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人保设300亿专项产品 多方客户都有需求

2018-11-07 15:10:03    来源:证券时报|0

设立三只专项产品、目标规模580亿!这是保险业目前纾困股权质押风险的最新进展。

继5日太平资产发起设立目标规模80亿的纾困专项产品后,昨日人保资产也设立专项产品,目标总规模达300亿。上周一,国寿资产成立保险业首只目标规模200亿的纾困专项产品。至此,保险业已有3只专项产品,目标总规模合计达到580亿元。

数百亿产品的发行前景如何?多位保险资管人士分析,虽然目前市场走势还存在一定不确定性,但从长期看,产品模式设计得当,发行应该没问题。产品模式的关键在于是否能满足上市公司需求,又能满足资金方的喜好。

据证券时报记者了解,除了大型保险资管公司外,中小保险资管公司也在积极行动推进纾困事宜。与此同时,业内对于险资参与化解质押风险的模式,也有了一些思考。

人保设300亿专项产品

人保资产证实,人保资产将发行的“人保资产安稳投资系列1-6期专项产品”已于6日下午在中保保险资产登记交易系统有限公司完成登记。每期产品规模拟定不超过50亿元,6期产品总规模不超过300亿元。根据基础资产和交易结构情况,具体可包括权益类产品、混合类产品和固定收益类。

与国寿资产、太平资产的投资方向一样,专项产品是向有前景、有市场、有技术优势,但受到资本市场波动或股权质押影响,暂时出现流动性困难的优质上市公司及其股东提供融资支持。

按照银保监会10月25日发布的《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设立专项产品有关事项的通知》要求,三家保险资管专项产品投资标的均包括上市公司股票、上市公司及其股东公开发行的债券、上市公司股东非公开发行的可交换债券以及经银保监会认可的其他资产。

与国寿资产设立的“国寿资产—凤凰系列产品”专项产品运作方式一样,人保资产也采取了封闭运作、分期发行的方式。

国寿资产人士此前曾称,专项产品通过“封闭期”、“存续期”的设置,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短炒”、大进大出等现象发生,发挥长期价值机构投资者的作用,支持上市公司改善公司治理,维护上市公司长期稳健经营。

多方客户都有需求

“目前客户需求较多,现在已在开展行动,在推进几单。”一位中小保险资管公司副总对记者称,上市公司及股东、券商、银行对于资金的需求较强,而险资客户作为出资方,也有响应政策号召进行投资的动力和意愿。

“前期券商和银行做股权质押业务比较多,包括场内场外配资的,也有股质平仓进入的,他们当时提供了主要的资金。近期由于受股市波动影响比较大,接受质押股票跌破了预警线等,他们出现平仓需要,但是很可能卖不出去,所以有接续资金的一些需求。”他表示,这块出现一些可投标的。

他表示,险资参与纾困的方向是很明确的,一方面整体来说估值已相对较低了,很多公司和股权有投资价值,另一方面险资也需要为市场解决暂时性的流动性危机出力。

“我们的真实考虑很简单,假如一家标的公司出现了股质风险问题,恰巧它本身过去是我们持有的品种,我们就会有很大的参与纾解意愿。”他对证券时报记者称,这样的标的,会大大降低其调研工作量,只需要大家沟通达成一致即可。假如自己资金不够的话,再号召几家共同持仓过的同业一块参与,效率也可以很快。

保险业也愿意利用资金的长期性、稳健特性,以战略和财务投资者角色,进入市场进行纾困。他表示,中小保险机构由于自身资金比较少,所以会倾向于联合其他保险公司,共同以长期股权的方式介入一些投资标的。

多种方式投资介入

上述中小保险资管公司副总列举了三个具体的纾困路径。

一种方式是联合银行、券商等开展股票质押业务的机构,作为接续资金,共同对优质标的再投资。“股票质押的融资是有期限的,到期后资金要收回,在接续阶段,银行券商等可能觉得标的还不错,还有再投的意愿,如果险资也觉得价值不错,可以通过产品方式或者其他方式,共同去介入。”

这种方式已有实践者。据证券时报最新报道,国元证券的纾困资管计划已经与三家保险公司完成洽谈。

第二种方式是接手一些上市公司的股权,帮助大股东解决流动性问题。比如有上市公司大股东把手中股票的80%、90%都质押出去了,它愿意拿出手上没有质押的那部分股票,卖出来,获得资金、解决流动性问题。待流动性危机解除后,大股东再进行回购。

第三种方式是通过可交债的方式,与上市公司股东合作。若上市公司股东之前发行过可交债,不需要折价卖,但是可以修正一下股价条款来融资。比如,前期可交换股票的价格可能是30元,现在根据市场状况,把可交换的股票价格向下修正一些。险资介入提供资金,本身有票息,债性有一定保障,同时也有转股的筹码。

需平衡好债权和股权

一位保险资管公司研究人士称,总体看,险资入市参与化解股票质押风险的模式可能是多样的,可以是直接股权投资,也可以是明股实债的模式,或者叠加有债转股的模式。

无论哪一种方式,都需要险资在债权和股权方面做好平衡,将来大股东若回购,险资介入就是债的形式;万一回购有困难,险资的介入就变成股权方式纾困了,所以需要慎重选择投资标的。

记者采访了解到,险资普遍希望纾困资金能有保底收益,如果是“债+债转股”的模式,被诸多保险投资人士认为是好产品,具有吸引力。“在转股之前,产品净值按债算,相当于一个叠加了期权的固收产品。”上述保险资管研究人士称,这样可以既有保底收益,又有分享股价上涨红利的权利。

“虽然险资会有债加股的诉求,但是从政策鼓励方向来说,个人认为还是可交债或股权方式介入更适合。”上述中小保险资管公司副总称,单纯从债的角度来讲,包括过去纾困两融等业务的经验上,可以说,险资未必有优势,因为险资的风险偏好相对偏低,而且对于股票质押上市公司的了解程度不如银行,所以险资若以股权投资的角度进行纾解,机会很大。

对于险资退出方式,业内普遍认为很多样,待市场好转后,可通过大宗交易、股东回购、协议转让等方式实现退出,又避免对二级市场造成冲击。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