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一头牛有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贫困户成带头致富人

2018-11-08 13:55:15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0

51岁的贫困户蓝家克也许做梦都不曾想到,他的命运会在这一两年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引起这个巨大变化的就是去年他领回的一头牛犊。

2017年11月,当《中国保险报》记者第一次在广西河池市都安县百旺镇八甫村见到蓝家克的时候,他还只是领养了政府给发的一头“扶贫牛犊”。当时他打的算盘是,“这头牛要是明年出栏的话,咋着也能卖到1万元。”(详见《中国保险报》2017年12月15日1版《瑶山深处放牛忙——广西人保财险产业扶贫“河池模式”调查》)而到了今年8月,牛犊长大成“人”,卖价达到1.1万元,扣除当初买牛的成本,获利达7000多元。

一头牛让蓝家克有了脱贫致富的信心。

贫困户有了想法

2018年10月,当记者再次来到百旺镇八甫村的时候,惊诧地发现蓝家克已经当起了“放牛倌”,村里有其他贫困户领的牛交给他代养,目前已经有5头了。然而代养的需求非常大,蓝家克于是有了更为大胆的举动——另辟新址建牛场。

踏着雨中的泥泞,记者跟随他来到村边在建的牛场。牛场的遮雨棚已经搭好,等雨停了就可以搞地面建筑了。按照蓝家克的说法,到11月份牛场就能建成,能养50头牛,届时将是八甫村最大的牛场。

百旺镇干部唐勇介绍,八甫村共有825户,其中贫困户158户。去年发了50多头牛,今年发了86头。除了蓝家克的牛场外,村里还有一座去年建成的牛场,养殖规模是30多头。如果按照每个贫困户发放一头扶贫牛算,这两座牛场就基本可以将全村今年发放的“扶贫牛”包圆了。

记者:“目前,你投了多少钱?”

蓝家克:“3万。”

记者:“预计还要投多少钱?”

蓝家克:“2万-3万吧。”

记者:“借了多少钱?”

蓝家克:“没借钱。”

听完蓝家克这简短质朴的回答,记者再次惊诧了。都说扶贫帮困,一定要为贫困户“赋能”,才能拔掉穷根。从前年没养牛,到去年养一头牛,再到今年要养一群牛,一年一个大变化,这是真真正正发生在蓝家克身上的事情。

“真正的扶贫,就是要教会他一门技术,改变他落后的观念。”都安县委书记陈继勇感慨。而类似蓝家克这种观念的改变,已经在不少贫困户心中萌发。

牛链条的成型

“都安县要搞八大扶贫产业:油茶、桑蚕、旱藕、跑山鸡等。”陈继勇说,“但目前做得最大的还是‘贷牛还牛’项目。”

陈继勇清楚地记得他2017年3月份陪广西人保财险总经理陈会养深入瑶山去看牛的情景。“就听我一个人讲,来回4个小时,喝了4瓶水。”陈书记的热情打动了陈会养,于是立马向总部申请支农融资支持“贷牛还牛”项目。

2017年6月9日,由人保支农融资支持购买的首批牛犊发放到贫困户手中。

所谓“贷牛还牛”就是:政府搭建融资平台,广西人保财险向龙头企业提供支农融资买牛,“贷”给贫困户养殖,养到一年或800斤以后再由龙头企业按照较好的市场价收购,经过屠宰加工、冷链物流直接送到位于城市的销售点。养殖过程中,还有政府为贫困户向人保财险购买的“牛保险”。从田间到餐桌,形成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闭环。

去年养殖、屠宰、销售这几个环节还不完整,尚停留在养殖环节,而到今年7月份,随着大都华牛屠宰基地的建成以及远在南宁的销售网点的铺开,牛的产业链条就正式形成了。

“目前,大都华牛在南宁的销售大概每天十几万元。我5年的目标是全国销售30个亿。”广西都安嘉豪实业有限公司董事长林杰晃动着手指说。

在冷链屠宰厂的展示区,记者看到了分部位切割、包装好的牛肉,有牛腩、牛柳、牛腱子、大米龙、小米龙、尖峰等10多个部位,而且一个部位一个价格。这就是要送到南宁销售的样品。

“产业扶贫的关键就在于产销对接,产销对接的关键则在于龙头企业带动。”陈继勇说,“嘉豪公司就是这样一个龙头企业。政府今年给全县农户定的饲养目标是15万头牛,希望有更多的嘉豪公司能够承担起销售的重任。”

“还大牛,贷小牛”。继去年发放6000多头牛并回购后,嘉豪公司今年继续向贫困户发放“扶贫牛”1.1万头;而随着屠宰冷链物流销售环节的成型、“牛链条”循环的打通,将会有更多的牛犊被贫困户领养,也将有更多的牛肉被嘉豪们送上老百姓的餐桌。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