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中日智能制造理念存差异 智能制造向全产业链进化

2020-09-23 09:01:25    来源:

“2017年我刚来中国的时候,许多大企业已经在智能制造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日立产业系统事业统括本部总经理佐佐木一彰告诉记者,“这两年中国智能制造的发展速度非常快,过去那些在智能制造上并没什么优势的中小企业也纷纷开始涉足智能制造,让整个市场的商机出现了很大变化。”

在2020中国第22届工博会期间,日立以集团形式参加了这次展会,并首次展示了日立基于创新解决方案Lumada所提供的覆盖产业全价值链的智能产品及解决方案。

佐佐木一彰表示,今年的展出形式与此前发生了不少变化。在2018年日立首次参加工博会时,并不确定以何种方式进行展示,因此展出的内容主要是个别工序上的一部分内容。

“但2020年不同,我们要向中国展示在整个工厂生产开始前、开始后以及整个生产完成以后的全产业链日立在工业自动化控制方面的所有内容。”佐佐木一彰告诉记者。

佐佐木一彰还指出,日本一直认为人工的制造是超过所有机器制造的,但中国有些人认为机器生产出来的东西要比人工生产的更好一些,理念不同让中日在智能制造实践中需不断磨合。

中日制造理念差别

作为从3年前才来到中国工作的日本人,佐佐木一彰对于中日之间在智能制造理念方面的差别有着自己的理解。

“在制造方面,日本人一直是认为人工的制造是超过所有机器制造的,也就是说,只有熟练的技术工人和人工的控制才能生产出最好的产品。”佐佐木一彰说,“但到了中国,因为熟练工人的技术程度与日本差别很大,所以中国有些人会认为,机器生产出来的东西要比人工生产的更好一些。”

这样理念的不同,让中日在智能制造方面的实践产生了不少差别。

“在日本人的概念中,可能智能制造更多不是为了减少生产线上的人工,而是因为日本本身的劳动力不足,才会有了机器替代人工的工作。”佐佐木一彰说,“在中国实现的智能制造,目的则主要是为了减少生产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尽可能使这种因为不熟练而出现的错误消失掉。”

也是因此,在智能制造的实践过程中,中国更倾向于用机器代替技能工人,用无人化减少产品的瑕疵或质量不足,尽可能提升最终产品的良品率;而在日本则一开始是有熟练工人,才有了工厂的智能制造,用于弥补工人数量的不足。

“在智能制造方面,中国和日本在一开始就有巨大的不同,在这种情况下突然拿日本的智能制造技术到中国来,是不是能够适应中国这种需求,我是有一点疑问的。”佐佐木一彰说。

也是因此,日立需要做出更大的改变和努力,去适应一个完全不同并且飞速发展的中国市场。

“我们首先应该开放自己的技术,通过开放技术的方式来争取更多的伙伴,让这些伙伴和日立一起共同开发适合于中国企业需要的解决方案。”他说,“特别是新基建,有很多技术是希望通过信息新基建的建设来介入到其中,我们正在进行相关的调查分析,希望在这块开拓出新的商业市场。”

智能制造向全产业链进化

实际上,全产业链的智能制造是中国企业发展至现阶段后的必然。

佐佐木一彰表示,中国的智能制造实际上是以大踏步的方式进步,所以速度会非常快。“举一个例子,在日本是先通过有线控制,之后才一步一步进入到无线控制的阶段,但在中国一开始可能就直接进入了无线控制的阶段。”他说,“日本要走好几步才能实现的,可能中国就一步到位了。”

但是,这样的情况也造成了目前中国制造业智能化的一些问题,也产生了中日之间目前智能制造现状的一个差别。例如大量工厂在制造的个别环节上,可以实现非常良好的自动化控制,但在统合整个工厂的过程中,就会发现其中许多环节是欠平衡的,并没有达到全体的最佳效果,不能够达到如日本那样的,全过程最优化的智能制造。

2016年,日立发布了其自有的工业互联网平台Lumada,这一平台在不久之后便进入中国。2020年开始,日立决定要将这一平台作为一个新事业来对待。不过,这一平台前期在中国的推广和落地并不是特别顺利。

“实际上,中国在制造业方面的需求和日本有很大不同,也和全球其他国家相比有很大区别。”佐佐木一彰表示,“日立究竟能否在Lumada平台上清晰地满足中国客户的需求,这是我们的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他表示,过去日立只是单纯在日本开发一项技术并出口至中国,但现在通过这种方式去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变得更加困难。“我们需要有一个新的方式去适应目前的中国市场,可能原本的技术在日本开发,但这项技术需要用中国的方式在中国发展。”他说。

而在推广过程中的另一大难点,则在于用户在使用Lumada解决现实问题之后,不愿意将解决方案和使用方法告诉日立;同时,因为日立在信息保护方面的重视,导致技术从某个产业向其他产业转移时,遇到了多重的阻碍,最终结果却是导致整个平台的技术传播变慢。

关键词: 中日智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