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调查 >

从航运到保险 “歪打正着”他找到一辈子的事业

2018-12-18 14:13:32    来源:蓝鲸保险|0

40年,人生于不惑,国家见繁盛。改革开放40年,回望来路正当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从世界工厂到中国智造;从经济特区到“一带一路”;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论对中国经济贡献,是哪些领军企业家,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又是谁“敢立潮头唱大风”?蓝鲸财经在“改革开放40周年”之际,诚挚推出《逐梦40年,致敬20人》大型专题策划,记录那些对中国经济做出突出贡献的领军者。

对于走在金融业改革开放前端的保险业,40年来,可以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踏步”向前,从1979年保险业复业,到人保公司走向市场,再到主体多元化,率先对外开放,深化市场改革,“要发展”是所有保险人的共识,也是时代脚步催促着中国保险业成长前进的方向。

从数据上来看,中国保险业的总资产从1980年的14.52亿,飙升至目前的近18万亿,增长了近1.2万倍。起点低,注定了行业几十年来的高速发展。但没有前车之鉴,少了模板参照,在“摸着石头过河”前进中,也必然会经历坎坷,难免深一脚浅一脚,问题相随,困难相伴。因此,在肯定显著成绩的同时,站在新起点上,回顾历史,总结经验,剖析问题,深层思考,锚定目标,砥砺前行,将是保险业开启新时代,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寻求“更上一层楼”的迫切需求。

曾任人保财险副总裁的王和,1988年踏入保险业,在中国人保一待就是30年,从保险企业经营体制改革第一人,到构建车险精算体系,推动第一轮商车费改,再到倾情巨灾保险制度建设,成为保险区块链研究第一人,他是保险业改革开放当之无愧的亲历者,更是行业公认的“学者型保险管理工作者”。今日,正值改革开放纪念日,蓝鲸保险推出原人保财险执行董事、副总裁王和专访文章,跟随亲历者,回顾保险业发展步伐,探析保险业未来发展突破的关键所在。

从航运到保险,“歪打正着”他找到一辈子的事业

当把眼睛闭起来,中国改革开放40年,保险业改革开放30年,许多亲身经历就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历历在目。我们这一代保险人,已同中国保险业成为一个合体。

——王和

回忆起自己的职业生涯,王和用“经历很简单,一辈子就干了两件事”来形容,1980年,初入工作岗位,王和被分配至交通部的香港招商局,在明华船务公司船上工作,从水手、三副、二副,到大副,认真、专注与投入,让王和成为同批年轻人中的“佼佼者”。

机缘巧合,做了8年航运工作后,1988年,有着归乡之情的王和,得到了一个跨界保险的机会。就这样,“阴差阳错”,王和踏上了保险业。拥有博士学历、国际视野,又有着较强外语能力,王和从人保福建分公司国际部经理,到厦门分公司副总经理,再到2001年调任总公司主管产品开发中心,2003年成为人保财险执行副总裁,直至2018年初退休,他在保险业,在人保工作岗位上,一待就是30年。

“我踏入保险业之时,正是这个行业蓄势待发,即将异军突起的时候”,王和回忆道,从成为工程保险专家,到倾情巨灾保险制度建设,从开创中国非寿险精算事业,推动首轮商车费改,到主持“中国金融第一听”的交强险听证会。从船舶保险、责任保险、信用保险,到工程保险、巨灾保险、汽车保险。从国际业务,到产品开发、精算、理赔,从业务管理、信息技术,到财务、投资和教育培训,王和涉猎过保险公司的许多业务和环节。

王和喜欢用“歪打正着”来形容自己,干一行钻一行,靠着强烈求知欲、开拓钻研和认认真真做事的精神,伴随着中国保险业的一路高速发展,王和也不断成长,他成为改革开放见证者,更成为观点一针见血、直击要害、发人深省的行业“思考者”,因此,他被评为了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也被公认为行业的意见领袖。

