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安踏市值超1000亿稳 坐中国第一体育用品公司的宝座

2018-04-08 21:56:08    来源: 北京青年报|0

有这么一家公司,着实让人出乎意料。

截至目前,它的市值已经稳坐中国第一体育用品公司的宝座,相当于6个李宁(港股02331),11个特步和20个361°。

同时,世界运动史上最知名的品牌之一、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1911年在意大利创立的FILA(斐乐),其实也是这家公司旗下品牌。

它的名字叫:安踏。

也许你会震惊:WTF!这名字,一直都是心目中的低端品牌啊,感觉比李宁弱不少,怎会这么猛?

没错,就是这么猛。它是中国最大的体育用品公司,市值已经突破1000亿港元。直接上数据,来感受一下:

2014年-2017年,营收分别为89.23亿元、111.26亿元、133.46亿元、166.9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7.33亿元、20.88亿元、24.45亿元、31.59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6.86亿元、19.03亿元、24.68亿元、31.81亿元;毛利率分别为45.13%、46.61%、48.4%、49.37%。

不知时至今日,看到这样的业绩数据,当年创立安踏的那个北漂青年丁世忠会是什么感想。

上世纪80年代,刚刚初中毕业,17岁的福建晋江少年丁世忠,带着600双鞋子踏上北漂的火车。那时的他,一定想不到今天 安踏的样子。

1991年,安踏起步于福建晋江。这里,曾经一度是小渔村,但如今却被称为“中国鞋都”,诞生了安踏、特步、贵人鸟(24.600,-0.01,-0.04%)、361度(港股01361)、德尔惠、喜得龙、乔丹等数十个体育品牌。

央视体育频道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播放的广告都来自晋江,甚至被业内人士戏称为“晋江体育频道”。

福建晋江之于中国体育用品产业,就像浙江桐庐之于中国快递产业,在这里,同乡的几个村民,分别创立了中国体育用品史上最响亮的几个名字。

丁世忠创立了安踏,丁水波创立了特步,丁伍号创立了361°,丁明亮创立了德尔惠,丁思强了创立美克,丁国雄创立了乔丹……

晋江,一个面积只有649平方公里的县城,人口数量大约也只有200万人,但却一度拥有几千家鞋厂,上百个运动鞋品牌。

这个产业,经历了2008年的金融危机、2012年的库存危机,最终,德尔惠、喜得龙、金莱克等名噪一时的名字已经陨落,而安踏却从激烈的竞争中杀出重围,成为第一。

25年时间,这一切是如何发生的?

今天,我们就从安踏这个案例入手,来分析一下,体育用品产业背后的投资逻辑,以及财务特征。

01 整个制鞋产业 其实就浓缩成四个字:功能属性

中国人制鞋的历史,大约始于五千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据考证,早在四千年前的夏朝,人们已开始穿草鞋。

鞋,是履、靴、鞋、屐的统称。最早的鞋,是兽皮制作,用以护脚,好追赶措物,或者进行部落战争。你看,鞋的出现,其实天然就和运动相关,带有浓浓的功能属性。

春秋时代的《诗·魏风·葛屦》就开始有关于鞋的记载:“纠纠葛屦”。

靴子,作为鞋的一种特殊品类,可以说是人类历史上的重大发明,贯穿了几千年的冷兵器时代。

中国的靴子相传起源于战国时期。孙膑被庞涓处以膑刑,为报断足之恨,发奋操练10万精兵,制作出适合作战的靴子。

士兵们可用皮靴保护腿脚,穿越山地、草丛,以及刺骨的河流,并且适合骑马,以保护小腿。靴子在军队中的装备,大幅提升了野战战力。

你可能很难想到,孙膑后来被中国鞋匠们推崇为制鞋始祖,就像关羽被供奉为财神一样。

此后,皮鞋慢慢进化,开始出现一种新的产品形态:屐。日本人的木屐,其实是中国的发明。屐下有齿,原因其实是因为一种功能:雨天穿着,“可以践泥也”。

东晋时,著名诗人谢灵运发明了适合登山用的“谢公屐”,屐底有齿,开创性的发明了早期登山鞋。

这种鞋一经推出,就受到各个朝代驴友们的喜爱。唐朝驴友李白还穿着这种登山鞋出门显摆,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下诗句:“脚着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到唐朝,制鞋业已经相当发达。

