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调查 >

保险+物联网: 融合应用新空间构造保险生态

2019-02-22 14:04:39    来源:中国保险报|0

随着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普及,从产品、家庭、企业乃至各个城市,都逐步实现了与世界万物之间的互联。由智能设备、流程、服务、工具和人员相互通信而形成的物联网,已经成为全球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并不断的渗透到包括保险在内的实体和虚拟行业中。物联网作为一种从根本上解释风险、监测与控制风险的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其他保险科技力量,最终都会嫁接在物联网的平台、技术和数据之上。无论目前我们是否感受和意识到,物联网将驱动全球保险业展开一轮新的革命,我们要为之在技术、数据、业务以及渠道做哪些变化,这是一个越想越棘手的问题。

物联网:重构社会的新力量

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简称IOT)被誉为信息产业革命的新浪潮和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核心。物联网实质是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传感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仪等信息传感设备,按约定的信息交换和通信协议,在任何时刻、任何地点实现任何物体之间的互联,并进行智能化识别和管理的网络。随着大数据、5G技术和云计算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物联网的应用普及也在加速,目前全球物联网设备的数量已超过100亿。据埃森哲的战略研究和预测,到2030年全球互联设备数量可能达到1000亿的规模,将为全球带来14.2万亿美元的GDP增量贡献。

物联网涉及数据采集、传输、处理、应用等多个环节,并与各个垂直行业深度融合,它将IT时代从“Computeristhenetwork”带向“Sensoristhenetwork”。无处不在的传感器(Sensors)将组成一个更大的、更加社会化的传感网络,构建了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在这个时代里,物品实现了信息的实时交互和智能管理,同步改变了物品或产品的功能属性和内在特征。物联网作为面向客观世界的感知网络,对于人类生活、社会变革、行业模式乃至城市文明具有巨大的重构力量。

世界各国都在加大对物联网领域的战略和商业投入,希冀在下一个信息产业浪潮中占有更有利的地位。美国IBM公司提出“智慧地球”的构想,通过把感应器嵌入和装备到电网、铁路、桥梁等公共基础设施中,打造一个物联网智慧基础设施平台,美国政府对此高度关注,并将其上升为国家战略;日本正在实施的“日本再兴战略”,提出以物联网等技术促进社会、经济的再造;韩国将智慧城市作为国家战略项目;欧盟也成立了“物联网创新联盟”,打造欧洲物联网生态。在中国,物联网已经成为战略型新兴产业,在“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双创”等战略带动下,产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在技术上,中国是物联网国际标准主要发起国及重要技术力量,已经建成一批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基本覆盖了物联网技术创新的各个环节。在应用上,从建立基础连接到车联网,再到大的智慧交通,最终扩展至整个智慧城市,目前已在交通、物流、环保、医疗保健、安防、电力开始规模化应用。在产业链上,已逐步形成了从芯片、元器件、设备、软件到电器运营、物联网服务等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产值规模已超过万亿元。

保险+物联网:融合应用的新空间

在物联网时代,保险服务的是智能互联的现实世界,保险的标的物也将插上物联网的翅膀,汽车成为智能驾驶汽车,家庭财产成为智能家居,企业财产成为智能工厂,种植业、养殖业和林业成为智慧农业。物联网赋予保险公司前所未有的数据获取能力,同时物联网的智能感知、控制功能,可以改变保险风险管理的思维方式,给保险业注入创新活力和服务价值,推进传统保险经营模式转型,其在产品研发、定价、销售、投保、核保、理赔以及防灾防损等环节都有着巨大的融合创新与应用空间。

让风险可计算。风险定价是保险企业的核心能力,保险用于风险分析与定价的数据都是历史的索赔信息与静态的财务数据,无法动态的反映自然灾害以及标的物的风险状况,使得保险公司难以为客户设计个性化产品、制定差异化费率。物联网依托传感技术将解决这一难题,它可以动态监测、采集风险的实时状况,精准的反映和测算风险程度,使风险真正可计算。如物联网通过各种传感器,可以采集气候和环境参数,如温度、湿度、降水量等,形成大数据积累,能更加科学地对灾害风险进行评估,更好地确定巨灾、农险业务的损失可能和科学费率。可以采集和监测汽车、不动产、机器、货物等保险标的物的动态数据,极大丰富风险识别维度,帮助保险公司对客户进行更为个性化、全面、精准的分类和筛选,真正基于标的物的风险程度设计保险产品、计算保险费率、制定核保策略,做到“一人一险”、“一物一价”。

让风险可控制。对灾害事故风险的管理是保险的基本职能,但传统的精算技术只是一种财务分析和处理方式,更无法有效控制和预防标的正在遇到的风险事件,这使得保险企业在面对自然灾害、责任事故时只能被动地等待事故损失和处理。而物联网技术恰恰是以事件的处理为目标的,如保险公司将物联网技术集成到保险产品中,借此可以检测标的物的事故风险,启动自主施救和应对功能,使保险索赔成本最小化或者直接避免潜在的风险,就可以改变这种被动的局面。利用物联网技术对火灾、爆炸、污染源等风险进行实时监测、预警、预报、应急救助,保险的功能将从风险转移和损失分摊转向事故安全预防与管理,从灾后赔付转向防灾减灾,从而减少损失和赔付支出。

