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保险 >

奥运会磁共振检查险酿大祸,值得警惕

2022-02-15 14:53:14    来源:

北京冬奥会正在如火如荼进行,接下来,冬季残奥会也将在3月4日拉开帷幕。

现场比赛好看,背后伤痛难免。《北京晚报》去年7月1日刊登的一篇文章曾提到,国际奥委会数据显示,冬奥会运动项目大多具有难度大、危险性高等特点,运动员受伤概率基本在 10%-14% ,其中各种关节扭伤、骨折、脱位占了相当高的比例。

就在上周,自由式滑雪空中技巧比赛结束后,中国队老将贾宗洋的一张左腿X光片全网刷屏,整整22根钢钉,令人感到震撼和心酸。

作为奥运会的重要医疗保障装备,除了X光机, 磁共振 、CT 也是本届冬奥会和冬残奥会配备的硬核设备。事实上,历届奥运会,医学影像设备都是运动员不可或缺的检查工具,其中 尤以磁共振的使用频率最高

2016年 的里约夏季奥运会期间,11,274名运动员受伤共计1,101次(占比9.8%),共进行了1,015次影像学检查,其中X光检查304次(占比30%)、超声检查104次(占比10.2%)、 磁共振检查607次(占比59.8%)

2012年 的伦敦奥运会期间,共进行了 835次磁共振(占比48%) 、405次X光(占比24%)、392次超声(占比23%)和79次CT检查(占比5%)。在总计1,711次检查中,膝盖接受的检查次数最多(16.9%),其次是脊柱(13.2%)和脚踝(12.9%)。伦敦残奥会期间的数据则为 254次磁共振 、216次X光、157次超声和28次CT检查

2021年 在东京举办的夏季奥运会,虽然未看到影像检查总数据,但仅开赛第一周,磁共振检查就已经达到了200多次,平均每日接近30次。当时据专家预估,整个东京夏季奥运会期间, 磁共振检查有可能超过600次 。8月17日至9月8日期间,残奥会运动员共进行了254次X光检查和 287次磁共振检查

东京奥运会首席放射医生Yukihisa Saida博士还透露了一起险些酿成大祸的磁共振检查。

这起事件发生在东京残奥会期间。当时,一名男性残奥会运动员来到磁共振室,接受腰椎检查。这名运动员的金属植入物清单上没有任何申报,工作人员对其进行的身体检查也没有发现任何不妥之处。

但是,当运动员躺到MRI工作台上,工作台开始移动时,他的腿部突然微微抬起。工作人员迅速停止作业,并将他转移出检查室。

专家认为,这是由于这名运动员佩戴的假肢造成的,他说:“并不是所有假肢都是硬邦邦的。”

据此推测,该运动员应该是身着长裤,使工作人员未在常规检查时发现其佩戴假肢,而运动员本人也没有及时告知。双方的疏忽使得这次检查与磁共振事故擦肩而过,所幸未酿成大祸。

做磁共振检查时,患者佩戴的金属假肢需要摘下放在检查室外面,即使是不具有铁磁性的钛合金材料的假肢也不例外,因为这类假肢并非所有部件都由钛合金制成,有可能存在螺丝等铁磁性金属零件。

《中华放射学杂志》在2017年曾刊载 《磁共振成像安全管理中国专家共识》 。《共识》指出:骨科植入物(如钢板、钢针、螺钉以及各种人工关节等)大多呈非铁磁性或少量弱磁性,由于在术中已被牢固地固定在骨骼、韧带或肌腱上,通常不会移动。但植入物可能会引入图像伪影,影响周围组织的观察。另外,也有发生热灼伤的风险。

一些被认为与磁共振兼容的假体装置,可能也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安全。 早在2013年的ECR上,来自意大利的专家Nadia Oberhofer博士就指出了这个问题,这源于她对一起磁共振事故的调查。当时,一名护士由于需要帮助已经躺在磁共振里的患者而仓促跑上前去,当她把头伸进磁共振机器孔里时,耳朵感到一阵剧痛。据这名护士描述,这种疼痛类似于被橡皮筋“砰”的弹了一下。过后疼痛还持续了一周之久。事后了解到,她在一个月前刚刚植入了镫骨假体,一种由氟塑料(fluoroplastic)和镍钛诺(nitinol)制成的SMart镫骨活塞(SMart stapes piston)。镍钛诺是一种非铁磁性镍钛合金。这种合金的磁化率被认为要低于纯钛。

根据Oberhofer博士当时的报告,当假体装置以2厘米/秒的速度缓慢穿过磁孔时,它会翻转70°,然后在缓慢退出磁孔时返回其原来的位置。但是,如果一个非铁磁性金属装置以大约 100厘米/秒 的速度快速进入磁孔,那它就会快速翻转,这是由于存在楞次定律,即任何金属物体如果遇到磁通量差,都会受到反作用力的影响。

这起案例为医护人员敲响了警钟。磁共振检查时,患者通常会被缓慢推进机器,但医护人员由于要为患者服务,在检查室往往情况各异,可能出现头部垂直移动甚至旋转性移动。

愿我们的奥运健儿在取得优异成绩的同时能够减少伤痛困扰,也希望在背后默默提供保障的医护人员更好地保护自己。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