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关注 >

中国平安:发挥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 开展管理优化调整工作

2021-08-12 16:57:35    来源:

今年以来,A股市场上保险股表现持续低迷,截至7月30日,A股保险指数下滑了约35%。

保险股怎么了?

多家券商研究报告认为,保险板块表现弱于整体市场,主要受几方面因素共同扰动所致。从负债端来看,疫情影响下,居民收入不稳定性增加,叠加劳动力结构变化,导致新单销售低迷与代理人脱落率提升。在经历了短暂火热的“开门红”后,五家上市险企今年前6个月寿险业务保费合计1.02万亿元,同比增速仅为0.77%,较2020年上半年5.29%的增速大幅下滑。从资产端来看,在全面降准的大背景下,市场对利差损风险的担忧,导致保险股股价持续下行。

保险股的持续下行,反映了投资者对保险行业未来增长的担忧,这其中确实存在疫情等不可预知的原因,但原因不能简单归结为时运不济,更为关键的原因是,过去保险业粗放式发展积累的问题,在监管的持续规范下、在特殊的时间点,使曾经能掩盖的不那么明显的问题充分暴露了出来。

问题在寿险业尤为明显,人海战术的高光时刻已经成为过去式,行业已有共识。因此,改革成为上半年头部险企未经商定却十分一致的选择。

在今年5月举行的平安寿险第25届高峰会上,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表达了寿险改革的必要性:“无论从外部环境还是内部发展看,平安寿险的第三次改革都已是刻不容缓、别无选择。”为了达成“二次腾飞”目标,新华保险(601336)首席执行官、总裁李全在年中工作会上指出,转型已迫在眉睫,必须立即行动,要积极开展队伍模式改革、产品体系创新、管理优化调整等工作。刚刚过完30岁生日的中国太保(601601)发布了“长航计划”,确立了队伍升级、赛道布局、服务增值、数字赋能四大战略。此外,引入友邦中国原区域首席执行官蔡强担任太保寿险总经理兼首席执行官,也被视为转型的重要动作。

而握有决定权的消费者,对于保险业的认识也有共识,即保险产品不够吸引人。事实上,用保险来缓解当下医疗、疾病、养老带来的焦虑,消费者的认可度是非常高的。央视财经《中国美好生活大调查》数据显示,在2021年投资意愿中,保险继续成为投资榜首位。但在强烈的需求之下,供给端的“自说自话”,导致消费者的投资意愿并未转换为保费,保险产品获得关注,多半还依靠事件营销。比如,在今年重疾新定义实施的最后关头,保险公司借用“真停售”,大肆宣传老产品的“优势”,赚取了大量保费。

保险业当下的境遇真的难以扭转吗?

从大趋势来看,无论是政策支持层面,还是市场需求层面,保险业仍有长期可持续的增长空间。因为消费者对养老、医疗的需求离不开保险。同时,经济的转型离不开长期资金的集中管理,行业长期可持续增长无需质疑。

但也应该看到,保险业此次转型改革面临的是最难啃的“骨头”:行业长期以来粗放式发展导致的产品开发思路、代理人销售能力的落后以及消费者对保险产品由来已久的不信任。

啃下最难啃的“骨头”,绝非一朝一夕、几家险企掀起一场改革就能完成,需要监管者、行业协会以及经营者发挥各自作用,互相助力,互相监督。

监管者要发挥好“指挥棒”的作用。一方面,严罚、严打违规违法经营行为,明确什么不能做、做了会怎样;另一方面,通过政策引领行业发展方向,明确什么能做、怎么做。比如,今年5月银保监会印发《关于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的通知》,宣布自2021年6月1日起六家人身险公司在浙江省(含宁波市)和重庆市开展专属商业养老保险试点。正是在政策的指引下,目前中国太保寿险、泰康人寿等公司已经出台相关产品,为第三支柱商业养老保险发展积极进行探索。

保险业相关协会要发挥督促会员自律、促进行业发展的作用。最近,中国保险行业协会出台了《新能源汽车商业保险专属条款(2021版征求意见稿)》,在承保理赔数据有限的情况下,以消费者的迫切需求为突破难点,迈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保险公司则应发挥风险管理的专业优势,在产品上,从同质化销售、价格竞争向差异化、专业化转变。在服务上,发挥养老、健康、医疗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优势,让低频次的保险产品通过高频次的生活服务,成为消费者可信赖的、身边的“专业人士”。

关键词: A股市场 中国平安 风险管理 管理优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