当时,出现了一种爆款鞋型,名为“云头锦鞋”,这种鞋兼具时尚属性和功能属性,织锦制作,前端有翘头,古人称为鞋翘。鞋翘一般与鞋底相接,一可延长使用寿命,二可防身,三可拖住裙袍,免摔伤。

你看,整个制鞋工业其实就两个要点:首先是功能性,其次是时尚度。

从那之后,逐步演化出今天的各种制鞋品类:千层底布鞋、运动鞋、高跟鞋、马丁靴、凉鞋、牛津鞋、巴洛克鞋……

1853年,近代布鞋创始人赵廷在北京创建鞋店,起初生产朝靴,民国初年专制千层底布鞋。1876年,上海开设我国第一家国产皮鞋厂。

1860年,缝纫机问世;1940年,制鞋胶粘工艺出现。近代鞋业由个体手工作业走向机械批量生产。

1911年,FILA兄弟在意大利阿尔卑斯山脚下的biella小镇创立了FILA品牌,最初是家族纺织企业。

1920年,在人类制鞋工业历史上,是一个重大的节点。当年,阿迪达斯(Adidas)在德国黑措根奥拉赫镇创立,从此达勒斯兄弟开启了一个运动鞋王国。

1936年,在希特勒举办的德国柏林奥运会上,全世界认识到运动鞋对竞技体育的重要性。非裔美国运动员杰西·欧文斯穿着达斯勒兄弟的跑鞋,一举斩获4项田径金牌,整个体育界为之震惊。

1948年,达勒斯兄弟分家,德国彪马(Puma)创立。

1964年,耐克(Nike)创立。

随着功能属性的不断进化,整个制鞋产业的技术工艺,也出现几次重大演变:

缝制工艺(多用于传统制鞋)、胶粘工艺(运用最广,适合批量生产)、热硫化工艺(主要用于鞋底、鞋帮制造)、注塑工艺(多用于运动鞋)、模压工艺(多用于劳保鞋、军鞋)。

要研究中国的制鞋工业,必须研究一个地方:福建晋江。

1983年,是一个重大转折点。那个时候,晋江造出了自己的第一双运动鞋,由林士秋创办的洋埭鞋帽厂制造。同年,361°最早的前身,华丰鞋厂成立。

1987年,特步前身三兴公司成立。

这一年,初中毕业的晋江小商贩丁世忠,带着600双运动鞋来到北京。当年,他只有17岁。起初,他每天往商场里跑,靠嘴皮子硬磨才有一家商场让他试试。没想到第一天就卖出100双鞋。

但丁世忠觉得光靠嘴皮子不能进入大商场,不能赚大钱。很快他发现了批发市场,就在批发市场租了个柜台,专门批发晋江鞋。找到窍门后,他并没有闲着,开始想着如何把晋江鞋打入各大商场。

他开始和各大商场商量试卖,卖完结账,卖不完退款。凭借着“勤快、嘴甜、脸皮厚”的秘诀,不到两年时间,丁世忠就攻克了北京的大部分商场,甚至包括最难啃的王府井(19.430,-0.18,-0.92%)、西单等,销量很快就翻了几十倍。

之后,丁世忠开始琢磨消费者类型,留心什么样的鞋有更大的销路。发现明明都是晋江产的鞋子,贴上牌子的能卖100元,自己的只能卖20元。

想来想去,想明白了,是因为这件重要的事——品牌护城河。

1989年,匹克的前身丰登鞋厂成立。两年后,品牌改名“PEAK匹克”。

接下来的整个90年代,各种国产运动品牌如雨后春笋般在晋江出现,入局最早的第一批鞋企也开始推出自身运动品牌。如金莱克、露友、喜得龙等。

1991年,丁世忠带着北京赚到的20万元回晋江,丁世忠决心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那时,鞋厂由他的父亲丁和木和哥哥丁世家在运营。此后,丁氏家族创立安踏,寓意“安心创业,脚踏实地。

