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三大原因致市场发展缓慢 风控不足暗藏经营风险

2019-01-17 15:01:29    来源:证券日报|0

随着国内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推行董责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都在迅速提升。不过,目前我国董责险市场的发展尚待完善。

《证券日报》记者在近日召开的全球人工智能风险控制科技高峰论坛上了解到,目前,美国上市公司董责险投保率高达97%,欧洲国家上市公司董责险投保率约为90%,在亚洲的新加坡上市公司投保率约为88%,中国香港上市公司的董责险投保率也达到80%左右,而我国内地上市公司董责险的投保率尚不足10%。数据差异的背后,既是法律环境、投保意识的不同,也反映出保险公司对相关业务缺少完善的风控手段。

三大原因致市场发展缓慢

尽管已经推出多年,但相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内地上市公司投保董责险的比例仍不到10%,市场发展较为缓慢。

所谓董责险,全称是董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责任保险,是指由保险公司负责补偿董事及其他履行公司管理职能的人员在履行公司管理职能时,因其不当行为,而需由董事及其他履行公司职能的人员对公司或第三人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的一种职业责任保险。

在2002年颁发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中就提到:经股东大会批准,上市公司可以为董事购买责任保险。去年,修订后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保留了上述内容并指出,责任保险范围由合同约定,但董事因违反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规定而导致的责任除外。

对于我国董责险市场发展较慢的原因,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业界人士主要提及三方面原因:一是投资者索赔大多是针对上市公司主体而非董监高,赔偿责任难以落到个人身上;二是在当前法律环境下,上市公司的投保意愿较弱;三是保险公司缺乏完善的风控手段,涉足该市场的公司数量也不多。

普华永道中国金融业管理咨询合伙人周瑾表示,全球各地董责险投保率数据差异的背后,与各地证券市场的法律环境和诉讼习惯有关。在成熟证券市场,小股东或投资者对董事和高管的不当行为付诸法律很普遍,相关的民事诉讼很多,公司董监高面临的风险也较高,对董责险的市场需求就更大。

而目前我国证券市场针对上市公司董监高的不当行为仍然缺乏有效的市场化约束机制,投资者通过法律手段维护权益的成功案例太少,公司及不当行为人付出的代价不明显。因此,董责险的市场并不大。周瑾认为,董责险的发展有赖于证券市场的法律环境和市场行为的改变,当上市公司董监高的不当行为需要付出更高的法律成本时,将倒逼其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董责险的市场需求也将更大。

风控不足暗藏经营风险

人保财险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资本市场和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上市公司的治理水平和信息的透明度都在提高。相应的,上市公司的董事及高管执业风险的重要性和难度也进一步加大,董责险的需求将进一步激发。不过,险企要发展该业务必须完善自身的风控手段,防止经营风险。

例如,在2017年证监会对某上市公司的行政处罚中,处罚主体除了上市公司之外,还包括董事长、董秘等21名责任人,几乎覆盖该公司全部董监高。同时,近年来A股市场投资者通过法律维权的意识不断提升,索赔案例、人数和金额都不断提高。随着相关处罚既面向公司又面向董监高个人,加上投资者维权意识的增强,业内人士认为,我国董责险市场发展将提速。

人保财险是我国较早推出董责险业务的险企之一,其业务的市场占比也较高。据人保财险责任保险事业部总经理方晓栋介绍,为完善风控手段,该公司与桑葛石信息技术咨询公司合作,在2018年推出了首个上市公司董监高以及高级管理者的责任保险的人工智能服务系统,为在人保财险投保董监高责任险的客户提供风险管理服务。“这套系统结合了人保财险的业务场景,通过大数据收集、建模以及机器学习等手段,对上市公司风险水平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筛查相关风险,提高业务效率。”方晓栋表示。

尽管董责险的市场需求不断增长,但对于保险公司而言,该项业务也可能是一把双刃剑。“责任险、信用保险等业务是财险公司发展非车险业务的主要路径,有利于壮大业务规模、平衡其业务结构。但开展这些业务的风控工作非常重要,一旦处理不好,则会给险企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近期部分财险公司被信保业务拖累就是前车之鉴。”某财险公司负责人表示。在他看来,由于目前国内针对上市公司董监高不当行为发生的民事诉讼还很少,最后付出代价的更是罕见。所以作为这类风险的承保人,保险公司获得的数据样本有限,其风控能力也较为薄弱。要发展责任险,险企一方面要去挖掘市场,争取市场,另一方面也要多方面完善风控手段,防范经营风险。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