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保险业改革创新再按“快进键” 科技赋能产品与服务

2018-12-26 14:38:59    来源:金融时报|0

不断创新,是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不断成功的要诀。这种创新精神在保险发挥核心保障功能和服务国家战略的过程中,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在过去40年中,保险业借改革开放之东风,抢抓机遇,以创新思路为保险业发展之根本,从摸着石头过河到以他山之石琢己之玉,不断苦练内功,走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民情、企情的保险发展之路,取得了可观的发展成绩。

发展速度显然已不是保险业唯一的追求目标,正如银保监会副主席梁涛近日所提出,“要充分认识保险行业发生的深刻变化,增强推动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紧迫感。”伴随金融业加快开放的步伐,保险业会继续以创新思想将新时代的保险发展之路越走越宽广。

科技赋能产品与服务

提到“创新”,不可避开“科技”,后者显然已经成为前者的代名词。毫无疑问,保险业的科技浪潮正在翻涌,科技全方位赋能保险行业,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改变保险定价模式、销售方式和运营流程,使服务变得更智能、更便捷、更满足体验。

创新驱动使科技可以解决保险的成长烦恼,也就是客户集中爆发的痛点与企业内部的堵点。从触达客户开始,险企用科技赋能自己的核心代理人渠道,使其可以更有效地发展新用户以及管理已有客户保险需求。如平安人寿推出的社交辅助营销系统在2018年就触达2.2亿人次。保险产品也变得更加“亲民”,通过大数据技术根据客户的个人信息对其进行分析和定位,掌握他们的核心保障诉求,从而对现有的保险产品进行指导,设计出更符合用户期待的服务模式。同时,定价也实现精准化,消费者可买到性价比更合适的产品。再者,移动终端、人脸识别的使用打破了时空限制,足不出户几秒钟就能完成原来需要几天的保险业务;通过完善智能风控系统,理赔进入了以秒记速的时代。

科技创新也推动了保险生态圈的建立,比如健康生态圈。瑞士再保险寿险及健康险业务部负责人张永强表示,“保险科技对缩小健康保障缺口的作用意义非凡。以健康险为圆心,越来越多的保险公司都在画自己的健康生态圈。” 目前,商业健康险正与健康管理服务、医疗产业等业态协同,保险科技加速了保险公司的大健康产业布局。包括“老六家”在内的大型传统险企以及众安等新兴互联网保险公司,或通过投资或通过业务整合延伸至健康保险的上下游产业链,逐步搭建健康生态圈。

科技应用已渗透保险经营的各个环节,打破传统保险经营思维的桎梏,成为行业新的增长点。原保监会副主席周延礼近日表示,“互联网保险和科技保险是当今时代保险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也是实现我国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抓手。”

不过,这个“抓手”还需更加牢固。对于保险业而言,科技创新仍处在起步阶段。原保监会副主席魏迎宁表示,“目前实现了保险业务活动的数字化,基本实现了网络化,智能化刚刚开始,没有成熟应用,有些技术比如说区块链技术基本没有落地的应用。”另有业内人士认为,寿险业创新存在不足,产品同质化严重,在售的保险产品大概有两万种,但实际上归类后差异都不大。保险科技主要作用于销售和服务端,而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还有待于深化和突破。

服务实体经济在创新

如果说,保险产品和服务领域的创新是在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而努力,那么保险业拓宽服务实体经济的路子就是在紧跟国家战略推进的脚步。

为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的金融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近日决定创设定向中期借贷便利,根据金融机构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贷款增长情况,向其提供长期稳定资金来源,足见金融支持小微企业的创新思维。而这种创新性也体现在,保险业的触角逐渐探入小微企业的融资、经营等环节,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保障。

通过“保险+信贷”的金融服务模式,小微企业融资缺乏担保抵押的痛点得到缓解。多家保险公司针对贷款保证保险开发了多款产品,涉及中小企业贷款、高新技术企业小额贷款等。另外,为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技术和产品的小微企业成长壮大,专利类保险不断创新。人保财险探索推出对当年新授权的企业发明专利集中投保、保险资金直接支持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服务模式;平安产险联合深圳市知识产权局推出“深知保”专利被侵权损失保险,通过“保险+服务”模式,助力小微企业专利维权。

响应国家乡村振兴战略,保险精准扶贫模式的创新花开遍地。最具智慧和亮点的“保险+期货”金融创新,有效解决了农产品价格波动的难题,在价格保险试点成功的基础上,推出收入保险,引入保险链条,提升农业保障水平,已成为多省精准扶贫的重要手段。不仅如此,险企致力于因地制宜地结合扶贫地区特色农业产业,通过“保险+融资”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打通“产业扶贫”瓶颈,让保险创新能力再次得到了印证。

在服务“一带一路”建设中,险企以国际化视角为企业海外业务拓展供给保险产品,搭建的国际业务保险产品库基本覆盖了中国企业海外项目筹备、施工、运营等各个阶段和领域。在常规险种的基础上,探索研发建筑工程质量保证保险、绑架与赎金保险、互联网保险、科技保险等创新型险种,力求满足因企业境外安全形势、经营手段的变化而带来的风险保障的需求扩展。

改革开放迎创新动力

“改革开放,开放是起因,改革是过程。没有开放就没有改革,没有开放认识到我们和世界的差距就没有后来的改革。没有开放也就没有目标和要求,我们就不知道该往哪里走。”泰康保险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兼CEO陈东升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如此说道。

创新离不开“走出去”和“引进来”,学他人所长化为己用,在实践中再创新。筹办泰康时,陈东升曾带着手下访遍日本、美国及欧洲的二十多家保险公司,考察学习对方的公司架构、业务设置、核保核赔等。如今,泰康已经从一家小公司变成了资产万亿级的大公司,并跻身世界500强。

事实证明,“双向开放”是促改革、谋发展的必由之路,也势必会为深化改革和发展提供新动力与新思路。

2018年,是保险业对外开放按下“快进键”的一年。这一年,政策方面,人身保险公司的外资持股比例上限放宽至51%,3年后不再设限;放宽外资设立机构条件,在全国范围内取消外资保险机构设立前需开设2年代表处的要求;允许符合条件的外国投资者来华经营保险代理业务和保险公估业务;放开外资保险经纪公司经营范围,与中资机构一致。

开放的保险市场引来外资险企积极抢滩,英国韦莱保险经纪公司成为全国首家获准扩展经营范围的外资保险经纪机构,工银安盛资产管理公司是第一家获批的合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德国安联保险集团获准在上海筹建安联(中国)保险控股有限公司,大韩再保险公司获批筹建分公司。

中国社会科学院保险与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郭金龙此前在接受《金融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保险业进一步对外开放不仅能够提高我国保险业的专业化水平,还可以丰富我国保险产品供给,扩大市场供给能力,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进一步对外开放还能更好地促进保险业营销理念和经营模式提升。

展望未来,保险业会继续推进改革创新,在“科技+开放”双驱动下,不断提升自身风险管理和服务能力,推动我国从保险大国向保险强国转变。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