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调查 >

7家公司净利润占比超七成 七成外资寿险公司实现盈利

2019-02-20 14:35:30    来源:金融时报|0

随着2018年四季度寿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相继披露,非上市寿险公司2018年净利润情况也揭开了面纱。据《金融时报》记者统计,在披露2018年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的70家寿险公司中,38家实现了盈利,32家出现了亏损。

7家公司净利润占比超七成

在38家实现盈利的寿险公司中,7家净利润超过10亿元。泰康人寿以118.59亿元居首,第二位到第七位依次为阳光人寿、华夏人寿、恒大人寿、中美联泰、中信保诚、招商信诺。据记者统计,这7家公司2018年净利润占非上市寿险公司净利润的七成以上。

事实上,马太效应在2018年的寿险市场愈发凸显。从去年前三季度更为完整的数据来看,寿险“老六家”(中国人寿(601628)、平安人寿、太保人寿、新华保险(601336)、泰康人寿、太平人寿)共实现净利润1081.67亿元,占整个行业的85.3%。

广发证券研报认为,寿险行业面临外部环境及自身转型的压力,行业步入实质性分化期,粗放式成长难以维系。经过2018年的调整,寿险公司对行业形势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行业变化有了更充分的准备。但大型公司有深厚的销售渠道积淀,综合经营、管理水平更高,具备较强的竞争优势。

不过,中小公司并非没有机会。有两组数据可以佐证:一是在32家出现亏损的寿险公司中,15家为近5年才成立的新公司,按照传统寿险公司“七平八盈”的规律,这些公司仍有实现盈利的时间。二是信泰人寿、中荷人寿、中融人寿、陆家嘴(600663)国泰、瑞泰人寿等中小公司在2018年实现了扭亏为盈。

当然,有扭亏为盈者,也有从盈到亏者。2018年,幸福人寿、合众人寿、汇丰人寿、渤海人寿等4家公司从2017年的盈利走向了亏损。其中,幸福人寿亏损超过10亿元,在70家非上市寿险公司中垫底。

权益类投资损失或为亏损主因

对于2018年的亏损,幸福人寿表示,受2018年资本市场大幅下行影响,权益类投资出现较大规模的损失,造成该公司较大幅度亏损。不过,该公司偿付能力较为充足,偿付能力充足率指标高于监管要求,能够充分保障客户利益和公司长远发展。

受权益类投资影响净利润的公司绝非仅有幸福人寿一家。1月末,中国人寿发布业绩预减报告称,预计2018年度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较2017年度减少约161.26亿元~225.77亿元,同比减少约50%~70%。对于业绩减少的原因,中国人寿在公告中表示,主要是受权益市场整体振荡下行影响,导致其公开市场权益类投资收益同比大幅减少。

随后,新华保险发布了2018年度业绩预增报告。报告称,新华保险2018年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净利润与2017年同期相比预计增加26.92亿元左右,同比增加约50%。对于业绩预计增长的原因,新华保险表示,主要是传统险准备金折现率假设导致2018年保险合同准备金提取减少。

据长城证券研报判断,由于去年四季度资本市场进一步波动,新华保险业绩收益也将在一定程度受到拖累。

2018年A股市场出现大幅调整,经历了1月份冲高之后,三大股指年线全部收跌,上证指数全年下跌24.59%、深证成指全年下跌34.42%、创业板指全年下跌28.65%。在这样的背景下,2018年保险资金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创出近年来新低(11.71%),接近2015年年初的水平。具体来看,截至2018年年末,保险业资金运用余额为16.41万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97%。其中,股票和证券投资基金占比较上年末下降0.59个百分点。

七成外资寿险公司实现盈利

业内人士表示,净利润能够反映保险公司在一定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包括保险业务收入、投资收益、赔付支出、退保金、保险责任准备金、手续费及佣金、业务及管理费、所得税费用等项目。不过,不能片面地看净利润数据,因为有些项目涉及精算假设,如保险责任准备金,不同的精算假设会导致不同的准备金金额,从而影响净利润。

从目前非上市寿险公司偿付能力报告的简单数据来看,难以辨别影响其净利润高低的究竟是哪一指标。以2017年为例,有的寿险公司因为保险业务收入大幅增长实现了盈利,有的寿险公司因为投资收益大增实现了盈利,也有的公司通过控制成本实现了扭亏为盈。

不过,在寿险行业集体转型、回归保障本源的背景之下,外资(合资)寿险公司一贯稳健经营的优势更加凸显。

2018年,外资(合资)寿险公司在盈利能力上,整体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在38家盈利的非上市寿险公司中,包含18家外资公司、20家中资公司;在32家亏损的公司中,有24家中资公司,仅有8家外资公司。也就是说,在2018年,七成外资寿险公司实现了盈利,水平远远高于中资公司。其中,恒大人寿、中美联泰、中信保诚、招商信诺4家外资(合资)寿险公司净利润均超过了10亿元。

不久前,麦肯锡对财险和寿险领域共40余家保险公司的约60名高管展开调研,受访者大部分来自中小保险公司。麦肯锡发现,行业对于中小保险公司的未来发展持谨慎的乐观态度,但令他们最为困惑、挑战最多的地方是中小保险公司的战略定位、产品和客户的差异化经营以及公司治理和基础投入。

从外部来看,监管从严,粗放模式无法持续。未来,良性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将逐步形成,保险行业的优胜劣汰会更加明显,中小保险公司的压力也会进一步增大。从内部来看,中小保险公司面临内部治理不稳定、基础投入长期不足、产品开发动力较弱、渠道管理上对第三方的依赖性高、客户经营薄弱以及品牌经营理念淡薄等挑战,相较于大公司处于劣势。

外资寿险公司的经营之道,或许能给转型中的中资中小公司一些启示。

正如麦肯锡全球董事合伙人毕强所言:“对于中小保险公司而言,市场竞争充满挑战,但未来机遇大于挑战。中小保险公司要做到‘小而美’,切忌‘小而全’。‘小而全’往往容易顾此失彼,导致资源分散,最终业务缺乏特色,成为‘沉默的大多数’中的一员。要做到‘小而美’,中小保险公司首先要对自身禀赋和短板有清醒的认识,然后发挥禀赋,并在这一基础上强化客户经营,建立鲜明的品牌形象,聚焦差异化的价值主张,真正做到纾困突围。中国保险行业需要更多‘小而美’的公司,毕竟‘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