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调查 >

增速稳健市场优势明显 万能险真不是“差等生”

2018-09-17 14:17:26    来源:新快报|0

自举牌风波以来,万能险成为监管打压众矢之的,还以“差等生”角色遭遇市场冷眼。但是,今年前7月,万能险的保费占比和增速依然维持20%以上水平,且5%左右的结算利率也具有明显市场优势。业内专家认为,若能改掉“长险短做”和“资产负债错配”等遗留陋习,在可预期的低利率趋势下,万能险仍将在保障理财工具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万能险本属保障产品

表面上看,万能险是一种保费缴纳灵活、保额可调整、账户价值可随时领取的投资型保险产品。但从本质上讲,万能险依然是由传统产品改进而来的人身保障产品。

与基金运作类似,万能险的主要特点在于其为投资专门设置的独立账户(也叫“个人账户”或“万能账户”)。

在操作上,保费在扣除相关费用后会进入独立账户,保险公司将该账户中的资金用于投资,并定期(一般按月)对外公布结算利率(就是独立账户的投资收益率,一般设有最低保证收益率,如2.5%)。

在这基础上,被保险人还可根据个人情况或独立账户的收益情况来追加投资额度,也可随时申请领取部分或全部(即是退保)账户资金(类似于活期储蓄)。

但与分红险、投连险一样,万能险一般也不单独存在,而是与寿险、重疾险、年金险等产品进行嵌套,以“兼具保障与理财功能”来吸引消费者。

因此,万能险多以××终身寿险(万能型)、××两全保险(万能型)等方式出现。以某险企的趸交型两全保险(万能型)为例,该产品的保费为每份1万元(可一次性购买多份),可保障至88周岁。其个人账户的最低保证收益率为2.5%,每月结算一次。同时,疾病身故和意外身故的保险金,分别为身故时个人账户价值额度的105%和200%。

长险短做冲规模,罔顾隐患遭打压

对险企而言,万能险最初是为弥补“利差损”而存在,随后则顺势成为冲规模(尤其是银保渠道)的不二利器。

新快报记者查阅资料发现,早在千禧年之前,国内寿险产品因给客户的预定回报过高,在遭遇市场利率下行冲击后,一度形成大面积利差损局面。

比如,从1996年5月开始,在央行前后8次下调后,银行存款利率从1995年的10.98%降到最低的1.98%。由于当时投资渠道限制,险资投资主要集中在与市场利率挂钩的债券与货币市场领域,由此导致经营亏损与偿付能力下降。这其中,中国平安在1996年至1999年6月间销售的保单平均利率达到6.9%。据业内测算,这些保单隐含的亏损就超过200亿元。

为弥补利差损,万能险等投资产品横空出世。2000年,中国太保(太保寿险产品开发部总经理陈尉华参与开发)推出了国内首款万能险“太平盛世·长发两全保险”。当年仅推出4个多月,该产品的保费收入就达到5.3亿元。截至2006年,其万能账户累计资金已超过30亿元,2006年的平均结算利率也达到6.5%。

2012年之后,随着险资投资股票、基金、信托等领域的逐渐放开,以及取消寿险预定利率的管制,万能险也成为中小险企攻城略地的“杀手锏”。

最为明显的,是在“万宝之争”前后的前海人寿、华夏人寿、东吴人寿、富德生命人寿等万能险大户,依靠万能险做大规模,随后则大肆在二级市场举牌上市公司。但因负债与资产严重错配,万能险因现金流压力等问题招来监管打压(如前海人寿等险企被暂停万能险业务)。由此掀起的新一轮产品与保费结构调整,目前仍在进行中。

结算利率5%,市场表现仍坚挺

对消费者而言,万能险是以投资为主、保障为辅的复合型产品。在人身基本保障充足基础上,万能险可作为“兼顾长期资金增值与平滑市场波动”的选择之一。这在万能险的市场表现中较为明显。

银保监会数据显示,今年1月-7月人身险企实现规模保费2.29万亿元。其中,以万能险业务为主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 4880.13亿元,不仅占比达到21.31%,且与去年同期相比也增长了28.1%。其中,安邦人寿(1168.8亿元)、平安人寿(766.6亿元)、富德生命人寿(480.9亿元)、国寿股份(380.4亿元)、华夏人寿(365.6亿元)的排名前5家险企万能险规模就占去整个市场的64.8%。

具体看,为适应市场波动与资产负债匹配调整,今年以来险企也在调整万能险结算利率。

比如,今年8月,前海人寿将10款万能险结算利率下调至4%,其中就包括此前结算利率高达6.89%的前海聚富四号终身寿险(万能型)。君康人寿下调的5款万能险产品此前结算利率均在6%以上,其中降幅最大的一款产品,其结算利率从4月份的7%下降到7月份的5.5%。但在今年一季度,天安人寿调高6款万能险结算利率,其中有两款产品利率从3.6%提高到4.8%,其余四款则从4.2%提高到5.25%。

整体而言,万能险结算利率目前维持在5%左右水平。相比之下,据融360数据,上周(9月7日-9月13日)银行理财和宝宝理财(包含货基)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4.59%和3.25%。

记者观察

给万能险做几点澄清

历经举牌风波后,万能险一度被贴上“罪恶”标签。事实上,万能险兼具保障与投资功能,本身就是顺应市场的创新之举。

万能险被市场诟病,主要在于“期限错配”。险企能在短期内依靠万能险做大规模,在于“高收益率”与“短期限”两点。

在万能险汹涌时期,结算利率超过6%的万能险产品并不少见,甚至个别险企达到8%高位。同时,这些高收益产品表面上虽为长期产品,但因“长险短做”(如第二年退保可免去手续费),实际给付周期大多只有1年到3年,与险资“长周期稳健”作风明显相悖。

对险企而言,万能险保费是一笔负债,该负债不仅有着高额收益要求,还要在短时内实现给付。因此,险企只能加码高风险标的配置,若市场波动导致投资亏损,只能采用平滑准备金来“补血”。很明显,这会加大现金流压力,进而影响到偿付能力与经营业绩(如在2017年一季度,前海人寿的保户投资款新增交费为4678.7万元,与2016年同期的334.60亿元相比大降99.86%,净现金流从上季度的-10.03亿元猛增到-124.4亿元)。

还有,在产品定价方面,目前多数险企只通过简单的情景分析和压力测试来预测资产负债组合的未来盈余水平,从中难以看到产品定价所需的完善资产负债匹配模型。但从长期来看,随着产品结构持续优化,加上ALM(资产负债管理)、ESG(经济情景发生器)模型和传统久期工具的持续改善,万能险的负债配比会持续优化。

更重要的是,随着市场整体利率水平的不断走低,万能险仍会在保障理财工具中扮演重要角色。

关键词: 差等生 增速 优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