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保险 >

新冠疫情最新观点:疾控中心专家交流纪要

2022-03-31 11:41:29    来源:

Q:目前国内仍采取动态清零策略,专家认为什么时候会逐渐实现政策放开?

A:中央坚持动态清零的防控总方针不动摇,专家认为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动态清零符合中国实际情况,动态清零要求快准狠。上海、深圳、香港三地反映了动态清零不同策略下的效果。

(1)上海:上海防疫工作在过去两年非常不错,共计12次疫情都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和应对,但此次疫情比较特殊且规模较大,行动不够果断,错过了最佳控制疫情的时机,呈现出遍地开花、大幅度增长的传播特征,目前控制困难,且尚未看到拐点。

专家困惑①:上海此次疫情无症状感染规模和比例特别高,且无症状感染数据转化为确诊数据的信息没有公布。

专家困惑②:绝大多数病例总是在管控人群中发现,浦东浦西的片区划分策略有待商榷,专家认为最佳做法应当是“一刀切”地全面限制人流。

(2)香港:在封控、流行病学调查大数据应用和检测能力三大方面存在不足,因此仅实现了“准”动态清零而非真正的动态清零。

(3)深圳:在疫情没有失控的时候决策行动果断,在一周之内控制疫情,目前开始复工复产。

总结:专家认为,早期便开展强有力措施的经济成本最低,社会效益最大。深圳短平快的措施对经济影响最小;香港由于措施落实不到位,经济影响最大;目前上海仍需10天-半个月的时间才有可能出现病例减少的情况(深圳则是不到1个月的时间)。

Q:上海精准防控中突发病例后进行核酸检测的做法,是否对于奥密克戎毒株不太可行?

A:专家认为是的,已经有案例证明快速行动具有更好的防治效果。(1)天津:2021年末天津经历了首起奥密克戎毒株输入病例,疫情发现时已传播三代。天津通过核酸筛查确定范围,在范围内确定了封控区,疫情人数总计没有突破450例,打响中国奥密克戎毒株第一战。(2)深圳:在遭遇来自香港的疫情压力的情况下,坚决果断采取措施,在一周内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3)专家认为上海已经错过了控制疫情的最佳时机,目前需要将各项措施落实到位,逐渐控制疫情。

Q:是否可以认为,即便反应果断迅速,也大概需要1个月较为严格的管控措施才能完全控制局部爆发的奥密克戎病毒?

A:一般为3-4周,最长不确定。时间判断基于:奥密克戎变异株平均潜伏期为3天,最长为8天,保险起见,仍需加上10天左右的观察期。

Q:展望未来2-3个季度,是否还会不时出现局部零星爆发的情况,而无法回归如同2020年的在全国范围内长时间零感染局面?

A:

(1)全球角度:目前欧洲和西太平洋地区处于全球新冠疫情第四波流行的尾声(其中西太平洋包括中国大陆,香港特别行政区、日本、韩国、越南、新加坡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和太平洋岛国),此轮疫情过后,全球就会回到第四波疫情以前的水平。

(2)中国角度:随着全球疫情缓和,境外输入病例压力减弱,外防输入的压力将有所缓解。专家认为,只要防控措施落实到位,疫情便可以控制住,乐观估计3-4周后全国将有效控制,出现病例数大大减少的缓和局面。但是疫情总会此起彼伏,例如边境和进出口活跃的地区,不可能实现全部清零。

Q:疫情防控措施对疫情爆发所在城市的经济影响?是否可以认为,面对奥密克戎病毒,即便零星爆发,也必须在第一时间进行如同深圳、天津一样的比较严格的管控,大约需要2-3周才能控制住疫情?

A:可以这么认为。在对“强有力”的措施和范围的理解上,新版指南将核酸检测范围从“全员”改为“区域”,“区域核酸检测”强调控制住病例就相当于控制住疫情,关键在于早发现。如果能够做到在传播不超过3代的情况下发现,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区域核酸检测可以将疫情控制在小范围内,此时则没有必要大规模的封城措施,否则,在疫情已经传播5-10代的时候,实际上传播范围已经波及全市,必须采取大规模的强措施。病例的早发现依赖于检测灵敏度的提高和市民的配合与支持。

Q:卫健委提出放开的政策条件包括小分子药物的储备和疫苗接种率的提升(及其他外部条件),那么在半年至一年的时间内,如果未来小分子药物的储备足够,且疫苗接种率提升,是否具备放开的基础条件?

A:

(1)对于疫苗接种作为放开条件:疫苗接种作为放开的条件已经过时,不适用于奥密克戎毒株的疫情防控。先前没有设想到新冠突破病例数之高,基本所有的疫苗面临奥密克戎病毒时的保护效果均不佳,新冠病毒的特征决定了疫苗的保护性不是很好。但疫苗仍然是基础性措施,有助于减少重症和死亡发生率。目前中国无症状和轻症感染者较多,实际上正是由于人群的预防接种(中国大陆接种率达90%)保证了一定的保护率。

(2)对于政策放开/防控政策的调整:①外防输入:强制隔离主要目的是在最长潜伏期中发现入境感染者,每天进行核酸检测也能够作为外防输入的策略;②内防反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九版)》中,无症状和轻症病例不再要求到指定机构接受治疗,诊断病人康复的CT值界限值从40调整到35,隔离观察时间进一步缩短。

(3)放开的明确内涵是人民的生活工作不受影响,专家认为不可能回到新冠之前的生活状态,但是疫情防控对人民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将越来越小。

Q:疫苗第3、4针的接种规划(第3针没有再强调应接尽接)?在疫苗选择上,对于序贯接种(连续接种4针灭活疫苗效果可能不如3针)有何政策建议?

