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关注 >

IPO终止审查增多 中小投行再“熬冬”

2018-03-28 10:40:43    来源:中国证券报|0

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随着IPO终止审查企业逐渐增多,作为中介机构的中小券商投行迎来“倒春寒”。数据显示,3月以来,31家首发企业终止审查,多家券商投行业务受到波及。

业内人士分析,国内券商投行同质化竞争严重,中小券商投行缺乏核心竞争力,随着IPO标准提高,中小投行项目少、过会难的情况会更加明显,业务转型迫在眉睫。在此背景下,一些中小券商投行的保代等工作人员也“用脚投票”,开始转向PE或精品投行领域寻求职业发展机会。

IPO撤退增多

多家企业近期主动撤回材料,终止IPO。证监会数据显示,截至3月22日,2018年以来已有56家企业终止IPO,其中31家发生在3月以后。更明显的是,3月22日1天有12家企业终止IPO,撤退潮凶猛可见一斑。

华东某券商投行人士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从财务数据上看,净利润偏低和业绩持续性差是企业终止IPO的重要因素,在3月撤回材料的企业中,多家企业报告期净利润在3000万左右,连续三年净利润总额在1亿左右。业内人士表示,近期监管层对多家IPO企业发起现场抽查,“连续三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净利润合计不到一个亿”的项目频频成为抽查重点。

“现在手里的项目基本停掉了,还有个项目净利润指标接近1亿,在考虑要不要撤回。”某中小券商投行人士告诉记者。

在上述华东某券商投行人士看来,当前IPO审核凸显两个特点:一是严,对申报企业的材料制作要求严、对问题解决的程度和标准严;直接表现为审核速度快,杜绝了带病排队现象。二是政策导向明确,传统行业、规模小的企业不鼓励IPO,可通过并购重组实现证券化;新经济业态企业IPO驶入快车道。

业内人士普遍认为,IPO“质重于量”的特点更加明显,监管层利用IPO发挥引导作用,为符合国家发展战略、符合经济发展趋势、有内生性盈利保证、成长前景向好的优质企业提供资本市场发展机会的态度也更加明确。

中小券商投行承压

“现在中小券商投行很难生存下去。”吴翔(化名)对中国证券报记者感慨。吴翔此前是沪上一家小型券商的资深保代,从业超过10年,2017年下半年,吴翔从所在机构离职。

吴翔认为,目前券商投行能够提供的服务越来越同质化,随着IPO标准提高,中小投行项目少、过会难的情况会更加明显,业务压力大增。

事实上,随着对IPO项目“质量”从严把关,投行的专业能力要求也在不断提升。在这一过程中,大型券商投行有机会通过IPO项目持续积累和品牌知名度的强化,大幅度提高市场占有率,而中小券商投行则可能被挤出市场。这从券商2017年年报中也可窥见一斑。

“对投行来讲,IPO立项标准必然提高,并购重组、资产证券化及其它投行综合服务占比将不断提高。中小投行生存环境、生存空间将受到极大挤压。”上海某券商投行人士表示。

吴翔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从一线从业者来看,中小券商投行业务压力非常明显,“从承揽来看,以前部门负责人出面就能搞定项目,现在没有董事长基本搞不定。”

吴翔认为,承揽难做的原因有两个:一方面好的企业越来越少,优质项目难得;另一方面,券商投行业务同质化,券商缺乏说服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企业有比较大的议价空间。

与中小券商相比,一些大型券商凭借着人才、品牌等优势,在IPO企业撤退潮中受到的影响较小。北京一家大型券商的投行业务负责人告诉中国证券报记者,“去年年初,监管层加强IPO项目财务核查和项目检查时,公司就提高了IPO项目立项、审核标准,相关项目按照现场检查要求来做,所以整体受影响较小。”

差异化竞争成出路

随着中小券商投行竞争压力增大,部分机构从业人员“用脚投票”。吴翔离开之后,团队多个成员四散各处,有的进入大券商,有的则进入更加市场化的机构。

从国际经验来看,券商投行可能向两个方向发展:一种是中金之类的大券商投行,提供承销、承做等一系列服务;另一种可能转向精品投行,前期就进入一个比较好的公司,提供融资、上市等一系列方案,上市之后还可以做并购等。

吴翔表示,随着国内价值投资的理念强化,一些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表现越来越差,资本运作也越来越困难,这些企业需要更精细化的资本运作方案,对于部分投行来说也是比较大的机会。

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的多位投行人士表示,对于中小券商投行来说,差异化竞争是出路,如大力发展非牌照业务,包括不需要行政许可的财务顾问业务、新三板服务、投资机构外包的尽职调查服务等。同时,投行还可以开发一些主动投资、市值管理等业务。

关键词: 中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