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蚂蚁金服加码投资明觉科技 车险科技版图浮现

2018-10-29 10:04:15    来源:原创蓝鲸保险|0

近日,在车险科技重点发力的明觉科技,完成A+轮1.5亿元融资,而这正是其与股东蚂蚁金服,在车险科技方面布局的又一次加码。自去年以来,蚂蚁金服已在车险产品定价、定损、理赔等环节进行科技输出,与同样发力科技的险企相比,研发策略、成果均已现差异。

蓝鲸保险注意到,目前积极进行科技输入的多为中小财险公司,在业内专家看来,这是车险市场寡头现象严重下的无奈之举,即便引入前沿科技,仍需面对传统业务与科技手段难以完全衔接的窘境。

蚂蚁金服加码投资明觉科技,车险科技版图浮现

近日,汽车后市场数据与创新应用解决方案供应商明觉科技,在官网发文表示已完成A+轮融资,投资方为蚂蚁金服、滴滴出行与云锋基金。

事实上,早在2017年10月,明觉科技进行A轮融资时,蚂蚁金服与滴滴出行即已加入;今年再度融资,蚂蚁金服等三家共计为明觉科技提供1.5亿元融资款,与之同步,明觉科技注册资本增至2000万。

据蓝鲸保险了解,明觉科技核心业务为搭建汽车配件信息的协同平台,为综合性汽车维修厂、保险公司及汽车后市场的第三方机构等提供服务。其中,针对于车险业务提供保险解决方案为重点业务之一,通过配件基础库、数据库,筛查零件价格,进而为保险公司防范风险,节约成本。

对于融资后的打算,明觉科技介绍道,将加大在数据与智能应用领域的技术投入,在保险领域,继续探索人工智能领域,将车辆出险时的信息、数据及智能算法相结合,打造各方互联互通的理赔流程。

与明觉科技募资加大科技研发力度同样值得关注的,是蚂蚁金服在车险科技领域的加速布局。相较于投资回报,蚂蚁金服更看重的是明觉科技在车险科技方面的成果。不仅如此,蚂蚁金服自身也从去年开始,在车险科技方面频频动作。

详细来看,首先,在产品定价环节,去年5月,蚂蚁金服发布“车险分”,依托于人工智能等技术,根据职业特性风险度、身份特质风险度等细分标签,将车主量化为车险标准分。合作险企结合“车险分”评分与自身数据进行建模,进而完成智能定价。

定损方面,今年5月,蚂蚁金服更新“定损宝”2.0版本,即消费者可通过拍照、算法识别及与险企后台连接,确认受损部件、维修方案及维修价格;理赔环节也有保险科技的用武之地。此前,蚂蚁金服与约30家险企发起设立中保车服,拟搭建“车险理赔服务平台”,提供车险理赔包括查勘、快修、零配件供应等服务。

蚂蚁金服一条脱胎于车险的科技链条,正在形成。

险企、科技公司布局车险科技,研发策略、成绩现差异

事实上,一直以来,车险业务是财险公司业务中的重头戏,整体占比约七成,但急需行业直面的问题是,当前多数财险公司的车险业务难以盈利,定价、查勘、理赔等环节成本高企,针对各类痛点,行业对于科技赋能车险的讨论与布局一直不断。

基于此,一方面,与蚂蚁金服同步,也有多家科技公司、第三方平台推进车险科技研发,如车车科技,以车险智能引擎推荐为切入点,创建垂直交易平台,连接百度地图、汽车修理厂、洗车场等流量端口,搭建线上线下车险交易体系。

此外,依托于过往丰富的车险业务经验与数据优势的保险公司,也在同步发力。如中国平安的“智能保险云”,首先通过人脸识别、声纹识别等AI技术完成对人、相关行为、属性的快速核实,完成智能认证,继而进行定损、理赔以及风险拦截;人保财险“拇指理赔”同样是通过手机端,使消费者完成自主报案到赔款全流程。

那么蚂蚁金服等科技公司,与中国平安等大型险企,进行科技赋能,有何不同?

首先,从科技研发的出发点来看,“蚂蚁金服等科技公司主要围绕车险业务环节进行科技赋能,针对行业输出工具类产品;不同的是,平安科技等大型险企主要是依托于自身积累,贴合自身业务特征,研发智能定价等服务于集团内车险业务的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经验抽取,形成科技产品。但此类产品未必适应于其它险企”,新一站保险网副总经理邹苇向蓝鲸保险分析道。

“这与不同类别企业各自的优势不同有关”,业内专家向蓝鲸保险分析称,“如保险公司的优势在于产品创新,科技公司的优势在于行业技术研发和应用,互联网公司则更擅长产品分发、用户关系管理,以及需求挖掘”。

各自成绩如何?针对于当下保险行业在车险科技方面的发展现状,有业内人士向蓝鲸保险分析称,“险企发力科技,主要以技术应用为主,如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各家险企均在尝试,但在一定程度上,财险公司暂时还未能自己创造前沿科技”。

此外,值得关注的是,同样在车险科技链条上发力的科技公司、第三方平台以及财险公司,是否会出现市场抢滩、资源浪费的现象?对此,业内专家表示并不担忧,“保险科技作为基础设施、底层技术已经成为行业的共识。保险行业需要科技赋能,科技行业需要技术应用,两者是协同合作的关系。科技与保险的融合和创新也是大势所趋”。

车险科技多输向中小险企,呼声高落地却多坎坷

蓝鲸保险注意到,目前已经公布的多款车险科技产品,均已有部分险企参与合作并应用。如车险分,在发布初期即有约10家险企投入应用、明觉科技目前已有10余家合作险企,而其中,多为中小财险公司。

“中小险企对于车险科技响应比较强烈,主要因为其在车险市场存在较为明显的劣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保险研究室副主任朱俊生对蓝鲸保险介绍道。中央财经大学教授郝演苏将之称为无奈之举,“在商车费改的大环境下,车险由大公司所主导,中小财险公司为了谋求生路,试图发力科技”。

科技研发所需巨资,正是多数中小财险公司难以负担之重。通过与科技企业、第三方平台合作,能够以较低成本重塑其车险业务;同时中小险企可通过平台,实现资源共享带来的规模效应与数据。

那么中小险企期许的车险科技,真的能平稳落地,帮助其追赶先头部队么?

“当前的实际是,在车险方面,多数的科技手段仍然浮于空中”,郝演苏向蓝鲸保险坦言称,“科技公司研发技术,是想对风险进行调整,但在车险领域,却难以成功。如在定价环节,风险变动意味着费率调整,若证明风险升高,客户对于价格的抬升将难以接受”。

此外,郝演苏补充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汽车这一标的物不同于人,在线定损、理赔等技术难以防范道德风险,甚至肥皂水都可以伪造划痕”。

“车险科技的应用,必须是在企业进行线上科技与线下服务完全联动的基础上进行,传统线下的保险定损、理赔模式向在线模式转变,必须要经历衔接环节。当线上线下的联动能力达到一定水平,相关环节才能脱胎于线下,实现线上服务”,郝演苏解析道。

邹苇根据实践情况验证了这一说法,“目前多家险企已经搭建车险科技平台或应用,但仍是以传统的理赔方式为主,较为复杂的定损、二次定损均需由人工完成,线上理赔还只是辅助工具”。

“车险科技目前仍处于试验状态”,郝演苏总结道。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