两年后,丁世忠获得家族企业的主导权。当时的安踏主要还是给外国品牌做代工,销售并不是重点。不仅是安踏,整个晋江基本都是做海外贴牌。

丁世忠一直感觉到很焦虑:光靠海外订单,并不靠谱。他一边做着代工,一边琢磨四处开专卖店,拓展自己的分销渠道。很快,安踏在全国推广了代理分销模式,有了第一批经销商。

你看,这又是一次重大决策——由海外贴牌低端代工,转型为品牌制造商。结果,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海外订单没了。曾经的晋江鞋厂倒了一半。而安踏,脱颖而出。

当时,安踏在全国开了2000家专营店,但知名度很弱。

怎么办?为了打响知名度,丁世忠决心赌一把,请明星代言。

1999年,安踏豪赌80万,聘请乒乓名将孔令辉为代言人,并斥资300万在央视打广告。那会儿,正值电视广告最繁荣的时期。

后来,孔令辉2000年在悉尼奥运会夺冠。从此,安踏知名度打响,销售收入一路猛增。

2000年,安踏将业务从单一运动鞋类产品专项综合运动产品。2001年,第一家安踏专卖店在北京开设,开始大规模全国性品牌推广。2002年,安踏与NBA球星巴特尔签约,使安踏历史性成为第一个NBA球员在国外赛场穿着的中国运动品牌。并且,开始服装销售。

2005年,刚起步的CBA想找体育品牌赞助,丁世忠承接下来,要求是要CBA球员穿安踏的篮球鞋上场打球。

可是,谁知道,当时却遭到球员们的集体抵制,原因是因为安踏鞋穿着不舒服,功能比不上耐克、阿迪。

我靠!送钱、送鞋给人家,人家居然都不要。丁世忠很气愤,心头的倔劲上来了:同样都是鞋,耐克做得,为什么我们做不得?我们得烧钱,一定要烧出高科技球鞋!

同年,安踏成立国内首家运动科学实验室,耗资3000万元。

5年之后,99.5%的CBA球员都穿上了安踏的球鞋。目前,安踏拥有授权的专利300项,其中发明专利42项,实用新型专利73项。

2007年,安踏港股上市。

2012年,国产品牌的库存危机集中爆发,小型企业纷纷倒闭。而早在库存危机之前,丁世忠就已经开始转型,从品牌批发商转型为品牌零售商,并改革订货方式,调低并控制订单数量。因此,安踏受库存危机影响最小。

在库存危机之下,晋江品牌打起了“价格战”,同时,随着二三四线城市居民收入增长,耐克、阿迪达斯的产品市场下沉,抢夺中国品牌的低端市场。

这个市场,竞争越来越惨烈。丁世忠心里有无数头草泥马在飞奔,怎么办?究竟怎么办?

对策就是:收购成熟的国外高端品牌,走多品牌、集团化路线,进军高端阵营。

2009年,安踏收购意大利老牌运动休闲品牌斐乐(FILA)。2013年,收购泉州寰球。注意,你可能很难想象,FILA如今其实是安踏旗下的品牌。这个品牌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店,也是人类运动服饰历史上的代表品牌之一,在世界运动品牌中一直都位列前十,其主要从事网球、滑雪、高尔夫、瑜珈、赛车等运动相关产品。

2014年,安踏一举超越李宁,成为中国体育用品行业龙头老大。

2015年,安踏收购斯潘迪(sprandi),打破百亿魔咒,成为全行业第一家营收过百亿的中国企业。2016年,安踏与日本高端运动品牌迪桑特(Descente)。2017年,韩国科隆(KOLON SPORT)加入安踏。

