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寿险“开门红”高利率产品大卖 走上‘吸金’之路”

2019-02-21 13:47:27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0

近日,《寿险业三年转型风云录 “六大门派”谁主沉浮?》《上市保险公司首月保费增速分化》两篇文章在21世纪经济报道刊发后,有读者留言称“一些寿险公司一边高呼回归保障,另一边却推出高预定利率的保险产品,走上‘吸金’之路。”

对此,一位寿险资深从业者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坦言,事实上,从“开门红”主销产品可以看出保险业回归本原的趋势。“从企业自身角度看,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作为短期或阶段性打法无可厚非;但从行业规律、监管取向和市场效应看,还要进一步把握好平衡。”

有寿险公司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抱怨道,“这主要是压力大,需要加大对保险产品、销售的刺激力度。”

大家究竟在担忧什么呢?答案是利差损风险。所谓利差损,即保险资金投资运用收益率低于有效保险合同的平均预定利率而造成的亏损。

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一年期存款利率从最高10.98%一路下滑。在这一过程中,一些保险公司不仅没有认识到利差损的危害,反而认为寿险产品收益率偏高,是拓展业务的好时机,结果“卖得越多,亏得越多”,最终在监管部门接连发文下调预定利率后才刹住车。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近期,一些保险营销人员依然是以此为宣传点卖保单。

彼时,几家大型保险公司皆在不同程度上尝到了苦果。在《迷失的盛宴》一书中,对于利差损的危害,有这样一段评述:中国保险业的三大不良资产,首先是20世纪80年代的“长尾保单”,其次是20世纪90年代初期的“乱投资”,但是负面影响最大的是最晚产生的“利差损”。

造成利差损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方面是负债端的预定利率偏高,另一方面是资产端的投资收益偏低。从去年寿险业整体净利润看,基本与上年持平,但亦有一些公司受权益市场整体震荡下行影响,公开市场权益类投资收益同比减少,净利润大幅下滑。

一位保险资管人士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称,“在利率下行、优质资产稀缺的压力下,保险资产配置和再投资要么通过承担利率和市场风险来博高收益,要么下调收益预期,但是由于负债成本并未随市场利率的下降而降低,导致保险投资面临负债成本刚性与资产收益下行的双向挤压,出现利差损的潜在风险将会加大。”

不过,也有寿险公司负责人认为,保险行业是经营风险的,几乎不存在无任何风险的业务;寿险经营是长期的,不能因为1-2年投资收益的高低来频繁改变长期预期;只要公司业务处于稳健发展中,负债成本反映一定当期市场水平,长期来看,投资收益仍有望覆盖成本,并带来利润。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目前,银保监会已经暂停寿险公司报批预定利率为4.025%的普通型终身年金产品。此外,银保监会正对寿险公司年金保险产品经营情况开展调研,其中预定利率是此次调研重点之一。一些寿险业人士认为,“此举意在防范利差损风险,未来还要通过进一步完善投资渠道等方式,提高保单竞争力。”

值得呼吁的是,寿险公司原本的利润来源有三要素,分别是费差、死差和利差,但寿险公司盈利普遍依赖利差。从长远看,保险公司应该建立死差、费差、利差这三差的平衡利润模式,改变盈利过度依赖利差的模式;从负债端优化业务结构,降低资金成本;强化主动资产负债管理,加强产品创新;从资产端配置超长期债券,拉长资产久期,战略投资具有稳定收益的上市公司,加大另类投资比例等。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注意到,在今年“开门红”期间,确有一些寿险公司先后推出了预定利率高达4.025%的年金产品。一位中小寿险公司负责人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表示,“起初,我们并未计划推出预定利率4.025%的年金产品,但后来了解到几家主要同业准备推出相关产品,最终我们也决定跟进。”21世纪经济报道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