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保险 >

医疗卫生服务如何“强基层”?代表委员这样说

2022-03-11 10:35:37    来源:
文 | 《财经国家周刊》记者 张曙霞

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医疗卫生服务如何实现“强基层”,是代表委员的热议话题。

当前,从需求侧看,我国公共卫生安全形势仍然复杂严峻,突发急性传染病传播速度快、波及范围广、影响和危害大,慢性病负担日益沉重且发病呈现年轻化趋势,职业健康、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加速,人民群众健康需求和品质要求持续快速增长。

从供给侧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结构性问题依然突出。尤其在基层医疗机构运行过程中,仍然存在着服务能力与民众健康需求不匹配的矛盾。

如何进一步加强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筑牢织密基层公共卫生防护网,成为各地的重要课题。

在近日召开的“声音·责任”2022医药卫生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座谈会上,多位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把脉基层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的痛点,针对医疗卫生“强基层”问题提出建设性意见。

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心血管内科主任霍勇: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建设,要重点抓急救慢病“两头”

“过去几十年,我国对基层医疗机构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尤其在硬件设备投入方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都有切实的体会。”霍勇表示。

霍勇认为,这些投入大幅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和技术水平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偏差和浪费。比如, 在乡镇卫生院,尤其是西部地区,投入大量生化仪、超声设备,很大程度上造成了浪费。

他认为,接下来,首要问题是要梳理各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应承担的职能,比如重大疾病防治、公共卫生、健康保健等,搞清楚哪些是基层医疗机构应该承担的,根据其职能、能力建设目标匹配相应的硬件资源。

“乡村医疗服务保障体系建设, 重点要抓两头:一是大病急救、人命关天的紧要关头,基层急救体系要管用;二是平时慢病管理,要有人管,有人愿意做。 ”霍勇说。

他表示,一方面,目前在县域范围内,急救工作主要由县医院单个医疗机构承担,乡镇卫生院急救能力存在显著短板,大部分地区并未建立起有效的急救网络体系。有调查显示,在县乡地区,80%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发生于家中。新时期,要进一步加大乡村急救体系建设,提升能力的同时,更要加强网络建设,医疗机构、基层卫生服务中心和公众之间要进行有效的联动。

另一方面,基层医疗机构人员老化、留不住人的问题凸显。国家卫健委近年来也出台了多项政策提高村医待遇,但还需要进一步强化,尤其是解决村医“三险一金”等基本保障问题、提高村医收入,从而充分激发基层医务人员积极性,筑牢基层医疗保障网。

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主任医师何琳:

医防融合要落到实处

“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人。”根据何琳的调研,在某个乡镇卫生院,好不容易招来一名口腔科医生,但每周接诊的病人只有两三个,医疗服务能力难以提升。

她表示,目前县乡村共建医共体的模式值得进一步推进, 一些地区卫生人才“县聘乡用”“乡聘村用”的探索有助于留住人才,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

何琳还认为,目前基层医防融合工作存在不足,比如基层疾控人员,能力局限在公共卫生领域,在传染病防控,如在结核病防控等专业领域能力不足,而基层医疗机构临床医生能力又局限在看病治病上,对当地的公共卫生问题不太清楚。 下一步,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公共卫生防护能力提升,还需要进一步将医防融合落到实处。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病毒学首席专家董小平:

建立医务人员在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之间灵活流转的机制

董小平认为,相较于临床服务能力,基层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发展更加滞后,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缺人才。 国内不少县域,尤其是东北、西北地区的县防疫站,连一个本科生都没有,和县医院的水平差得很远。

二是各地基层疾控发展极不平衡, 有的地方很发达,有的地方非常落后,即便在一个城市的不同区县,疾控部门的能力差别可能都很大。造成不平衡的主要原因在于财政“分灶吃饭”,财力充足的地方疾控部门能力强,财力薄弱的地方疾控部门也较弱。

三是乡镇卫生院、县防疫站等基层公共卫生机构及人员,缺乏积极性、主动性,被动工作的现象很普遍, 换句话说,就是等人上门、等事上门。由于这些机构和老百姓缺乏主动接触,相互之间的信任度也比较低。

针对这些问题,董小平提出三点建议。

第一,推进医防融合,建立医务人员在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之间灵活流转的机制,让临床医生懂公共卫生,公共卫生医生懂临床;

第二,提高基层医务人员、公卫人员的薪酬待遇水平,解决人才“招不进、留不住”困境。具体而言,一方面需要突破“在基层工作拿低工资”的理念,重视基层医卫人员;另一方面,可以在疾控体系改革中试点,将疾控部门财政拨款上收一级,比如从区县提高到市一级,通过垂直管理,破解财政“分灶吃饭”造成的各地疾控发展不平衡问题。

第三,以服务为重点、以服务为中心,基层医卫部门及人员要主动利用新媒体等途径了解辖区群众,主动提供服务,比如推进健康教育、妇幼保健和计划免疫工作等,增强群众的认同感、信任感。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内镜科主任王贵齐:

做好基层医疗机构医防服务内容的标准建设

王贵齐认为,基层医疗机构的优势在于,提升区域内老百姓就医便捷性以及落实慢性病医防融合,从而解决老百姓看病就医“最后一公里”的问题。

所以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内容, 一定要从提升便捷性、防治结合和防控结合等方面下功夫, 不要强调高大上,而是要做到细而精。

而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的前提是,明确基层医疗机构的具体服务内容、服务标准、质量控制标准以及绩效激励和考核标准。

有别于大型医疗机构,基层医疗服务要牢牢把握“基层、基本”两大要点,主要开展疾控预防、康复、安养、健康管理等工作。

比如,癌症给个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尤其是胃癌、结直肠癌,从发病率和死亡率来看,在癌症总体负担中占比近1/3,危害和负担非常重。不过,胃癌和结直肠癌的筛查路径和筛查技术都非常明确、适合推广。

因此,不要求基层医疗机构去做外科手术、放化疗,而是可以 主动对区域内居民有针对性地进行肿瘤初筛,并让高危人群到三级医疗机构进一步诊断治疗,随后再回到基层医疗机构康复, 从而实现从预防到康复的全生命周期健康管理。

“不要小看社区初筛的作用。”王贵齐说,发达国家就是通过社区初筛,明显提高了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等患者五年生存率。

王贵齐建议,在严重影响我国民众健康的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等疾病中,如果有明确的疾病筛查标准和技术,而且循证医学证据支持早诊早治具有明显卫生经济效益的,建议卫生部门进一步明确基层医疗机构在这些疾病防控中具体应该承担的职责,并对其进行规范化、系统化培训,加强能力建设和质量控制,从而真正推进医防融合落地。

此外,还要建立有效的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激发基层医疗机构及相关人员的积极性。

关键词: 医疗卫生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