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关注 >

银保监局:政策性农险业务规模迅速壮大 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2021-07-14 16:13:56    来源:

专家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对政策性农险的支持力度。逐步由直接补贴政策向间接补贴政策转变;要加大对经营管理及再保险费用支持的力度;增加补贴品种,加快大灾保险实施步伐,推进以奖代补计划;对投保主体给予差异化补贴,加大对小农户的补贴力度。中央财政补贴主要向重要农产品及粮食生产功能区以及产粮大省倾斜,地方财政向地方特色农产品倾斜。

小暑刚过,全国各地相继进入暴雷多发季节,有时还有冰雹,而此时也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农作物生长的重要阶段。

近期,北京银保监局发布《关于进一步明确辖内农业保险业务经营条件的通知》,对险企及其分公司在北京经营政策性农险业务机构设置、专员配置方面的具体条件予以明确。业内人士认为,农险经营相关制度明确引导保险机构坚持适度竞争原则、稳步推进原则以及创新发展原则,有利于保障农险业务的高质量发展。

稳步前进需警惕背后问题

自2007年启动中央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以来,我国政策性农险业务规模迅速壮大,功能作用显著发挥,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乡村振兴和保障粮食安全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2019年5月,中央深改委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农业保险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标志着我国政策性农险迈进加速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农业保险保费收入达814.93亿元,为1.89亿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13万亿元。

不过,政策性农险快速发展的背后也潜藏着诸多隐患。据《金融时报》记者不完全统计,仅今年上半年,银保监会及各地方监管局发布的涉及农业保险的罚单已超过60张,虚挂代理人套取费用、编制虚假报表的行为依旧屡禁不止。

要沿着正确的道路前进,深化政策性农险高质量发展须尽快解决这些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朱信凯认为,一方面,政策性农险大都以传统农户为出发点,对由分化产生的“异质性”重视程度不够,将农户的不同需求特点简单化为“同质性”,难以满足不同经营规模主体的不同政策性农险需求。蔬菜保险、瓜果保险、杂粮保险等特色经济作物保险,大多没有纳入中央财政保费补贴范围,因此,有强烈投保意愿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保率普遍较低。以传统农户为出发点、无差异化的政策性农险供给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多元化的政策性农险需求明显错配。

另一方面,政策性农险覆盖率较高的省份往往是农业大省,而农业大省又通常是财政“穷省”。朱信凯提出,现阶段,无差异化的政策性农险中央地方联动补贴方式不仅难以有效调节各省之间财力失衡的局面,还有可能拉大各省政策性农险的发展差距,对全国农业均衡发展产生不利影响。“自上而下”的中央财政保费补贴与“自下而上”的地方政府诉求存在一定的错配。

另外,朱信凯认为,在政策性农险纳入中央财政补贴的过去十几年,我国政策性农险简单赔付率由2007年的63%提高到了2020年的75.66%,虽然简单赔付率提高了12个百分点,但各级政府补贴了将近80%,比例过高。

提高保障与服务水平需政策支持

最新数据显示,我国已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政策性农险市场。然而,我国农险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农险保障水平和服务水平尚有一定差距。

对此,在今年5月中国保险学会联合平安产险、南开大学农业保险研究中心举办的《农业保险服务“三农”发展研究》课题成果发布会上,专家建议,要进一步加大对政策性农险的支持力度。具体来看,要逐步由直接补贴政策向间接补贴政策转变;补贴不能只限于保费补贴,还要加大对经营管理及再保险费用支持的力度;增加补贴品种,加快大灾保险实施步伐,推进以奖代补计划;对投保主体给予差异化补贴,加大对小农户的补贴力度。同时,要优化中央和地方财政补贴制度,中央财政补贴主要向重要农产品及粮食生产功能区、产粮大省倾斜,地方财政向地方特色农产品倾斜。

谈及如何推动政策性农险高质量发展,朱信凯也提出六点建议,一是强化政策性农险在我国支农体系中的地位。政策性农险正处在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期,其精准性强、可控性高、灵活性大等特点,可以大幅提高对生产者和农产品的保障程度。从长远看,由政策性农险替代部分直接补贴项目,更有助于实现我国农业支持政策的目标。

二是扩大政策性农险保费补贴范围。为改善当前政策性农险供给单一、农户对政策性农险需求日趋多元化的现状,应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逐步扩大政策性农险保费补贴的对象,补贴类型适度向投保意愿高、支付能力强、种养结构单一的农业经营主体倾斜。面对不同主体的不同需求,实现差异化供给、多元化选择,更好地发挥政策性农险的保障作用。

三是完善风险分层分散机制,提高政策性农险保障水平。通过建立“基本政策性农险”保成本、“附加政策性农险”保收入、“巨灾政策性农险”保大灾的分层风险分散机制,提高政策性农险保障综合水平,这不仅有利于财政开支,还可以增加不同保险需求农户的购买选择,提高农户的投保意愿、调动农户参保积极性。

四是优化政策性农险差异化补贴策略。根据地方财政水平差异、经营主体发展差异、险种差异和风险水平差异,确定政策性农险保费补贴的最优比例,以增强政策性农险保费补贴的“精准性”“弹性”,避免补贴的“刚性”。通过完善差异化补贴策略,实现政策性农险基本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五是明确政策性农险多方主体的权责边界。要尽快在中央层面上明确政策性农险的牵头协调机构,组织制定政策和发展规划;要加强对政策性农险保费补贴的监管,减少政府对政策性农险经营主体的不当干预,廓清公私合作边界;要研究建立政府、保险公司、农户等主体在政策性农险中的利益协调机制,充分保障农户利益,以防农户在政策性农险中主体地位的“虚置”。

六是建立互联互通的政策性农险信息平台。一方面,要建立政策性农险基础数据系统,通过遥感卫星采集农作物产量数据、灾情数据等与政策性农险相关的基础数据,为保险费率精确厘定奠定基础;另一方面,要建立政策性农险理赔信息系统,财政部门将政策性农险保费补贴交由银行或其他第三方金融机构平台托管,保险公司凭政策性农险保单申领,农户自缴保费和政策性农险赔款均由该平台统一结算,逐步建立政策性农险赔款的溯源体系。同时,建立创新型政策性农险产品的发布平台,为农户普及政策性农险常识和政策性农险理赔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关键词: 农险业务 业务规模 现代农业 农业发展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