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报 >

110个城市上线惠民保 保费规模超80亿元

2022-01-28 09:57:19    来源:

2021年,惠民保产品在全国快速发展。截至2021年底,有110个城市上线了惠民保,保障人数超过8000万人,保费规模超过80亿元。目前,国内主流的保险公司都参与其中,既有财产险公司,也有人身险公司;既有全国保险公司,也有地区保险公司。

“第三方服务商也深度参与到惠民保项目的产品设计、推广宣传、运营服务、系统服务等当中,甚至第三方的能力、经验已成为快速推动项目落地以及成功的关键因素。”思派健康副总经理陈明东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缘起

惠民保是社商融合型普惠健康保险的简称,主要指由地方政府牵头、保险公司承保的普惠补充医疗保险产品,监管机构将其定义为“城市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作为面向医保参保人员的政策保险,惠民保产品定位是在基本医保之后提供二次保障,社会保险与商业保险两类不同属险种的融合应当是其最核心的特质。总体说,惠民保产品属于对接社会保险的商业保险产品范畴,是多层次医疗保障中的一种保障形式,处于衔接传统社会保险和商业保险的中间形态。

南开大学卫生经济与医疗保障研究中心主任、金融学院教授朱铭来认为,随着产品不断发展,惠民保正成为巩固脱贫成果、防止因病致贫或因病返贫以及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抓手。

惠民保产品的产生和发展经历了几年的时间。

在“广州惠民保”之前,全国各地,如深圳、南京等地零散涌现过商业保险与政府合作的探索,但从结果上都未形成良好模式。

“2015年深圳推出的保险项目属于政策保险,项目连续亏损,缺乏长期持续运作的基础,模式上注定无法被市场认可。2018年南京推出的产品延续传统商保思维,产品保障上对既往症人群没有开放,未能形成足够大的人群规模,逆选择风险难以有效分散,最终消亡于无声。无论是深圳还是南京的探索,都没有脱离传统思维,无法兼顾政策与市场的优势。”陈明东介绍说,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由以思派健康为代表的第三方主体对运作模式进行了全方位的迭代,希望兼顾政府和市场两种资源的参与程度,达到普惠和可持续

陈明东表示,经过长期探索,2019年12月由思派健康牵头启动了广州惠民保项目。在这一项目中,医保局仅指导产品保障内容,产品由商业主体举办,按商业规则运作,商保公司自负盈亏、自担风险。在缺乏国家顶层设计的情况下,当地政府大胆尝试,在全国第一个以政府名义支持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

发展

2020年,全国各地的惠民保呈现井喷式发展趋势,被业内称为“惠民保元年”。惠民保这种增长势头持续到2021年。上海市和北京市相继推出了“沪惠保”和“北京普惠健康保”。

2020年3月,《中关于深化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改革意见》)发布,要求到2030年,全面建成以基本医疗保险为主体,医疗救助为托底,补充医疗保险、商业健康保险、慈善捐赠、医疗互助共同发展的多层次医疗保障制度体系。《改革意见》第一次在国家级文件中明确了商业健康保险的系统地位。

结合国家改革意见,四川省医保局和成都市医保局对于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给予明确支持。除了政府资源外,成都第一次明确提出运行和承保相分离的运作模式,也就是“N+1”的模式,“N”为多家商业保险公司,“1”为台公司。2020年5月启动成都“惠蓉保”首年试点工作,由10家本地保险公司与第三方服务台思派健康联合推动,在不足两个月的投保期内,超过300万人投保,人口覆盖率接20%,城区人口覆盖率超过30%;首年参保量全国排名第一,直到上海、杭州在2021年启动后才被超越。

在成都项目之后,保险公司和第三方服务商加快涌入市场,惠民保模式开启全国普及之路。在成都之前,全国仅有5个地市开展,在成都之后,惠民保以每个月10-20个项目的速度在全国铺开。基于成都模式下的惠民保业务模式,因为兼顾政府参与程度和市场主体自主,成为市场的主流模式。

“惠民保在开始初期,主要是由第三方公司积极推动。”陈明东介绍说,第三方公司在其中提供了非常多的支持,比如推广宣传、产品设计、系统建设、理赔服务、健康服务等。推广宣传方面,第三方通过在客户流量和运营、数据精准营销等方面的优势,提供互联网化的推广方式,提升推广效率。产品设计方面,主要是通过项目运作积累各地的运行情况,通过对医保数据和保险数据的分析,结合各地实际设计符合本地情况的保障,保证项目稳定运行。对于健康服务等,通过补足保险公司在服务方面的短板,满足各方需求。

陈明东表示,惠民保初步展现出对健康保险市场本质上的改变:基于互联网的推广模式结合政府支持、保险公司资源协同,在降低传统商保模式下较高的销售、理赔成本的同时,提高保险资金的赔付占比,从而改变商业健康保险的成本结构,提升商业保险的支付能力,将更多资金向民众进行支付,真正体现“普惠”的核心价值。

趋势

朱铭来表示,目前大多数惠民保类业务项目启动时间不长,在产品本身属、经营主体实力和各地社会经济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共同影响下,其火热发展的背后隐含着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给项目的可持续和高质量发展带来了一定挑战。

朱铭来认为,惠民保的参保人数普遍不足。一般认为参保人群覆盖率达到70%~80%才能有效分散风险,但从现有的公开数据来看,许多惠民保的参保率在当地人口的10%以下,并且部分城市还存在“一城多保”的情况,导致单款产品的实际参保人数偏低。再加上大多数产品的保费低廉,使保险公司较难积聚大规模的保险资金池,不易借助传统的大数法则衡风险,最终可能会影响参保群众的保障体验和产品的可持续。此外,部分惠民保在普惠方面也有所不足。

陈明东则表示,未来惠民保可能会向三个方向同步拓展。

“首先是拓展自费保障。”陈明东说,未来惠民保将更多扩展自费费用保障,更深度与基本医保衔接,为民众建起大病的保障网。

其次是延伸服务内容。从理赔服务向疾病管理、健康服务延伸。不再把疾病管理、健康管理当成服务成本,而是必要的保障内容,纳入保险赔付支出。

最后将加强支付管理。通过建立商业保险药品、材料目录管理,建立对医药的定向支付能力,增加商业保险公司的控费能力。商业保险公司在风险可控的情况下,结合商保的产品供给能力和销售体系,能获得快速发展,同步使医药产业链也获益。(王方琪)

关键词: 惠民保 保费规模 多层次医疗保障 商业保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