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保险 >

封控日记:慢下来的“48小时”

2022-03-18 15:40:33    来源:

摄影:崔鹏志

编者按

3月16日,上海开始对重点区域进行48小时2次核酸筛查,《IT时报》的记者们也没能坚持到决赛圈,大部分“喜提”闭环。

这是记者们第一次参与全小区的集体活动,两轮核酸检测做下来,终于明白,为什么尽管这次疫情来势汹汹,但朋友圈里依然岁月静好。 有序的队伍、尽职的志愿者、合理的检测流程、及时补货的生鲜App、不停工的外卖骑手…… 城市并没有摁下暂停键,它只是慢了下来,但前行的方向始终未变。

这座城市的人们很少说, “加油!上海” ,他们更愿意说, “相信!上海” 。

和春天不期而遇

在春雨里等待天晴

江丽雯

3月16日 封控第一天 天气:晴

蓝色棚子搭起好几日,小区却一直没封, 庆幸自己一步步杀入“决赛圈”的记者 ,今天早上准备上班时,emo了。大门口的保安指了指墙上的通知:“凌晨5:00开始,小区实行封闭管控。”

早上8:30,小区的喇叭开始循环播报:“各位居民请注意,请听从工作人员指挥,陆续开展核酸检测。”

可能是吸取了前几天其他封控小区的经验,为了避免人员聚集,居委会规定,按照楼栋号分批进行核酸检测,工作人员按照五栋一批的间隔,挨家挨户上门通知,居民只要在家等着即可。

下午16:00,终于轮到了记者家这栋楼。目测整个核酸检测现场,大概同时有五十人左右。邻居说,下午还增加了一个检测点,速度更快了。等候区域,工作人员反复提醒,“请提前登陆健康云平台获得二维码,并截图保存。”

最近几天,可能是做核酸检测的人数陡增,健康云不是很稳定,记者重复刷了好多次,才刷出了二维码 。队伍里的老人比较多,志愿者不停地帮他们在健康云里登记,旁边的喇叭里不停喊着,“明天还有一次检 测,请提前在家申请二维码截图保存。”

排队十分钟后,记者进入一个入检通道。核酸检测是十人一组,每组第一个人拿试剂管,检测时交给医护人员,第十个人拿条形码标签,检测完同样交由医护人员贴在管上。混检最关键的是顺序不能错,“生成的组别条形码一定要对应所在组,”入检口工作人员反复强调着。

十五分钟后, 记者完成了社区封闭管控下第一次核酸检测,不少邻居也在出口处拿手机记录下第一次集体核酸。

归途中,小区的红色山茶花开得正旺,杏花也已经缀满树梢,平日早出晚归,一直没留意,突然慢下来才发现春天已经到来……

3月17日 封控第二天 春雨绵绵

滴答滴答……雨水敲打着窗台,和第一天的艳阳高照正好相反,今天的天气对核酸检测的工作人员和居民来说都不算太友好。

早上, 雨越下越大,居民们打着雨伞等着,队伍依旧整齐划一,而医护人员和志愿者们只在防护服外披了一件雨衣。 检测点附近新搭了一座棚子,里面准备了药箱、休息座位、水等物资 ,可以为老人和医护人员提供短暂休息便利。

下午的核酸检测比昨天开始得早一个小时。志愿者告诉记者,考虑到今天下雨,天黑得早,为了让居民尤其是老人尽快完成检测,今天开始比昨天提前了一小时,中午也是匆匆忙忙吃了点午饭就继续工作了。喇叭里循环播放的声音换成了 “各位市民请注意,昨天的二维码已失效,请刷新界面再次获取。”

巧的是,这次记者又是当组的最后一个。和昨天不同,今天是二十人混检,所以速度更快了。就这样, 记者的两次核酸测试全部完成,总共耗时不过半个小时 。

回家时,路过一栋楼,只见门口摆放着临时棚架,有专人在门口值守,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这栋楼里有密接,所以临时封楼,等待核酸检测结果。”

这一刻,记者才真正感受到那句,“居民做完核酸后回去安稳在家等待,因为有一群人挺身而出为大家保驾护航。”

相信上海这次的疫情很快就能过去,就像今天的天气一样,终将雨过天晴。

疫情下

靠数字化成为“吃货”

崔鹏志

周一早上,小区进入封闭状态,直至今日。

民以食为天,在家隔离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吃”。尽管并未提前准备粮食,家里却一直有得吃。现代人不囤菜,大抵是多亏了“数字化”三个字带来的便捷。

平常,打开手机上的生鲜配送App,可以看到琳琅满目的蔬菜豆制品、肉禽蛋、水产海鲜......但这两天,大多商品显示“补货中”,新鲜蔬菜分类下更是几乎全军覆没。

“早点下单,总能送到的。”小区里的一位阿姨说,此时她正拎着一大包生鲜往家走。 阿姨告诉记者,她早上在生鲜配送App上下单时,还有不少蔬菜可以买,货物很快送至小区门口,自己刚刚取回来。

尽管生鲜电商平台上除了蔬菜还有不少食物可以选购,但记者仍不死心,又多下载了几个生鲜配送App,发现情况类似——想要买到最“热门”的新鲜蔬菜,可能得准时等着上架抢购。

正当记者准备放弃时,突然看到自己关注的某公众号发来推文: “生鲜配送服务开启”。

这颇让人有些哭笑不得,显然,在当前的非常状态下, 这个不相干的公众号居然在这样的时候“激流勇进”开启生鲜配送服务。 但真别说,依靠微信内成熟的商家小程序系统,生鲜电商服务做的“像模像样”。

点击推文内的小程序链接,记者看到一个用蔬菜、水果、肉类照片简单设计的“生鲜商城”页面。在主图下方,可以点击“蔬菜”“水果”“肉类”“饮品”四种简单的分类。进入商品选购页面, 青菜、西红柿、芒果、五花肉等蔬菜水果肉类一应俱全,库存还十分充足。

经过几番挑选, 记者买到青菜、茄子、芹菜、五花肉、香蕉等生鲜,在结算页面选择“上门配送”,附加7元配送费后,成功下单。 订单显示,这些生鲜将会在明天送达,最晚不会超过24小时。

室友张雨(化名)在疫情期间的“数字化”体验同样与“吃”有关。他性格比较谨慎,小区封控前便准备好不少吃的,但新鲜蔬菜并不太多。一天晚上,我们一同在小区里的小卖部“筹备食物”,看到门口摆着两堆韭菜,老板娘告诉我们,这些韭菜来自于小区外暂时封闭的超市,那里的老板拜托她帮忙卖出去。

于是, 张雨便购置大量韭菜回家,研究起如何做“韭菜盒子” 。在厨房,他告诉我自己对这道菜的做法完全不了解,记者正想问他怎么办,只见他熟练地掏出手机,打开短视频软件搜索“韭菜盒子”。之后,他便一边洗菜,一边观看放在一旁的“韭菜盒子”教程,忙活了整整一个晚上。

第二天,张雨告诉记者, 韭菜盒子非常好吃, 他不仅刷完几条韭菜盒子的短视频,还对比了博主的食谱帖子,并参考一些网友的经验之谈,网络世界的信息获取如此便利,他轻轻松松便“集各家所长”。

这不禁让人感叹,数字化时代,在哪里都能做“吃货”。

记者/IT时报记者 江丽雯  崔鹏志

编辑/ 郝俊慧 挨踢妹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IT时报

来源/《IT时报》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