纵观安踏的发展路径,它之所以能后起、超越,主要做对了几件事:

1)品牌策略:由海外贴牌代工转型为品牌批发,再转型为品牌零售,下血本请明星代言。

2)研发技术:大笔投入做研发,在技术上追赶巨头。

3)产品线:通过收购高端品牌企业,发展多品牌,扩大规模,熨平风险。

02 安踏永不止步

从它的商业模式看出规律

安踏体育(港股02020)(02020.HK),主要业务为设计、制造及销售品牌运动鞋类、服装及相关配饰,旗下产品品牌有安踏、斐乐(FILA)、迪桑特(Descente)、斯潘迪(sprandi)等。实控人为丁世忠,丁氏家族共控股62%。

它的上游为聚合物、塑胶、棉花、包装材料等原材料供应商。

下游客户分两种,一种是分销商,一种是消费者。安踏面对分销商的话语权较弱,其应收账款逐年上升,分别为22.07亿元、26.41亿元、37.33亿元,占营收的比重为19.84%、19.79%、22.36%,但账龄均为1年以内。

面对消费者人群,话语权则较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

直接上安踏的业绩数据:

2014年-2017年,营收分别为89.23亿元、111.26亿元、133.46亿元、166.92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7.33亿元、20.88亿元、24.45亿元、31.59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6.86亿元、19.03亿元、24.68亿元、31.81亿元。

其中,鞋类的收入分别为41.11亿元、50.74亿元、60.01亿元、70.49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46.07%、45.6%、44.96%、42.23%;毛利率分别为46.4%、46.2%、46.3%、46.7%。

服装的收入分别为44.51亿元、55.92亿元、68.86亿元、91.16亿元,占营收的比例分别为49.88%、50.26%、51.6%、54.61%;毛利率分别为44.5%、47.8%、51%、52%。

截至2017年上半年,安踏店共计9041家,FILA品牌共计869家,Descente品牌共计21家。

来研究下其旗下主要品牌,以及覆盖人群:

安踏:定位于中低收入人群,主要为高性价比功能性体育用品。

FILA:定位于20-45岁中产阶层,运动时尚,涉及高尔夫、网球、滑雪等运动系列。

Sprandi:定位于中低收入人群,休闲健身。

Descente:定位于高收入人群,专业户外运动——滑雪服。

Kolon:定位于中高收入人群,时尚户外——冲锋衣。

你看,几大品牌覆盖不同阶层的人群。此外,按照不同品牌的消费者特点,其店铺的布局也大有不同。

安踏店面为二、三线城市为主,以街边专卖店的形式经营;FILA和Descente的店面则开设在一、二线城市,以商场及百货公司为主的零售渠道。

而奥特莱斯和线上渠道,则是安踏作为清货的渠道。

因此,安踏的运营模式以分销模式+加盟模式为主,分销商向公司拿货后,转售给下设的加盟商,最终在加盟店进行销售。

它与分销商签订一年分销协议,每年续约。若分销商未达到目标、违反分销协议则终止与其续约。而FILA、Descente以直营为主,少量分销商参与。

要研究安踏,必须思考:作为一家运动品牌企业,它的生意需要经历哪些步骤?

1)产品设计与开发

2)订货

3)生产并验货

4)发货

接下来,我们顺着这个步骤,挨个来分析。

03 体育用品企业

产品性能关注研发费用

第一步,产品设计与开发。对于体育用品来说,产品最本质的核心在于功能性:轻质、透气、舒适。

安踏在研发上,确实下了不少功夫。其耗资3000万,专门做运动科学实验室,研发运动产品的性能,目前,安踏拥有授权的专利300项,其中发明专利42项,实用新型专利73项。

如今,研发的重视程度,从财务报表中的研发成本可以看出。

2014年-2017年,安踏的研发活动成本分别为2.11亿元、3.08亿元、3.51亿元、4.79亿元,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36%、2.77%、2.63%、2.87%。

