险企的种种举动,表明其已意识到布局保险科技的重要性,逐渐开始起步。”

科技赋能平台盈利多

根据中国平安公布的2018半年报,上半年平安集团旗下金融科技与医疗科技业务发展迅速,实现营运利润46.07亿元,在集团营运利润中占比7.0%,同比提升6.4个百分点。

据了解,平安金融壹账通是市场上第一家具有保险公司背景的科技输出平台。截至6月30日,金融壹账通已为441家银行、38家保险公司、近2200家非银金融机构提供金融科技服务。

金融壹账通保险一账通业务中心市场拓展总监陆刚对《上海金融报》记者表示,目前保险一账通的盈利模式主要靠科技赋能保险公司,在给对方带来增效、降本、提升客户体验的同时,一账通按约定分享成果。“如一家车险公司使用我们智能的理赔产品,实现7%降损,我们可获得降损额的20%左右。若这家公司一年赔款100亿元,7%即7亿元,一账通的报酬约为一亿四千万元左右。”目前,保险一账通已对接20余家险企,所签合同期限分1年、3年、5年不等。陆刚认为,从市场推广的情况看,险企的科技输出平台开展业务具有一定优势。比如,在保险一账通平台推出的一系列科技赋能产品中,车险理赔系列市场认可度较高,包括完整的车险理赔系统、车定损系统、人定损系统、反欺诈系统和图片定损系统。

那么,科技赋能的保险市场到底有多大?陆刚以智能闪赔产品为例,2018年预计所有险企的年车险保费接近8000亿元,整体赔付率为57%左右,一年赔付金额约4000多亿元,智能闪赔产品能为保险公司减少渗漏7%左右,约200多亿元。如能从中分享20%,基本在40亿元左右。这已经是理论上的盈利极限。但他强调,这仅仅是车险定损领域,扩大到整个车险范围,市场前景仍十分宽广。

除了引人畅想的蓝海前景,科技赋能平台的客户黏性较高,也是机构普遍看重的因素之一。

黄小戎认为,保险科技赋能平台最重要是看谁的客户更多,谁的技术市场接受度更高。即便短期没有盈利或盈利很少,但只要产品受认可,就有人买。“这类平台的客户黏度很高,因为一旦使用,保险公司的系统与赋能平台系统需要对接,不会轻易调换。而要吸引客户,科技赋能平台需要更丰富的技术,以及更好的整合力量。”

未来市场“优胜劣汰”

虽然保险科技市场热闹非凡,但在内行人眼中,仍停留在早期阶段,要想实现产业效应仍有不小的距离。

许闲对《上海金融报》记者指出,目前国内险企的科技布局还没有一个统一模式。“即便科技子公司成立很热闹,但仔细观察可以发现,母公司对其投资有限,多数没有大手笔投入。虽然多数保险公司高层都已认识到保险科技的重要,但到底投入多少才能给公司带来合理收益,仍较为模糊。例如,今年很多险企尝试将区块链技术与保险业务连接,出现了不少创新亮点。但实际上,在保险业内落地的区块链项目仍十分有限。不少科技公司及大学计算机研究团队都认为,区块链技术还需进一步完善,包括算力、场景应用等都有突破的空间,目前还处在探索阶段。”许闲指出,区块链技术的一大特点是可以将信息存储在链条,但到底存储哪些信息是关键,目前技术还不能支持任何交易信息在区块链上存储,这方面还需进一步突破。“区块链的商业模式有待证实,离当年因特网似的广泛应用,尚有不小的距离。”

“目前大家有一个困惑,中国的保险科技作了很多努力,但从现在来看,还没有一个真正的突破点。”在黄小戎看来,这与当前国内保险业正进入“黄金时代”有关。“在全球市场上,循着保险科技概念,一些国外公司在UBI、健康险科技等方面已取得不错成绩,保险科技业务比重已经很高。但国内保险公司现在还没顾上这些,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保险需求提升,行业发展正进入高速期,如何在这股浪潮中承接更多保单,是国内险企最关心的事。”黄小戎强调,保险科技的发展日新月异,险企参与与否已不是自身可以决定。“你不做就会落后,发展保险科技是‘必选项’。”

针对保险公司、科技平台、技术公司同在保险科技市场布局,未来谁会占优的问题,许闲认为目前无法判断谁将成为主导。但若保险公司不掌握核心技术,未来被科技公司取代的可能性很大。

“一方面,市场上很多传统险企作保险科技,依靠的并不是自己的团队,更多依靠的是科大讯飞、百度等提供的服务。另一方面,从被动保险需求到主动保险需求转化的角度看,传统险企与互联网科技公司相比不占优势。不少互联网科技公司既拥有科技实力,又自带流量,结合互联网保险的特点,会有情景化的精准营销。在此背景下,这些科技公司在某些领域具备挑战传统险企的优势。”在特定市场内,互联网保险会替代或挤出原有险企占有的市场份额。以国外市场为例,像谷歌、亚马逊等企业都在积极进入保险市场。这种挑战的本质是因为获客方式、平台发生了改变。传统保险代理人或营销员触达的人群数量没有保险科技公司多,获客成本反而更高。从这两个角度说,科技公司取代保险公司并非“天方夜谭”。

黄小戎也认为,单纯从保险科技角度说,目前还没有特别清晰的头部企业。未来发展到一定阶段,必会呈现“大浪淘沙、优胜劣汰”趋势,机构之间的兼并、重组也会上演。“坚持到最后,能立于不败之地的保险科技机构一定具备一些特质,比如技术上有特别的‘绝招’;利用其他底层资产构造标准化平台聚集更多资产;或是科技赋能做得很好。”

陆刚表示,随着市场上科技赋能平台陆续落地,竞争无可避免。“未来保险科技子公司、行业互联网服务平台都会有所PK,会优胜劣汰。要想把科技赋能做好,必须紧跟业务场景,每时每刻有大量的数据不断完善产品,否则产品会慢慢失去生命力。这方面,具有保险公司背景的科技公司自然有优势,但互联网平台可能会在小众化领域另辟蹊径,在数据加工、规则研究等方面继续深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