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调查 >

流传200多年,十堰这项国家级非遗可不得了

2023-08-15 17:38:26    来源:云上恩施

多年来,竹溪县山二黄

剧种保护传承展演中心


(相关资料图)

不断尝试戏曲创新表达

让戏曲走进百姓生活

……

种种变化让古老戏曲绽放新花

焕发出勃勃生机

山二黄流传200多年被誉为“京剧声腔之源”

“二黄”来自安徽,形成于鄂东与安徽毗邻地区,在京剧、汉剧、徽剧等剧种里,二黄都同西皮腔调并用,合称“皮黄”。

清代黄冈、黄陂一带流传的家谱,均有祖上族人迁徙郧阳的记载,鄂西北各县及陕南诸县亦有清代黄州会馆旧址。清乾嘉年间,善唱二黄的移民来到鄂西北山区,长期融合流变后发展出一种地方剧种——山二黄,俗称“靠山黄”。

红色革命题材山二黄剧《青春何恐》。

据资料记载,在十堰地区,山二黄流传200多年,流派较多。传承脉络清晰、有据可考的山二黄老艺人中,不得不提到房县艺人范大德和他祖父范仁保,以及竹溪艺人童觉平。

咸丰十年(1860年),范大德(1886年—1959年)的祖父范仁保领班赴陕西安康三义庙等处设园售艺,并留住安康办了“祥瑞班”,传了“瑞、彩、方、盛”4个字辈的艺人。其中知名者有生角周瑞福、净角夏瑞告、生角与末角兼演的姚彩盛等。

早期的山二黄以清唱为主,俗称“坐万字”。童觉平(1900年—1983年)祖籍为黄州府罗田县,清乾隆中期,他们家族迁居竹溪县城,开始以经商营生,至第三代即以传唱山二黄,兴办“万字”(即座堂清唱)出名。

清道光至光绪年间,鄂西北各县艺人相继组班立社,挂衣登台。清光绪年间,黄龙滩富豪萧明甲出钱聘何宏生、周庆云等为师,按“天、子、重、英、豪”五字排辈,开办科班。该科班只办到“重”字科,但培养的人才不少。其中,陈天庆于抗日战争初期曾两次应邀到陕西安康、汉中等10多个县市演出数月,在当地有“汉中红”之誉;王子清以唱功取胜,曾在安康县城摆擂连演48天,座无虚席。

在皮黄腔系的剧种中,山二黄尤重唱工,唱腔有通俗易懂、明快流畅、易于传唱等特色。因成熟完备的声腔体系和源远流长的传承脉络,山二黄享有“中国京剧声腔之源”的美誉。上世纪初,鄂西北知名山二黄戏班颇多,竹溪“三亦社”“新溪剧社”等皆有一定影响。

2011年,成立于1956年的竹溪县山二黄剧团更名为“竹溪县山二黄剧种保护传承展演中心”(以下简称山二黄展演中心),为国家级非遗——竹溪山二黄(汉调二簧)剧种的保护、传承和展演单位,系全国唯一表演山二黄剧种的专业艺术团体。

选拔人才到专业院校学习多次参加省市大型演出

“这君子诚心留恋与我,但愿他差媒人前来说和……”近日,记者来到山二黄展演中心的排练厅,青年演员正在排练传统折子戏《拾玉镯》,动人的唱腔、优美的身姿展示了专业的水准和扎实的功底,让人感受到传统文化的迷人魅力与传承希望。

负责人华云告诉记者,没有演出任务时,演员们每天都到单位练早功,之后按照角色类别排练剧(节)目。此外,山二黄展演中心不定期邀请省、市级专家和戏曲院团专业老师对青年演员进行指导。现阶段在排的传统折子戏还有《扫雪打碗》《打焦赞》《三岔口》等剧目。

上世纪九十年代,竹溪山二黄陷入戏曲角色断档、戏种濒危的困境。竹溪县委、县政府和文化、教育部门一致认为,“传统戏曲留乡愁,保护传承靠后生,必须从娃娃抓起!”2015年8月,竹溪县公开招录选拔31名有文艺爱好、有志学习和传承传统戏曲文化的青少年,送入湖北艺术职业学院戏曲学院开办的竹溪山二黄专业班,以传承和弘扬这一稀有剧种。

近年来,山二黄展演中心精心编排节目,先后参加湖北艺术节、湖北地方戏曲艺术节、荆楚名团聚江城展演、十堰市地方戏曲调演等大型演出活动。

不断创新让剧目更接地气《山茶花》荣获屈原文艺奖

多年来,山二黄展演中心不仅努力保护、传承戏曲艺术,也在为戏曲艺术融入社会、表现生活不懈努力。新编剧目《山茶花》《青春何恐》进一步融入地域文化特色,在戏曲表现形式、音乐创作等方面进行创新,取得较大成功。

大型山二黄现代戏《山茶花》以脱贫攻坚为时代背景,以地域茶文化为特色,在继承山二黄传统声腔特色的基础上,采用现代音乐的表现手法,并通过融合声光电等科技手段呈现现代化的舞台艺术效果。

现代戏《山茶花》在省内多次上演,好评不断。

红色革命题材山二黄剧《青春何恐》借用情景剧的表现形态,将戏曲音乐、现代音乐、戏剧舞蹈等元素与大革命时期风起云涌的时代特征融为一体,展现何恐烈士短暂而又波澜壮阔的一生及其无所畏惧的革命生涯。

近年来,《山茶花》荣获第十一届屈原文艺奖,《青春何恐》《幸福找上门》及传统折子戏《断桥》《坐宫》《挂画》《挡马》《活捉三郎》先后在十堰市地方戏曲调演中荣获“优秀剧目奖”。

山二黄展演中心的演奏员、司鼓杨淄尧,自小在其外公——省级非遗传承人杨振武的耳濡目染中学习戏曲演奏知识。“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所言不虚。他说:“小时候外公多次叮嘱我,打击乐也要入戏,锣鼓要成为诉说剧情、抒发情感的组成部分……”

竹溪县山二黄剧种保护传承展演中心演职人员合影。

近年来,杨淄尧先后在《山茶花》《青春何恐》等剧目中担任主要伴奏司鼓一职,如今已成为山二黄乐队的负责人兼县级非遗传承人。“我会继续坚守艺术理想,刻苦钻研,博采众长,在艺术道路上坚定不移地走下去,为山二黄艺术的繁荣发展贡献光和热。”杨淄尧表示。

千古文化绝唱

经历史沉淀,愈显厚重

愿竹溪山二黄

能继续发扬光大

让灿烂的中华文化瑰宝

继续传承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