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保险集团:科技力量深耕巨灾保险 数据共享平台亟待搭建

2021-05-10 14:54:16    来源:

中国是世界上受灾最严重的国家之一,除火山爆发外,几乎面临着所有的自然灾害风险。灾害频发,我国人身和财产安全一直处于灾害风险之下。如何应对灾害造成的损失是一个难题。毕竟,面对灾难,很多时候政府的救助和捐赠远远不够。事实上,通过保险转移风险的意识也适用于应对灾害风险。巨灾保险是转移灾害风险的有效途径。巨灾保险是巨灾风险管理的重要经济手段。巨灾的显著特点是发生频率很低,但一旦发生,其影响范围和损失程度普遍超出人们的预期,累计损失往往超过主体的实际承受能力。此时,保险能否承担部分灾害造成的损失,是近年来保险主体和政府非常重要的赔偿问题。

防灾减灾救灾是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几年,保险业聚焦国家重大战略,大力发展巨灾保险,在防灾减损、应急救援等方面发挥出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科技力量深耕巨灾保险

瑞士再保险集团首席经济学家安仁礼表示,目前,气候变化带来消极影响,而从全球范围来看,巨灾保险保障缺口巨大,仍处在非常低的水平。

业内人士认为,随着城市中心地区经济发展和人口密度的不断提升,加上气候变化的影响,未来天气事件造成的损失将进一步加剧。

对此,在相关政策的支持下,保险业积极发挥保险风险管理功能,为减少因极端天气,如台风、暴雨、干旱等自然灾害对生产生活造成的影响和损失,不断完善保险风险管理服务。近年来,在深圳、宁波、广东、黑龙江、上海等地相继开展巨灾保险试点工作的同时,部分险企尝试建立了气候风险的应对预案和培训机制,利用科技力量深耕巨灾保险和指数保险。

例如,中国太保产险推出的防灾重器“风险雷达”,是其自主研发的数字化、可视化智能风险防控平台。据了解,作为中国太保产险的“风险数据大脑”,“风险雷达”通过融合保险源数据,构建自然灾害损失模型,绘制“千人千面”企业风险画像,配合微信小程序“太爱勘”实现互联互通,加速了平台风控服务的智能化升级。在2019年“利奇马”台风的防灾工作中,此风险雷达应用中国太保产险首创的“台风预警—模型计算—精准防控”的风控模式,及时发布灾情综合预报,提前预判预警保单,向近七万家客户及时发布台风预警,指挥防台力量赶赴六千余家重点客户,现场落实灾前预防,减少社会损失4亿元。

在上海市黄浦区,中国太保产险设计“安心保”促消费商业保险产品供给,充分运用数据科技优势,开发建设“巨灾保险+智慧气象”预警系统,为黄浦区68万常住人口提供有效气象监测预警138次,灾情提醒通告380次,实现了气象预警监测信息的互联互通。

同时,中国太保产险紧抓长三角区域协同发展,在江苏省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合作,开展城市内涝治理研究和风险数据建模,搭建物联网数据监测平台,创新城市防涝风险预测,构建模型、图像识别算法和“物联网+”全天候预警机制的“三位一体”水精灵智慧防涝系统。在浙江省高度结合网格化综合治理体系开展“网格风控”,将风险防范融入基层网格化日常管理,探索扩展沿街商铺、青年公寓、非标厂房、出租房、专业市场等领域的安全保障,提升群众风险意识。在安徽省创新“线下风险查勘+线上风险监控”新形式,运用无人机开展实地查勘,为大型煤矿企业生产提供“防赔结合”安全生产责任保险服务新形式,助推城市和产业的安全合作,保障人民生活安全。

数据共享平台亟待搭建

气候风险是一种系统性风险,对社会、公司和个人有较大影响,气候变化所造成的热浪、洪水、山火、风暴等极端天气事件发生频率增加,灾害损失增多,导致我国环境治理面临困难。

应急管理部发布消息显示,2020年,我国气候年景偏差,主汛期南方地区遭遇1998年以来最重汛情,自然灾害以洪涝、地质灾害、风雹、台风灾害为主,地震、干旱、低温冷冻、雪灾、森林草原火灾等灾害也有不同程度发生。全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38亿人次受灾,591人因灾死亡失踪,10万间房屋倒塌,30.3万间房屋严重损坏,农作物受灾面积达19957.7千公顷,直接经济损失达到3701.5亿元。

清华大学五道口金融学院中国保险与养老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朱俊生提出,面对自然灾害带来的损失,通过保险机制应对巨灾风险是全球的共识。目前,我国主要通过政府救灾弥补巨灾风险所造成的损失。由于自然灾害频发,财政承担了较大的压力,而以财政直接投入为主体的巨灾损失补偿模式潜藏着财政风险,且巨灾风险的不确定性导致政府或有隐性债务风险,也会影响财政稳定性。

因此,科学合理的巨灾风险评估体系十分重要,而搭建数据模型需要建立高质量的数据库,有赖于科技提供支持。业内人士表示,建设一个适合中国国情的巨灾模型,需要构筑一个开放共享的巨灾大数据平台,需要发挥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作用,全面、高质量地采集有关数据,掌握并量化巨灾对保险业务产生的影响和损失。

例如,中再集团发布的“中国地震巨灾模型2.0”储备了大量前沿科技和丰富可靠的基础数据,可以科学评估地震损失。这是我国保险业深度参与地震防灾减灾的关键支撑技术,扭转了我国保险业长期购买国外模型公司产品的状况。该模型不仅可以为保险公司商业化使用,制定精细化巨灾风险区划和限额管理、快速评估承保业务的保险损失、优化设计再保方案,还能够为政府部门等相关单位使用,以快速评估地震灾害经济损失,辅助制定地震防灾减灾综合规划方案。

作为经济“减震器”和社会“稳定器”的保险业,在巨灾保险方面的发展始终秉承着“以防为主、防赔结合”的服务理念,通过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落地应用,致力于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突发应急事件等预防服务体系的建设探索,为人民提供智能化、体系化的全生命周期的防灾减灾保障。

我国的灾后损失赔偿理念已从依靠政府救助逐步转变为以保险为市场化手段,更好地解决灾害损失赔偿问题。作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自然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建立完善的中国巨灾保险制度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我国虽然尚未形成完整的巨灾保险制度,但也存在许多问题。比如,巨灾保险的发展还比较缓慢;法制不健全;台风、旱涝等单一灾害险种推广困难;长期以来,公众对政府救灾的依赖性过强,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巨灾保险的发展。但我们也看到,经过5年的不断探索和实践,国内巨灾保险试点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丰富的试点经验,探索出了较为成熟的业务模式。我们可以相信,巨灾保险制度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在我国真正得到推广和建立,使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和安全感得到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保险集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