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调查 >

吃了未必香,不吃保平安,“菌子季”慎吃野生菌

2023-07-27 16:44:17    来源:极目新闻

仲夏时节,炎热多雨,又是野生菌生长旺季,餐桌上的“菌子季”又到了。但是,看起来美味的它们也可能是夺命“刺客”。近日,湖北省恩施州来凤县一对老年夫妇在家食用野生菌后出现中毒症状,被送至恩施州中心医院西医部急诊科,经抢救终于转危为安。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遭遇菌子“杀手”,紧急“换血”保命

前不久,杨某和老伴儿在家吃了一顿菌子。没想到,第二天上午两人均出现频繁腹泻、呕吐症状,伴全身乏力、腹痛以及头晕。两人以为是普通胃肠炎所致,并未警觉。

谁料两天后,两人症状仍未减轻,被家人送到当地医院就诊。当地医院对夫妇二人进行相关检查,结果显示肝肾功能指标明显异常,建议转至州中心医院进一步诊治。

野生菌(资料图)

州中心医院西医部急诊科收治后,确诊夫妇二人为“食用有毒野生菌中毒”,并紧急送往ICU治疗。医生对二人给予导泻、保肝解毒、护胃、补液以及维持电解质平衡等治疗。

“由于杨某食用野生菌较多,肝肾损伤症状较重。我们采取血浆置换、CRRT(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等血液净化措施后,患者情况好转。”急诊科副主任王齐兵介绍。

经对症治疗,二人病情均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已出院。医生嘱咐患者要定期复诊,并对其进行野生菌中毒知识宣教。

王齐兵介绍,每年该科都会收治食用野生菌中毒的患者。食用野生菌中毒表现主要分为4个类型:

1.胃肠炎型。此类患者进食有毒野生菌后,10分钟至2小时出现无力、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等症状。

2.神经精神型。可出现幻觉、谵妄、抽搐、昏迷、瞳孔缩小、唾液增多、兴奋、步态蹒跚等症状。

3.溶血型。潜伏期6至12小时,除胃肠炎表现外,还有溶血表现,可出现黄疸、贫血、血尿、肝脾肿大等症状。

4.肝肾型。以脏器受损害为主,是最为严重的类型,死亡率极高。

若食用野生菌后,意识到中毒,请立即催吐并第一时间到有血液净化救治能力的正规医疗机构就医。有条件的话,可保留野生菌样品供医生鉴定。

菌中毒无特效药,不吃才能保平安

王齐兵介绍,目前尚无治疗野生菌中毒的特效药。

以我州常见的灰花纹鹅膏菌为例,其含有剧毒鹅膏肽类毒素,是“蘑界致命双煞”之一,误食一朵即可能致命。鹅膏菌中毒的潜伏期长(6至12小时),初期为胃肠炎症状,2至3天出现肝功能损害,甚至急性肝衰竭致死。由于没有特效药,需要进行血液净化人工肝治疗。

去年,我州某县一家人食用野生菌中毒后,转至州中心医院急诊科进行多次血液净化治疗,耗资几十万元才救回性命。

针对野生菌中毒事件频发、中毒人数多、死亡率高等现状,我州高度重视野生菌中毒预防工作。去年,我州成立的全国首家蘑菇中毒重点实验室通过国家评审,州林科院历时三年的调研成果《湖北恩施蕈菌图鉴》一书进入出版流程。

州疾控中心副主任吴云表示,实验室配备的超高效液相色谱-高分辨飞行时间质谱联用仪、超高效液相色谱-三重四级杆质谱联用仪等设备,可以满足湖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重点实验室的要求。实验室建立了蘑菇毒素靶向筛查数据库,达到湖北省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重点实验室标准。该实验室的建成,对我州频发的野生菌中毒事件的预防、处置以及国家食品安全和营养健康综合试验区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州林科院经济林研究所所长顿春垚介绍,目前,我国已知有毒野生菌约400多种。我州具有适合野生菌生长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野生菌种类丰富且分布广泛,目前已发现60余种有毒野生菌。

由于野生菌种类繁多、形态多样,非专业人员仅凭经验,靠形态、气味、颜色等特征很难精准识别有毒野生菌的种类。在野外,无毒野生菌往往与有毒野生菌混生,外观相似,极易误采误食。即使是经验十分丰富的生物学家,往往也需要借助实验室专业仪器才能进行精准鉴别。

他提醒:唯有“不采、不吃、不卖、不买”,才是避免野生菌中毒的最好办法。食用后,一旦出现任何不适症状,请及早就医。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