让保险可定制。物联网技术推动了物物之间的社群经济发展,风险单位呈现出微型化、细分化趋势,原有的大而全的保险产品必然要随之变革,从全时型向短时型转变,从突出多功能向突出专一功能转变,从面向多方位朝着面向单一方位转变,个性化定制保险服务将成为趋势,保险产品与用户的匹配性也将不断提高。物联网可以帮助保险企业全方位掌握标的物风险状况、风险偏好以及相关行为特征,比如智能穿戴设备可以支持保险公司对人的生命、健康风险进行检测与个性化分析,清晰刻画客户的风险图谱,为客户量身定制保险与健康管理服务。大量的物联网设备可成为保险公司与客户之间高频互动的桥梁,依托物联网数据实现对客户群体的精准分类、产品责任的细致划分、服务场景的碎片化,这样可以改变保险公司提供同质化产品的原有模式,让风险保障服务按需定制。

万物互联时代下的保险生态战略

保险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与对接,目前还停留在业务探索和前瞻性研究阶段,比如车联网数据在评价和改善驾驶行为方面。对比物联网与保险两个产业的发展格局,保险产业还处于等待观望和相对被动的一方,保险业需要进一步理清物联网时代下保险的生态角色和战略选择。

数据即业务。在万物互联时代,所有的风险标的将通过射频技术在数据层面予以识别、采集、传输和自动化管理,这样一来保险与物联网技术的融合嵌套将使得整个风险管理过程被彻底“数字化”,谁能实时的触及客户,谁就拥有关于客户与产品的大数据,谁就将成为生态中的主宰。数据将作为保险风险管理的链条和要素,渗透到费率厘定、核保、投资、再保险、理赔等各个核心业务流程。

为此,保险公司要么自身切入物联网技术应用,要么主动对接各物联网技术、数据与生态平台,才能获取、监测、分析用户行为和场景数据。要合理选取用户接触点,建立数据收集系统和机制,确保数据采集、使用合规性和隐私保护,构建数据分析平台,拓展数据应用,明确产品设计、精准定价、市场营销及损失控制的数字化路径。与此同时,保险公司需要重新审视旧有的技术架构、传统的系统交互流程。特别是要构建新型数据分析架构,承载数据价值的确认、数据的防篡改和脱敏、数据的精准度提升、数据的多维度融合等功能。要为用户和风险标的建立标签,采集和关联历史风险记录,最终把物联网和传统型保险数据整合到统一分析平台上,借助Hadoop、分布式技术、数据仓库,以及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算法,弹性地支持多种不同的数据结构和类型的分析、洞察与预见,并自动化、在线化的向承保、理赔端输出数据价值。

产品即服务。没有借助互联技术的保险模式,往往是以产品为导向,把同质化的风险进行定价和产品包装,通过挖掘潜在的风险保障需求最终推销给客户。这种产品模式客户体验差、产品同质化严重,没有服务的触达感,只有射幸特点的理赔体验。如果把物联网设备与技术嵌套在保险综合风险管理服务中,将其作为保险防灾防损、灾害救援的基本手段,可以让保险公司与客户零距离的接触,不断提升客户体验,判断客户需求,实时推送客户服务。

为此,要进一步拓展保险产品的功能定位,将保险业务进行深度延伸,把损失控制作为保险企业的一项典型业务,补齐保险仅作为风险保障工具的单一功能短板,从过去的被动保障开始转变成主动防范,实现对风险的全过程管理。比如把智能家居设备和远程访问系统嵌入到保险解决方案中,当互联家居系统检测到水管漏水、寒潮来临时温度不够、陌生人进入或者是高一氧化碳水平时,及时向屋主提供实时的警告和风险预警信息,避免入室行凶、火灾等事故的发生。把传感器和动物标识溯源系统嵌入农业保险,提供一整套农业风险解决方案,实时掌握农业生产的天气、土壤等各种数据,实现快捷、精准的溯源和处理家畜疫情、家畜产品安全事件。

保险即生态。物联网时代对商业模式一个重要影响是改变了企业与顾客二元关系的价值链,形成了参与者都受益的价值矩阵,并加快推动了共享经济的发展。物联网将从根本上改变保险标的的险别性质,同时将各个行业重塑为互联互通的生态系统,行业界限将大大模糊。

为此,保险公司必须在更广阔的服务网络中定位自身业务,在更广阔的生态系统中设定自身的生态角色。要通过物联网技术帮助客户与保险产品和生态系统服务建立联系,持续创新客户服务。要广泛地与物联网企业合作,融合发展优势互补,向远程医疗、药品查询、急救、卫生监督等领域延伸。此外,物联网还需要形成统一的标准体系,才能实现顺畅互通。目前由于标准尚未统一,对物联网与保险的融合发展有一定的不利影响。保险应当成为物联网信息标准构建、数据应用生态的倡导者甚至是主导者。

技术即风险。物联网应用的普及,使风险标的从单一产品转变为复杂的系统,风险标的的损失也不再相互独立的。由于物联网依靠互联网支撑,互联网的安全隐患也就成了物联网的风险所在,软件、数据与网络风险将日益突出,病毒、黑客的攻击可能使物联网保险系统瘫痪。穿戴式技术和射频识别技术可以追踪和定位某个特定用户,获得其相关信息,必然涉及一些隐私和个人安全问题,会使用户在使用物联网时产生隐私和安全的疑虑。一旦存在技术缺陷和网络漏洞,不排除发生大的数据泄露乃至灾难性损失的可能。

为此,保险公司要密切关注伴随物联网技术的新风险,比如客户隐私和数据泄露的风险。积极引入数字加密、区块链等新技术,解决信息不对称和信息壁垒的问题,为用户提供多维、高质量的数据,促进参与方在共识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挖掘和利用。要特别关注软件、数据、算法等技术要素的损失风险(其价值往往难以估量),以及衍生的财产损失、责任风险以及连带事故风险。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