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关注 >

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采取“保证+浮动”收益模式 满足消费者不同阶段需求

2021-06-02 15:27:58    来源:

三孩生育政策来了。5月31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为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

三孩生育政策并不令人意外,其背后是老龄化这一现实问题正在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总量为2.64亿人,已占到总人口的18.7%,12个省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超过14%。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现实迫切性空前凸显,保险业也在积极筹谋。从监管政策层面来看,银保监会先是宣布将自6月1日起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随后不久又首次发文针对保险公司参与长期护理保险试点服务进行规范。就保险公司而言,多家险企的保险养老社区密集“落子”,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正在紧锣密鼓地布局养老产业链上下游。

我国养老保障“三支柱”体系“瘸腿走路”也是促使商业保险加快发展脚步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来看,第一支柱基本养老保险虽然基本实现全覆盖,但总体保障水平特别是城乡居民的保障水平比较有限,且财政投入在持续增加;第二支柱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的覆盖面比较窄,资金积累规模有限,只能满足小部分群体养老需求。在此背景下,加快发展第三支柱个人商业养老特别是其中的商业养老保险来完善居民养老保障被寄予厚望。

政策层面近来的一系列动作也可谓切中居民养老的痛点。

针对养老资金缺口,银保监会推动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与普通商业养老保险相比,该保险通过在领取年龄、积累期和领取期年限等方面作出要求,强化了养老保障功能。而且,专属商业养老保险采取“保证+浮动”收益模式,收益可转换,灵活性强,可以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在不同阶段的需求。

针对养老照护需求,监管部门着手规范长期护理保险服务,以提升行业专业服务能力。我国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挑战中,老年群体的健康问题不容忽视。数据显示,我国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超过4000万人,因此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提升险企参与长期护理保险制度试点服务水平也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剧的重要举措。

但是,完善居民的养老保障,开出“药方”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此前推出的税延养老险就是一例。税延养老险的初衷在于通过投保人在税前列支保费、领取时再缴纳个人所得税的方式,降低居民的税务负担,帮助投保人进行养老财务规划,以提高未来的养老质量。但从试点效果来看,截至2020年末,共有23家保险公司参与试点,19家公司出单,参保人数4.88万人,累计实现保费收入仅为4.26亿元。由于试点规模有限,目前居民个人自愿积累养老金主要还是依赖中短期金融产品。

监管政策层面的引导加之银发社会日益增长的养老保障需求,正使得保险公司纷纷把目光投向养老领域,但相比于布局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的“速度”,保险行业更应重视切切实实完善居民养老保障的“力度”。

从保险公司的角度来看,进军养老领域并非喊喊口号那么简单。养老保险产品的长周期对于险企的投资能力是一个不小的考验,同时居民在养老方面也会有更多的服务需求,这些都是险企在向着养老领域“急行军”时需要花力气补足的功课。

目前来看,监管层面已经明确了养老金融“两条腿走路”的方针。一方面,正本清源,整顿市场秩序,清理打着“养老”噱头,名不符实的短期金融产品;另一方面,选择部分金融机构和专营机构在部分地区先行开展养老金融试点,大力发展真正具备长期养老功能的养老金融产品,供不同风险偏好的消费者选择。近期落地的专属商业养老保险即是这一思路的体现。但从现实来看,要让好政策切实发挥出好效果,也需要多方面政策合力予以推动。例如,国际经验表明,税收优惠手段对于发展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但目前税延养老险的延税力度也比较有限。

6月已至,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正式启动,其作为养老金融改革迈出的重要一步,能否为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发展踩出踏踏实实的印迹,值得期待。

关键词: 商业养老保险 养老保险 收益模式 消费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