“回想保险业改革开放这些年,把眼睛闭起来,这些亲身经历,就像过电影一样,一幕幕浮现”,王和表示,一路看过来,亲历者早已同保险业成为一个合体。

保险业发展远超预期,四大助力因素不可忽视

40年,保险业发展的很快,无论是机构数量、队伍人数,还是业务规模、资产总量,快速发展,让身处行业的人倍感恍惚,有点难以置信。

——王和

回顾过往,王和用“难以置信”来形容保险业的快速发展。

事实上,改革开放前期,较为保守的保险业,也曾有过对未来的畅想。王和介绍道,早在1990年,国家“七五”重点课题中,曾有一个关于保险业未来发展的研究课题,据了解,当时,该课题组曾发表研究报告,大胆预测我国保险业到2000年,保费规模大约在500亿。

“当时好多保险人都觉得这一预测有点忽悠人”,王和回顾称,但现实中,保险业的发展,远比这一预测要快得多。数据显示,2000年保险业实际保费规模已达到1600亿,2017年更是突破了3.66万亿,成为了全球第二大保险市场。与此同时,保险业的资产总量也已接近18万亿。

“难以置信”,王和感慨道,“当时那么敢想,但也没赶上实际中保险业的发展速度”。王和首先肯定道,发展是好事。“中国保险业基础差,起点低,需求旺,潜力大,保险业需要发展,不发展,许多事情就没有了前提,发展是硬道理!”

那么,几十年来,保险业这难以置信的快速发展,到底是什么“魔力”在起作用?对此,王和认为,主要得益于四个方面:一是车险的崛起,“谁都没想到车险能发展这么快”,王和分析认为,这是中国汽车产业、汽车消费、汽车生活的大背景驱动的;二是在产品创新和个人营销员制度带动下,人身险业务出现了井喷式发展;三是社会的深刻变革,给保险创造了巨大的发展机会,如农业保险、大病保险和责任保险;四是投资管理制度改革,使得保险业在资本市场,享有一定的话语权,同时,也为行业带来较好回报。

中国保险业行路难,高速发展中服务、质量未跟上步伐

中国保险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如保险业服务水平和发展质量,就没跟上速度增长的步伐。

——王和

“值得关注的是,保险业快速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作为保险业改革开放的亲历者,王和在肯定行业发展成绩的同时,一定程度上,也表现出自己对行业存在问题的担忧。“可以说,直到现在,中国保险业,仍没进入一种理性和良性发展的节奏”,王和感慨道。

在他看来,保险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服务水平和发展质量并没有跟上速度增长的步伐。“我们可以看到,行业在不停进步,如果说改革开放40年,整个保险业向前走了100步,但经营理念、队伍建设、公司治理、服务水平、业务管理等,特别是作为行业支撑的理论和文化,却只走了60步,这是不匹配的,灵魂没有赶上来”。

“伴随保险业改革开放,一路走过来,我感触颇深,对这个行业是爱之深责之切”,王和感慨,在中国做保险真的很难,因为,人们是忌讳谈灾难事故和生老病死的,总是回避风险,不愿谈及保险。但客观上,每每在灾难发生之后,总是能够看到保险的身影,给身陷危难之中的人们送去希望和温暖。但回想过往几十年中保险业的发展,他又总会隐隐感到纠结和心痛,“为什么这个行业付出很多,声誉却总是不佳?”“为什么出了一件‘不良事件’,就总能一丑遮九美,将行业所有的功劳和贡献淹没?”

确实,改革开放40年,保险业不断发展业务,为社会、企业和个人提供了越来越大的保障,同时,对社会各行各业的进步,特别是风险管理水平,也有着较强的推动作用。举例来看,交强险,自推出之后,保险业承担着该险种长期亏损的负担,却为社会,特别是和谐交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目前,交强险每年承保的车辆超过2亿辆次,处理的赔案超过3010万件,支付的赔款1160亿元。更重要的是,通过交强险的开办,已累计为国家代收代缴车船税4000亿元,积累提取救助基金160亿,这些数字的背后是这个行业数百万人的投入与付出。

此外,自建国以来,农业保险就一直是我国财产保险的重要业务领域。2007年,我国全面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业务,开启我国农业保险发展新时代,随后,经过十年的发展,农业保险的作用日益凸显,已承保农作物21亿亩,风险保障2.79万亿元,赔款334.49亿元,4737.14万户次农户受益,农业保险不仅为农业生产提供了强有力的风险保障,更成为了财产保险的第二大业务。

“所以,我们不禁要思考,为什么保险业这样一个准慈善行业,救人水火的大爱行业,做了很多高大上的事情后,但却总因一些小波折,弄的灰头土脸?”对此,王和也给出自己的答案。“造成很多问题的根源,是保险业理论和文化没有跟上行业发展步伐”。

