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保险 >

人身险产品创新频出 加速保险行业转型

2021-04-15 13:18:07    来源: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加速转型、消费者消费升级以及数字技术崛起,人身险产品创新频出,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蹭热点”“博眼球”的破坏性创新,给行业带来负面影响。

近日,在《中国银行保险报》主办的2021年保险产品创新论坛上,与会嘉宾就人身险产品的发展方向等战略问题进行了专业解读,并进一步探寻保险产品的创新路径。

选定创新方向

“谈到创新,我们一般会将其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一系列科技创新结合在一起,科技进步无疑将对保险产品创新产生巨大影响,但同步要关注客户体验差、社会观感差的领域,围绕客户感知的产品进行创新,沿着客户旅程进行创新,打通最后一公里。”大家人寿总经理助理、总精算师王智勇表示。

创新选定方向,方能行稳致远。事实上,监管部门已经为人身险产品创新指明了方向。银保监会4月7日刚刚发布的《关于建议丰富人身保险产品供给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中,明确人身险领域六大扩大产品的供给方向,分别为:推进普惠保险快速发展,服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满足人民健康保障需求,助力区域发展战略实施,提高老年人、儿童保障水平,加大特定人群保障力度。

“只有不断满足人民的真正需求,提升人民群众对保险的获得感和安全感,保险创新才会选对方向,实现价值。”中国银行保险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委员、总经理杜增良表示。

王智勇表示,产品创新要量体裁衣,创意不是创新,市场不等于目标市场。也就是说,要考虑结合渠道和资源禀赋,可触达的市场才是真正可以创新的市场。此外,要避免破坏性创新。在他看来,年金产品短期化、万能账户空心化、重疾险产品轻量化都是比较危险的。

“人身险产品是强金融属性的产品,也是强监管的产品。在监管规则下,产品本身慢慢趋于标准化。”王智勇认为,在这样的背景下,产品创新的着力点要逐渐从标准化产品本身外延到服务的差异化上。

德华安顾人寿副总经理、首席个险渠道官赵传名则认为,严格的监管政策促使保障型产品成为主流,将引导产品创新发展的方向。

关注消费者变化

伴随国民经济的发展,保险主力消费者也发生了一些变化。波士顿咨询董事总经理胡莹称,最近的调研发现,居住在一二线城市并且年龄在45岁以下的新一代消费者具有四大特点:一是线上投保意愿高;二是按需升级保障接受度高;三是信息获取渠道多且自主攻略意识增强;四是崇尚简单便捷的投保体验。

胡莹表示,新一代的人身险消费者对产品设计提出了更高要求,未来行业要按需升级保障,对整个产品信息的呈现、对整个投保流程体验都要改变。保险公司应基于客户洞察设计分层化、多样化的产品与服务体系,与渠道、客群相匹配。

国富人寿总裁助理、总精算师郭潇也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主力保险消费人群正在向80、90后群体迁移。我们通过数据、研究报告发现,这些客户具备‘三高’特点:高教育背景、高收入、高保障需求。”

他表示,这些客户较之前接触的客户发生了很大改变,他们伴随互联网成长,消费线上化、透明化、体验化和便捷化需求更强烈;保险观念发生变化,有更强的风险感知和保险意识,对保险态度更信任;对保险数量的需求在快速增加,对保险品质的需求更为强烈。保险产品创新要考虑如何有效满足这些客户的需求。

加强内外部融合

与会嘉宾普遍认为,人身险产品创新并不是孤立的,而应与渠道融合发展,与上下游协同推进。

郭潇表示,产品在各类业务渠道间也在深度融合,各渠道销售产品的差别在缩小,区隔越来越不明显,同一类产品在多个渠道销售,长期价值型产品在各个渠道都开始盛行。应打通公司内部渠道间壁垒,以客户需求为中心,推动高价值销售业务;与外部单位合作整合资源,形成销售生态链。

赵传名则表示,各公司以及整个行业在打造营销渠道的同时,也要打造产品创新能力和机制。而营销渠道和产品的联手,一定是更贴近客户、贴近市场的。

同时,保险行业也与其他行业加速跨界融合,出现了“保险+科技”“保险+健康”“保险+医疗”“保险+养老”“保险+数据”等新模式,借助这些新模式,开拓业务,提升效率,以更好服务客户,实现高质量发展。

郭潇进一步表示,应搭建与业内公司合作的桥梁,做到客户需求分析精准化、人群细分化、产品定制化;引用保险科技公司的海量经验数据及成熟风控模型,在核保端、理赔端提供有效的风险识别及控制;结合客户习惯,开发匹配线上消费场景的保障产品,实现线上多功能一体化,促进多行业共同发展。

关键词: 人身险产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