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要闻 >

客运站被搭售保险产品 银保监会:侵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2021-05-12 15:11:30    来源:

近日,有网友爆料,“五一”期间,其在客运站购买车票时发现自助售票机默认选择购买出行保险,出现被搭售保险产品的情况。

无独有偶,《金融时报》记者实地走访几个客运站以及景点发现,部分客运站自助售票机确实存在默认购买保险的搭售行为,而景点内更有人工售卖窗口存在购买船票、游览票时默认购买3元意外险的情况,工作人员并不会特意询问游客是否需要购买保险,仅在售卖窗口角落有一排小字提醒——如无刻意说明即默认购买保险。

补齐制度短板持续从严监管

事实上,诸如此类行为,在保险销售场景中并不少见,除了旅游相关场景搭售旅游险产品,银行产品搭售保险、主险搭售其他类型产品也是重灾区。例如,信贷业务搭售保险、健康险强制搭售等,而这些违规操作也正是监管部门重点处罚的对象之一。

今年2月,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的《关于光大银行侵害消费者权益情况的通报》显示,光大银行与某财险公司合作开展的“联合I贷”和小额无抵押贷款业务未区分消费者信贷风险水平和授信状况,限定承保机构、强制捆绑搭售保险,严重侵害消费者自主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

对于此类行为,《商业银行理财子公司理财产品销售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做出规定,严禁保险公司将产品组合销售异化为捆绑强制搭售,限制消费者购买产品和服务的权利,侵害保险消费者利益。

在今年1月出台的《关于规范短期健康保险业务有关问题的通知》中,严禁捆绑强制搭售也成为立文重点。

搭售行为不仅局限于线下渠道,在线上,搭售保险也曾长期存在。例如,过去,消费者在线上旅游平台预订门票、机票、火车票,会采取默认捆绑保险成为平台惯例,稍不留意就会形成额外消费。

由于互联网保险业务快速增长,碎片化、小额化的互联网保险广泛触达各类消费者,互联网保险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问题也呈爆发式增长。银保监会消费者权益保护局发布的《关于2020年第四季度保险消费投诉情况的通报》显示,2020年第四季度,银保监会及其派出机构共接收并转送涉及保险公司的保险消费投诉26688件,同比增长22.82%,销售误导和变相强制搭售等问题突出,严重影响消费者的获得感。

对此,银保监会相关负责人表示,尽管互联网技术提高了投保的便利性,但互联网保险销售时强调“消费体验”,忽略保险产品信息披露和条款提示说明义务,导致“强制搭售”“被投保”等行业痼疾在互联网保险领域屡禁不止,消费者权益得不到保障。

在监管部门的严厉处罚和制度规定下,这种默认搭售保险产品的行为有极大缓解。《金融时报》记者发现,多个旅游App在销售游览票务时会以出现弹窗等较为明显的方法,询问消费者是否需要购买保险产品,而不是在购买选项上默认“打勾”。

对于线上搭售行为,《关于规范互联网保险销售行为可回溯管理的通知》中要求,销售页面应对保险产品进行充分说明,披露信息准确、完整,保障消费者知情权;应充分尊重消费者意愿,由投保人自主确认已阅读后,进入投保流程,确保投保行为是消费者本人的真实意思表示,保障消费者自主选择权;不得设置违反公平原则的交易条件,应设置单独页面向投保人展示说明免除保险人责任等重要条款,保障消费者公平交易权。

销售人员强制搭售屡禁不止

尽管监管部门严厉禁止这种行为的产生,但从各投诉平台相关信息可以看出,保险产品搭售行为仍屡禁不止,特别是由一线销售人员故意为之的情况更加常见。

例如,近日,家住南京市的孔女士在为孩子投保某款少儿重疾险时,销售人员称:“买这款保险,未来孩子遇到生病的情况,一年可以报销1万元,不过另外还需捆绑一个险种,是一个投资,交满20年,交完之后孩子可以获得15万元。”类似这种话术使原本只想为孩子投保一份重疾险的孔女士,被高价搭售了另一款终身寿险,且还被销售人员解释为“未来投资”。

上述案例中,销售人员模糊、夸大产品内容,对产品细则未明确告知消费者,侵害了消费者多项权益。

有业内人士表示,不少销售人员在推荐产品时,或多或少会通过夸大宣传等方式,包装捆绑寿险、理财险以及不实用责任,让消费者原本不需要的产品、服务变得极具吸引力。从销售人员的角度看,为追求更高收益做出这种行为比较常见,这就要求保险公司需要对销售人员做出更高要求,且不能以业绩作为唯一考核标准,责任落实到个人,才能有效缓解这种情况的产生;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培养自身权益意识、学习更多金融知识,对维护自身权益也有一定好处;从监管部门的角度看,应当继续重视搭售问题,强监管、重处罚,通畅消费者合理维权渠道。

关键词: 保险搭售 保险 搭售 消费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