补短板:保险业需要进一步厚重文化底蕴、理论知识的积淀

离开了理论的实践,一定是盲目的实践;一支没有文化的军队,是注定要打败仗的。

——王和

“不缺知识缺常识”,王和认为,一直以来,保险业最缺乏的,便是理论和文化。确实,我国改革开放、保险业改革开放过程中,由于没有现成的模式可借鉴,就更需要理论指导,与此同时,在我国金融领域,保险属于相对年轻的行业,但又发展很快。“因此,保险业的理论基础,相对而言就更为薄弱”。

在王和看来,保险业理论和文化基础薄弱,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从企业的角度看,由于缺乏对金融和保险本质的认识,缺乏对市场经济规律的掌握,缺乏对企业经营本原和逻辑的理解,所以,在面对纷繁复杂的形势和市场时,往往不能很好地把握根本,不能很好地处理一系列基础关系,容易似是而非,人云亦云,容易“集体无意识”,容易缺乏战略,结果是茫然和盲从。

二是从业人员的角度看,许多人并没有对保险理论有一个全面、正确和系统的学习、认识和理解,就从事保险,特别是经营管理工作,所以,就存在一个“不知道为什么出发”的问题,不知道保险是一个特殊的事业,缺乏一种与保险业相适应的耐力和定力,容易急功近利,容易随波逐流,甚至是铤而走险。

“回首过去,我们并没有解决好为什么发展和怎么发展的问题,而为什么发展问题的背后,是行业价值观问题,怎么发展问题的背后,是发展伦理问题”。事实上,正是保险行业理论和文化积淀的不足,导致了近几年来,我国保险业出现了公司治理失效,个别机构公司治理形同虚设,缺乏对大股东的有效制衡,“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通过关联交易,侵害小股东利益。职业经理人履职不到位,销售误导、理赔难、服务水平不高、恶性竞争屡禁不止等问题。

“因此,保险业,最需要的是解决理论和文化问题,要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厚重行业文化,要形成一种行业积淀”,王和判断道。

保险业是一个更需要定力、情怀、高度的行业

保险业正处于一个困顿、纠结、蜕变的过程,正处于一个“风口”的时点,我相信,通过这次蜕变,保险业会迎来发展新时期,到那时,保险业,将以一个更高的境界呈现。

——王和

那么,保险业需要什么样的文化和理论?

在王和看来,保险行业是一个更需要有定力、情怀、高度的行业。“保险是一个爱的行业,大数法则决定了保险是典型的群众事业”,由此,保险业的从业者,更需要拥有良好的人文素养、高尚情怀。“保险人,不仅要有定力,更要有信仰和情怀。简单的在商言商文化,是不适合保险业的”,王和表示。

“只有把握根本,才能把握未来”,王和表示,回望过去50年,100年,能够生存下来,并且做大的企业,一定有其道理所在,这个道理,就是深晓“农耕文化”的精髓,懂得“一分耕耘,一份收获”的道理,守住经营的根本,并持之以恒。就保险业而言,这个根本,就是成人达己,在服务社会的同时成就行业和企业自身,同时,要处理好承保与投资的关系,特别要坚守承保独立盈利的理念,实现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将价值经营作为保险企业的灵魂。

然而,面对现实,目前,大多数人对保险的认识,仍然相对落后。因此,保险业首先要做的,是静下心来,夯实基础,教育公众、教育消费者、教育保险从业人员,“这项任务,可谓任重道远”,王和期待,保险人要以新心态去打造新常态,继而迎接新时代,“这需要整个行业的集体共识和齐心协力”。

说到一些资本大鳄曾借保险,大肆敛财,疯狂举牌,“保险不应成为有些人借腹生子的工具,保险自有自己传宗接代的使命”,王和强调,把过去看清楚,指出问题所在,是为了更好的面对未来,在持续深化改革开放中,让保险业更好的往前走。

“目前,保险业正处于一个困顿、纠结、蜕变的过程,但我认为这也许就是中国保险业成长的过程,相信通过这次蜕变,保险业会迎来发展新时期,到那时,保险业,将以一个更高的境界呈现”,王和坚信道。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