报告期内,安踏的研发成本呈上升趋势。反观一下同行的研发费用情况,如下:

李宁(02331.HK)——2014年-2016年,研发开支分别为1.65亿元、1.32亿元、1.26亿元,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73%、1.86%、1.57%。

特步(01368.HK)——2014年-2016年,研发开支分别为1.06亿元、1.21亿元、1.38亿元,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22%、2.29%、2.56%。

耐克和安德玛年报中未披露研发费用细节。

研发投入粗略对比,对技术的重视程度立刻显现。

04 体育用品企业

以销定产关注存货

完成 了第一步研发之后,接着第二步是订货,第三步是生产,然后到第四步发货。

整个流程中,从订货,到生产,到发货,安踏与经销商之间是遵循着“以销定产”的方式:根据经销商提交的订单数,生产产品;做好之后,发货。

因此,这几步中,你需要关注一个重要科目——存货。

报告期内,安踏的存货包括原材料、在产品、产成品。其中,以产成品为主。

2014年-2017年,安踏的存货分别为8.67亿元、10.16亿元、12.95亿元、21.55亿元。其中,产成品分别为6.68亿元、7.96亿元、10.06亿元、18.42亿元,占存货的比例分别为77.05%、78.35%、77.68%、85.48%。存货周转率分别为6.29、6.31、5.96、4.9。

注意,安踏的库存商品占比逐年增加,存货周转率呈下降趋势。

看到这里,你可能觉得:周转率下滑,货品不畅销啊,这公司还有毛的看头?

可是,如果你这样想,那么,你很可能错过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这东西有点违背传统财务教科书的理论,值得琢磨。

在本案中,存货多、周转率下降并不一定是坏事,它恰恰是由特殊的商业模式导致的。

注意,安踏与下游经销商是按照以销定产的方式生产产品。因此,安踏是根据经销商的需求订单,按量生产。

按照这样的模式生产产品,如果安踏的产品卖不出,经销商根本不会再向安踏进行订货。没有经销商订货,则安踏的库存商品就会减少,反而在财报上会显示为:存货更少了,存货周转率变“良好”了。

因此,如果你要研究安踏这类“以销定产”公司,看存货周转率其实会失真,并不能反映真实情况。同时,你更应该看的是存货的绝对值——生意越好的公司,存货其实反而可能越多。

哈哈,存货越多,生意反而越好,这逻辑颠覆三观吗?没错,正是如此。

我们来看看同行中的存货情况:

李宁(02331.HK)——2014年-2016年,存货分别为12.89亿元、9.6亿元、9.65亿元。

耐克(NKE.N)——2014年-2016年,存货分别为265.41亿元、318.29亿元、346.94亿元。

特步(01368.HK)——2014年-2016年,存货分别为5.69亿元、3.98亿元、4.6亿元。

安德玛(UAA.N)——2014年-2016年,存货分别为32.84亿元、50.85亿元、63.65亿元。

看完数据仔细思考下吧,数据自己会说话。

此外,在厂家与经销商的交付中,存货的跌价风险也会发生转移。若是存货卖不出,这个损失就要经销商自己背。同样,厂家生产的产品,若是经销商不按预定拿货,货发囤积,这个损失是厂家来承担。

因此,在关注存货的同时,特别需要注意另外一点——存货跌价准备。港股财报里的科目是:存货撇减。

2014年-2017年,安踏的存货撇减分别为5867.9万元、981.5万元、726.9万元、1409.2万元,占存货的比例分别为6.77%、0.97%、0.56%、0.65%。

注意,安踏的存货计提减值准备的比例在报告期内,大幅度下降。

在以销定产的生产方式下,存货的跌价准备的比例,可以结合绝对值的情况一起比较。比较的结论是:它不仅未发生货品积压,反而是更加畅销。

我们随便抓几个同行,来对比一下:

