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关注 >

银保监会印发《通知》 明确传达短期健康保险业务规范经营的信号

2021-04-27 16:46:01    来源:

短期健康保险市场近期发生大变革!所有不符合新规定的短期健康保险将在5月1日之前暂停。据估计,大量短期健康保险将从市场上消失。实际上,早在今年1月,中国银行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就发布了《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相关问题的通知》。几个月后,每个人都可能忘记了这一点。 随着《通知》规定的时限的临近,此事又回到了每个人的视野。“通知”的影响之一是,消费者可能会在5月1日之前购买不符合新规定的医疗保险产品。简而言之,短期医疗保险具有固有的无法解决的续约困境。但是,在产品设计和促销中,保险公司经常使用的词汇很容易使消费者误认为没有续保风险,从而损害了消费者权益。因此,监管部门对这一不良现象进行了统一整改。

近日,一段保险公司代理人“怒怼”自己公司的视频在网上火了,起因是公司此前热销的短期健康险停售。

这款热销的产品因何停售?说来也是事出有因。公众所熟知的网红百万医疗保险,目前正是监管规范中的短期健康险的代表。因为大部分的百万医疗险保险期间为一年,为了吸引消费者,此类产品在销售中打擦边球的现象长期存在。比较常见的情形如:明明是一年期产品,但在宣传页面上却赫然承诺“续保时最高年龄可至100岁”“不会因健康状况改变而拒保”。更隐晦的方式还有,虽然保险条款明确是“非保证续保合同”,但消费者在投保时仍有开通下一年“自动续保”的选项。

就在今年1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向行业明确传达了短期健康保险业务规范经营的信号,不符合要求的,5月1日前停售。其中,对于“把短期健康险当做长期健康险销售”的误导行为,更是坚决整治,要求明确表述“不保证续保”条款。

不规范产品的“大限”将近,保险公司陆续发布了旗下产品的停售公告,市场因此出现了部分躁动情绪,这也是文章开头所述事件的由来。

笔者认为,大批产品面临调整,暴露出的是网红保险多年畸形发展的弊病。别家的产品这么宣传销量可观,是不是我们也可以这么做?保费驱动下同业之间盲目模仿,当百万医疗险的市场柠檬效应显现,规范的产品便难有立足之地。无论是宣传用语上“自动续保”“承诺续保”“终身限额”等表述,还是保险条款中偷工减料、语焉不详,当保险公司主动或被动地选择故意混淆长险与短险的差异,整个市场犹如一场掩耳盗铃的游戏。

更严重的是,保险公司在产品条款、宣传页面上放开了口子,经过各级分公司各层级的产品培训、讲师宣导,代理人传达到客户的信息就是言之凿凿的承诺,最终伤害的是客户的利益。这样的销售误导行为,在保险公司“炒停售”风气之下,危害不容小觑。

百万医疗险的“走红”绝非偶然,相对于动辄数千元的传统保险,高杠杆属性的百万医疗险的普惠优势极为突出。消费者的热捧也在一定程度上证明,其在保障重大医疗费用支出上能发挥重大效用。但正所谓保险是“赔”出来的,而非“卖”出来的,时间是最好的证明,沉下心来做事者才能收获认可。实际上,笔者注意到,已有不少保险公司在产品上认真打磨、服务上不断升级,提升消费者理赔体验,树立良好的行业口碑。

短期健康险畸形发展必须踩刹车,因为只有让市场既有长期险提供稳定保障,也有短期险作为有效补充,健康险市场才能百花齐放,获得良性发展。保险公司须理性看待各类型产品经营,长短搭配才能共同做大健康险市场。

在此次规范中,笔者也看到了监管整治销售误导的决心。告别文字游戏,让短期健康险走下无所不能的神坛,行业才有真正的未来可言。

这种整顿和停产影响整个行业,大多数医疗保险产品都在整改范围之内,涉及许多客户。一旦保险公司拒绝转让保险,大量的客户将不可避免地不得不为医疗保险重新投保。医疗保险的再保险意味着需要更新健康通知和承保。在这方面,由于健康原因,将有相当数量的客户无法保证。即使保险成功,也需要对先前存在的医疗保险进行重新分类。随着时间的流逝,保险公司已经存放了大量非标准客户,导致损失率逐渐偏离精算假设。在这方面,保险公司一直想清除非标准客户,但他们必须考虑到面子,因此他们总是比较委婉。这次,通过监管要求,索性来个非标体出清。至于保险公司或代理商的误导性宣传,它只是市场上的一场闹剧,也是收获市场的血腥写照。

关键词: 短期健康保险业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