A:

(1)几个月前已经向社会公布,即序贯接种鼓励灭活疫苗后接种蛋白疫苗和腺病毒载体疫苗作为强化疫苗。但由于重组蛋白苗产能有限、疫苗供应不方便及时,以及当前更多精力在于疫情防控,因此对于疫苗第3、4针的接种规划受到影响。(2)从预防接种的角度,新冠疫苗的免疫力持续时间不长,需要每年接种。(3)对于连续接种4针灭活疫苗效果可能不如3针这一问题,关键在于对研究结果的解读。并非是效果不好,只是第四针诱导的靶向RBD 的中和抗体峰值低于第三针,但仍然能够增强对新冠的免疫保护作用。专家认为,虽然疫苗效果在研究结果上可能存在差异,但是从政策实践角度而言,疫苗之间没有本质区别。专家认为,所有的疫苗效果均不佳,序贯接种没有实质意义。

Q:国内部分新冠小分子药物厂家以病毒载量作为指标,专家认为这一指标是否有意义?

A:病毒载量不属于三期临床试验的主要指标,三期临床试验指标的选择应当还是取决于对疾病严重情况的观察,病例在国内外都可以获得,需要与医院、医生进行联系合作。否则数据不全,药监局不受理。

Q:上海是否还需要继续加大防控力度?

A:上海已经各区均有病例,且在社区层面传播扩散,必须要加大力度、措施坚决,否则对社会生活和经济的影响持续时间将更长。

Q:假设上海控制住了疫情,重症率和死亡率都很低,有没有可能考虑放开?

A:重症率、死亡率不是唯一的考量指标。无症状感染比例高仍然会造成社会不稳定,同样需要加强管理,并且上海疫情外溢严重,对周边省份影响大。政策放开取决于:不会出现规模性流行、不会出现规模性死亡。

Q:上海这种体量的城市,日均到多大的规模会达到医疗管理的极限?

A:不好判断,取决于医疗人员数、ICU床位数等。目前上海病例已经达到1.6万例,且仍在持续增长,已经难以应对,目前浙江、江苏等地均驰援上海。专家认为,只要感染人数破万,都会对医疗资源造成很大的冲击,造成医疗挤兑,且只有医护人员超负荷工作才能渡过难关。

Q:为什么上海无症状感染比例如此之高?

A:这也是专家的疑惑点,目前尚不清楚。有无症状是通过医生询问和患者回忆来诊断的,具有主观性,会出现随机误差;如果医生询问存在诱导性,也会对诊断结果产生影响。无症状感染者不纳入中高风险区的界定。

Q:在无症状感染者居多的情况下,先前常用的病毒溯源手段的效果是否会大打折扣或没有失效?

A:无症状感染主要影响是早期发现难度大。目前更多依托大数据发现、排查与感染者相关联的人群,安排其进行核酸检测,能够梳理清楚传播链条,因此对病毒溯源影响不大。但是无症状感染者在没有发现的情况下会造成传播,对于疫情控制是一大挑战。

Q: BA.2 的R0值在防疫决策中是否是重要的考量指标?

A:R0值只是反映传播速度,R0值的大小取决于病毒本身的特征和人的社会活动特征。而是否防疫及其范围取决于对疫情规模的研判,疫情规模的研判取决于专业人员所掌握数据信息的确定性和研判能力。

Q:即便全球第四波流行高峰过去,未来海外感染仍有可能零星出现,边境管控和内外交流政策是否仍然趋紧,无法回归疫情前的状态?

A:不是这么理解,没有先定的判断。会根据疫情特点、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如人群免疫力情况)、中国人口和医疗资源情况进行综合研判,形成适合中国国情的防控策略,最大限度地减少疫情对人民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基于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价值取向,在不形成规模性的疫情传播、不形成规模性死亡的原则下,只要防控措施恰当,且能够为社会所接受,这种决策便可施行。

Q:近期德国、英国等多国疫情反弹,如何看待海外疫情,以及下一波变异情况?

A:近期欧洲疫情反弹主要原因在于公共卫生防控措施不到位,以及地区温度较低,利于新冠传播。但是疫情反复的现象目前没有办法完全解释清楚。

Q:现在能够得出奥密克戎毒株的毒性越来越弱的结论吗?

A:无法得出该结论。奥密克戎病毒虽然致病性弱,但是对社会的危害性并不弱。

Q:近期的上海社区为什么会出现短时间内反复封控、解除的过程,防疫和过往的流程存在哪些不同?

A:专家表示没有参与具体决策过程,不清楚决策意图,但是专家认为短时间内封控和解除的举措实际防控效果并不好。

关键词: 疾控中心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