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快报 >

封面评论|网络热议“假期调休”,夹杂了复杂的情感宣泄

2023-04-18 21:03:32    来源:封面新闻


【资料图】

□蒋璟璟

4月17日,“能不能接受五一放一天不调休”的话题冲上热搜第一。有媒体发起投票,截至发稿前,投“能够接受调休”的网民占比58%,“不能接受调休”的占比13%。有网友认为“不如不放,调休很累”。也有网友评论,“还是调休吧,想要去远一点的地方旅游。”但更多网友表示,既想要五天的连续假期,又想不调休。对此有专家建议“固定法定节假日取消调休”。(中新社)

几乎每次“长假”前后,关于“调休”的舆论热议,照例都会重复一番。说是“重复”,实则也不尽然。毕竟,纵向对比而言,我们还是能感觉到,其中微妙而深刻的变化。首先,相关话题的公共讨论,整体热度不断攀升;再者,不同的意见阵营,彼此的民意对比此消彼长。

当然了,就公共假期制度设计的“社会认受度”调查来说,样本有限、不甚严谨的网络投票,其实是并不具备太多说服力的。一个值得关注的有趣现象是,在社交媒介上“吐槽调休”的网友,似乎构成了一种压倒性的声量优势。然而,最终呈现在投票结果上,“能够接受调休者”仍占大多数。有此“反差”,大概率是因为,那些认可调休者,缺乏就此事进行线上表达的兴趣和紧迫感。他们最多参与“投票”,而极少会“发声”或“论辩”。

网调显示,“不能接受调休的占比13%”,而恰恰是这看似“小部分的人”,贡献了意见市场内有关“假期调休”话题绝大部分的内容输出。事实上,每每在“长假”开启前或者结束后的一段时间,“吐槽调休”的声浪,都会出现脉冲式的波峰。这很难被当成严肃的公共思考与治理建议,而更多可以理解为某种集体性的情绪释放和心理建设。发泄一番之后,强提精神去“补班”,这是相当多上班族的真实状态。

有专家建议“固定法定节假日取消调休”,这种姿态性的论调,并不具备介入现实的能力。最基本的逻辑是,在法定假期总天数恒定且有限的前提下,维持现状的压力,必然远小于实施变革。倒不是说“调休”比“不调休”好,而是可以预见,若是“取消调休”注定会激起广泛的反对。就此而言,循环往复的“调休”之辩,似乎说不上有多少实际意义。但不要忘了,重复也是一种强化。在日积月累的社群反馈后,关于“假期制度”的意见基本盘,未尝不会逆转。

关于调休的颇多抱怨,其实是汇积的、复合的情感,其中有关于“假期少”“工作累”的一系列感伤。本就高压的、紧绷的职场生活,哪怕有一周多上了一天班,都被夸张为“不可承受之重”。而这,难道只是“调休”本身的问题吗?当身心俱疲已是常态,打工人总是要找些宣泄的对象。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