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调查 >

多家险企布局养老社区 热情背后更需冷静的思考

2018-12-05 14:30:18    来源:中国金融新闻网|0

日前,中国人寿首个养老社区正式揭牌。近年来,在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和养老产业政策利好不断释放的背景下,嗅觉敏锐的保险公司对于投资建设养老社区可谓热情高涨。

笔者注意到,今年以来,就有多家险企在养老社区领域推进布局。今年8月,中国太平发布旗下首个高品质养老社区“梧桐人家”。前不久,太保寿险也发布了太保养老社区综合解决方案。中国太保方面表示,预计在未来3至5年内,累计拓展8000-10000套高端养老养生公寓。近日,太保寿险又宣布将与法国欧葆庭集团共同投资设立合资公司,借此来提升中国太保未来多个“太保家园”高端养老社区的养老服务质量。

事实上,自2007年以来,泰康、合众、国寿等多家公司就已有所行动,积极探索布局养老社区。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秘书长商敬国透露,目前已有8家保险机构投资超过678亿元,在全国18个省区建立了29个养老社区,占地面积约1200万平方米。

保险行业与养老产业存在业务发展上的契合点,投资建设养老社区正在成为一些险企特别是大型险企,用以完善服务链条、打造养老生态、拓展发展空间的重要平台载体。但在热情高涨地加快布局养老社区的同时,保险公司必须关注到投资建设养老社区所面临的挑战,注意防范风险。

虽然养老社区的发展前景十分诱人,但是保险公司要想在养老社区这一领域成功实现盈利却绝非易事。一方面,养老社区的前期投入非常巨大,十几亿元甚至上百亿元的投资并不罕见,而且回报周期较长。业内权威人士曾表示,一个成熟的养老社区要做到收支平衡需要6至8年,真正实现盈利要8至10年的时间,30年后才能将成本收回来。另一方面,在目前保险养老社区的盈利模式尚不清晰的情况下,险企的市场开发能力和规划运营能力都面临极大考验。

养老社区投资大、回报周期长,因此需要险企在负债端有相应长期限、稳回报的保险产品与之相匹配。就目前来看,各大保险养老社区基本上都实现了与特定养老保险产品相挂钩。但从整体而言,保险产品与养老社区的对接层次尚浅,所谓的“对接”更多的是一种销售策略。

养老社区面对的另一大挑战是,与保险养老社区的快速发展相比,我国养老服务机构和人才队伍的发展显得较为滞后。专业的养老服务跟不上,就无法推动养老社区站在养老产业的风口上顺利起飞。随着养老社区项目陆续落地,如何填补好这一缺口还需要保险公司在多个方向展开探索。更为重要的是,填补养老服务的缺口,不仅需要提升“数量”,更需要严格把控“质量”,后者更需要保险业尽快摸索出可行的模式与标准。

商敬国也表示,目前商业养老保险参与养老产业建设具有资金投资、资源整合、风险管理和健康管理服务等优势,各大险企加速布局养老产业链,打法各有不同,但仍须关注养老保险和养老产业协同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行业准入成本高、投资回报周期长以及养老服务市场环境不成熟等挑战。

去年发布的《中国保险养老社区发展研究报告》也曾指出,保险养老社区建设潜伏着一些风险,必须引起高度注意。一是投资风险。养老社区投资量大,动辄十几亿元或上百亿元,且只能作为物业长期持有,不能出售,流动性弱,如遇到土地和房地产市场价格较大波动,将无法及时收回投资成本。二是业务风险。保险公司重资产投资养老社区,会全方位介入养老产业链,涉足多个全新领域,业务范围更宽,时间跨度更长,无法准确估测其中很多环节的成本,复杂程度远高于一般保险业务,从而意味着险企要承担更高的业务风险。三是销售误导风险。由于产品复杂,而且时间、范围跨度大,保险公司在销售中存在有意或无意误导的动因与外部条件,一旦发生大面积误导,就可能引发误导风波。

险企布局养老社区的优势与前景均无须赘述,关于重资产模式和轻资产模式的讨论此前也已有很多。但无论保险公司抱有何种目的、采取何种策略进入养老社区领域,都需要将风险防范摆在首位。在一腔热情的背后,更需要险企对于养老社区的发展有更多冷静的思考。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