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关注 >

中国科幻,生生不息:《中国科幻口述史》在成都首发

2023-02-26 07:41:15    来源:全关注

最近小编看到大家都在讨论中国科幻,生生不息:《中国科幻口述史》在成都首发相关的事情,对此呢小编也是非常的感应兴趣,那么这件事究竟是怎么发生的呢?具体又是怎么回事呢?下面就是小编搜索到的关于中国科幻,生生不息:《中国科幻口述史》在成都首发事件的相关信息,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资料图片)

真正的梦想,永远都不会被遗忘。

2月25日下午,成都传媒集团旗下成都时代出版社重磅新书《中国科幻口述史》在方所书店举办新书发布会。

位于成都太古里的方所,书店通道正中一架架按类别精选出的重点推荐书籍十分醒目,《中国科幻口述史》(第一卷)赫然在列。

本书由成都时代出版社与专业科幻机构八光分文化联手推出,采访了《科幻世界》杂志的首任社长杨潇、《科幻世界》首任总编辑谭楷、现任副总编姚海军,以及著名科幻作家刘慈欣、王晋康、吴岩等,将他们珍藏心底的往事和回忆,与读者们一一分享。

全书一共三卷,预计年内出齐。汇集20余位采访对象的口述,他们的回忆被汇聚在此,编织出一部饱含深情的中国科幻口述史。

在发布会上,四川省科协常委、四川省科普作协理事长吴显奎也作为受邀嘉宾出席。他也是中国科幻最高荣誉奖项“银河奖”的首届获奖者,在1986年凭借一篇荡气回肠的《勇士号冲向台风》,获得银河奖的“甲等奖”。

吴显奎把自己的获奖证书投影在大屏幕上,还有好几张他珍藏至今的老照片,有的照片上的人,早已不在人世。他既开心又感慨,说自己想起了茅奖作家周大新的小说《天黑得很慢》。

“我们这一代人已经老去,自身发出的火光在渐渐黯淡,但是新一代热爱科幻、书写梦想的年轻人已经和正在成长起来,所谓‘薪尽火传’。”吴显奎说,“科幻是人类想象力的载体,发展培育科幻就是培养人类的想象力。成都作为科幻的高地和科幻文化生发的热土,真正实现了科幻基因的薪火相传

▲吴显奎

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秘书长、《中国科幻发展年鉴》联合主编陈玲也在发言中盛赞《中国科幻口述史》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和学术价值。“通过中国科幻见证者、亲历者们的亲述,再现了中国科幻发展历程,可以使我们感受到中国科幻人的坚持和热爱,使我们感受到历史中人性的温度。”

1903年,鲁迅先生在译完儒勒·凡尔纳的《月界旅行》后写道:“导中国人群以行进,必自科学小说始。”20世纪初,鲁迅、梁启超等有识之士把科幻引入中国,认为科幻能够激发国人新的梦想和想象,其中包含着国家所需要的科学精神和现代化力量。

创刊于上世纪80年代的《科幻世界》,当之无愧是成都为中国科幻文学、科幻事业亮起的一盏明灯。从首任总编辑杨潇开始,一代代热爱科幻的编辑和作者们,一棒接着一棒,呵护着、传递着科幻之梦。

在这本《中国科幻口述史》中,第一篇就是杨潇的回忆。通过她的讲述,你会看到她是如何在著名考古学家、科幻作家童恩正的激励下,懵懵懂懂接手了正待改版的《科学文艺》,跌跌撞撞将它带向《科幻世界》的蜕变之路;也会看到她是如何以绝对的一腔“孤勇”,独自勇闯圣马力诺,争取到成都在1991年举办世界科幻协会(WSF)年会的机会……

▲1990年杨潇在荷兰海牙举行的WFS年会上(图据八光分文化)

今天下午的发布会上,杨潇也亲自来到了现场。看着这位一手缔造了《科幻世界》最初辉煌的老人,看着她的满头白发和清澈笑容,如果你也爱过科幻、有过梦想,定会有泪盈眶。

▲杨潇

《科幻世界》在1991年正式定名,此后走上快速发展壮大之路。这个节点刚好与当时一批新生代科幻作家如星河、杨平、凌晨、柳文扬等的崛起相契合,杂志与作者相互成就,推动了科幻文学的一波强劲发展。

▲1997年,北京国际科幻大会(四川)夏令营在成都月亮湾开幕(图据八光分文化)

30多年过去,一代人已老去。在这30多年里,《科幻世界》也曾经历过不止一次低谷时期,但中国科幻在最近几年又迎来一波高光与热潮,这显然与《科幻世界》当年播撒的一批批“幻想种子”密不可分。

参加发布会的嘉宾们也都不约而同地提到:新一代被科幻梦激励过、指引过的年轻人如今已成长为社会中坚力量,他们的追梦之举,助推了当下的中国科幻新的崛起

这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传,正印证了《中国科幻口述史》第一页上杨潇写下的那句——“中国科幻,生生不息”。

红星新闻记者 乔雪阳

来源:红星网

关键词: 科幻世界 生生不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