李宁(02331.HK)——2014年-2016年,存货分别为12.89亿元、9.6亿元、9.65亿元;存货撇减分别为2.64亿元、1.7亿元、1.43亿元,占存货的比例分别为20.48%、17.7%、14.82%。

特步(01368.HK)——2014年-2016年,存货分别为5.69亿元、3.98亿元、4.6亿元;报告期内并无存货撇减。

安德玛(UAA.N)——2014年-2016年,存货分别为33.54亿元、48.94亿元、57.34亿元;存货跌价分别为5147.69万元、7507.41万元、9719.57万元,占存货的比例为1.53%、1.53%、1.7%。

耐克(NKE.N)——2014年-2016年,存货分别为271.06亿元、302.38亿元、315.94亿元;存货跌价分别为7.1亿元、8.98亿元、11.43亿元,占存货的比例为2.62%、2.97%、3.62%。

注意,上述数据里,藏着很重要的财务密码,如果你愿意延伸思考一下,能想明白很多东西。我们将存货绝对值和存货跌价准备两者结合,做成一个“优塾存货分析四象限模型”,如下:

情况1:企业产品囤货,导致存货增多,存货跌价准备上升。

情况2:存货减少,但存货跌价准备上升,反映企业产品卖不出去,生意不好。

情况3:存货减少,存货跌价准备下降,企业严格控量,以销定产。

情况4:存货增多,存货跌价准备下降,反映企业产品订单多,生意好。

模型不一定百分百正确,主要是提出一种分析思路。看完上述四种情况,你可以尝试把几家公司的数据对比一下,看看谁的基本面质地更好。

05 广告及宣传开支

前面我们分析过,安踏成立20多年来,经历了四次重大进化:海外贴牌代工、品牌批发、品牌零售,到现在多品牌组合发展。

产品的功能性是有了,消费者会愿意去试穿。但如何让消费者心甘情愿的去买你的产品?除了技术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品牌。在产品质量功能都一样的情况下,品牌越响亮,消费者的购买意愿越强烈。

可是,如何快速提升产品的品牌?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就是——明星代言、砸钱打广告。

这类开支,在安踏港股的财报中,会计入到“广告及宣传开支”中。

2014年-2017年,广告及宣传开支分别为10.71亿元、12.79亿元、15.21亿元、17.69亿元,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2%、11.5%、11.4%、10.6%。

而几家同行的推广情况,分别是:

李宁(02331.HK)——2014年-2016年,广告及宣传开支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20.3%、14.3%、12.3%。

特步(01368.HK)——2014年-2016年,广告及宣传开支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3.1%、14.7%、11.8%。

安德玛(UAA.N)——2014年-2016年,广告及宣传开支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8%、10.54%、9.9%。

耐克(NKE.N)——2014年-2016年,广告及宣传开支占收入的比例分别为10.9%、10.5%、10.12%。

此处比例,除了李宁之外,差别不大。在这个数据背后,你应该能看出,为什么李宁的品牌,总是感觉比耐克更高端。其实技术差别真心不大,重点就在广告投入上。

另外,品牌的提升,除了广告代言,还有一种途径,就是通过开辟新品牌,或者收购高端品牌来完成。

06 体育用品企业

哪个是值得长期追踪的?

2012年前后,国内运动鞋服销售额下滑,行业整体处于低谷。2014年,经过两三年的调整期,渠道库存基本消化,主要运动品牌开始进入恢复期。2016年,我国运动鞋服销售额为1866亿元,同比增长11.8%。

几家重点公司,我们分别来做个比较:

1)业绩

安踏(02020.HK)——2014年-2016年,营收分别为89.23亿元、111.26亿元、133.46亿元;净利润分别为17.33亿元、20.88亿元、24.45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16.86亿元、19.03亿元、24.68亿元。

李宁(02331.HK)——2014年-2016年,营收分别为67.28亿元、70.9亿元、80.15亿元;净利润分别为-7.44亿元、0.62亿元、7.01亿元;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分别为-3.94亿元、6.87亿元、9.95亿元。

关键词: 安踏 市值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