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关注 >

互联网保险产品低价是否等于低质?

2018-07-31 08:46:47    来源:证券时报|0

忽如一夜春风来,近年BAT(百度、阿里巴巴、腾讯)渠道上出现了很多医疗险、短期重疾险,让不少消费者惊呼,“保险原来这么便宜”。为什么看起来如此相似的产品,线上线下价格却相差这么多?到底是什么原因?有什么区别?

其实,互联网保险对产品解绑、对风险做出分割、核保要求更严格等,是上述低价的主要原因。

做减法

如果说线下传统渠道销售的组合类保险讲究大而全,那么网上销售的保险产品,走了另外一条道路:做减法。

互联网保险最初被认为只能销售标准化、简单的产品,人身险中的意外险最适合。因此,最初销售出去的互联网人身险,几乎只有意外险。而自2014年阳光人寿推出健康随e保以来,重疾险、寿险、医疗险等与人身风险相关的险种,开始了各自争鸣。

在互联网渠道上,重疾险就是重疾险,保障重大疾病治疗费用和收入损失风险;寿险就是寿险,保障身故风险;医疗险就是医疗险,提供看病费用补偿。消费者可以根据自己所处人生阶段和需求的紧迫性,来选择先买哪个类型的险种。

同时,这些险种,不再是线下普遍的“寿险+重疾险+医疗险”组合,重疾险不再与寿险强制捆在一起销售,保费也不再被拉高,“解绑”后,保费下降,实现小投入、大保障。

比如,一款网络热销的重大疾病保险,不包含寿险责任,将保障聚焦在疾病上,同时,加之通过互联网直接购买,省去中间环节,保费因而较线下传统产品低30%~40%,甚至吸引包括保险精算师在内的保险业人员购买。

风险碎片化

在寿险、重疾险和医疗险中,互联网产品更加灵活,通过设计不同保障期间、提供消费型产品、针对不同体质人群等形式,为网民消费者提供更多选择。

以互联网上火热的定期寿险为例。这类产品将保障期间从终身化为一定期限,使得保费大幅降低。若是一年期的产品,则将进一步放大保障与保费之间的倍数,让保险更便宜。

比如,互联网热销前五的定期寿险产品,保额100万元、保障至60周岁,选择20年交费时,30岁男性的年保费大体在2700元~3000元,30岁女性在1460元~1600元。而终身寿险产品保费则要高出数倍,随机测算一款终身寿险产品,在同样保障和交费时间下,30岁男性的年保费为1.47万元、30岁女性为1.28万元。线上核保更严格

为了防范逆选择风险,不少可以在线投保的健康险产品设置了更为严格的健康告知条款,以及较线下投保更加“一刀切”的核保方式,有时甚至是一票否决。

例如,记者查询线上销售的健康险产品,一份定期寿险健康告知共有12条,其中包括了“两年内是否有门诊就诊?”这样的苛刻条款。

证券时报记者试验投保一款在线销售的重大疾病保险,该产品健康告知共有8条,包括“是否曾于过去6个月内在门诊、急诊接受诊疗或服用处方药物”,“是否曾声音嘶哑、腹痛等症状”等告知要求。投保人的选项有“有部分情况”或“以上全无”。如果选择了“有部分情况”,系统随即跳出“您的健康状况或职业不符合投保条件,请拨打客服热线获得帮助”。

这样的情况在线上投保中并不鲜见。不少投保人反映,由于互联网保险缺乏人工交流环节,当投保人认为无法完全满足健康告知要求而选择“无”,就会面临拒保问题。

低价=低质?

互联网上的保险价格低廉,有人忧虑,低价是否意味着低质?

今年以来,监管部门已就互联网保险问题至少发布过三次风险提示,最近一次直指近两年来风靡互联网的短期健康险。

保额百万的短期健康险通过改良设计推动实现“小投入、大保障”,但这类产品的不足之处也非常明显,即不能实现“保证续保”。随着越来越多的短期低价健康险产品上市,互联网产品极简说明和病毒式营销带来的信息输出不充分,与消费者之间存在“信息壁垒”问题日益突出。

一家保险公司精算师说,互联网渠道销售的产品未来能不能在风险和收益上打平,还需要时间的检验。“市场上有一些产品定价非常低,我们同业私下交流的时候,也会担忧是否会赔穿。”

关键词: 低价 互联网 产品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