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京东互保下架 引热议直指传统险企流量平台利益纠缠

2018-11-16 15:09:08    来源:蓝鲸保险|0

11月14日晚间,上线不到两天的“京东互保”下架,针对该情况,京东互保承保方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以下简称“众惠相互”)回应蓝鲸保险称,此前为灰度上线测试,将对京东互保进行用户体验升级后,再择期推出。

相较于简短的回应,事件本身却引发业内热议,直指相互保“营销狂欢”背后,传统险企与流量平台的利益纠缠。另一方面,细究平台营销发力,则得以窥见潜藏的“大棋局”,定向筛选、精准刻画、二次开发,环环相扣之下,相互保或为其进阶保险领域“垫脚石”。

噱头营销,重疾险披相互保险“外衣”

回顾来看,10月16日,支付宝蚂蚁保险平台携手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以下简称“信美相互”)推出“蚂蚁相互保”,“0元加入,先享保障;一人生病,众人均摊”,热词营销之下,该款产品迅速走进公众视野。

对于蚂蚁相互保的争议声还未停歇,11月13日,京东金融跟进,联合众惠相互悄然上线“京东互保”,流量巨头及产品形成“对擂”态势。

从产品来看,蓝鲸保险对比发现,蚂蚁相互保加入条件包括,参与者年龄在30天-59周岁,符合健康告知且芝麻信用分大于650分,前期免费加入,可保100种重疾,一旦出险,30天-39周岁区间内享有30万元保额,40-59周岁区间,保额下降至10万元,所有参与者为单个患病成员分摊的金额不超过0.1元。

“救助一人不超过1毛钱”等宣传标语,在蚂蚁相互保推进过程中无疑刺激消费者感官。“噱头营销”,上海对外经贸大学保险系主任郭振华提醒道,“多数人是不善于思考的,会产生极端便宜的感觉”,实际分摊金额取决于实际出险案例。

“赶马”追来的京东互保,投保年龄上限为70周岁,需要预先缴费,保障范围为100种重疾加30种轻疾,同时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客群,分阶段给出对应保额,以及每年分摊的保费上限。

事实上,这也是蚂蚁相互保与京东相互保的重要区别之一。就蚂蚁相互保来看,发病率较低的青年人群,赔付概率相对高,京东互保上调年龄准入,扩大了保障范围,同时分区间设定保费分摊额,减缓了高龄人群加入带来的赔付率压力,从产品设计来看,在风险控制方面相较趋严。

蚂蚁相互保、京东互保产品对比

事实上,业内还聚焦于讨论“是否为真正意义上的相互保险产品”?

不难发现,蚂蚁相互保的投保人为蚂蚁会员(北京)网络技术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蚂蚁会员”),与之不同的是,京东互保的投保人则为个人,合同生效后,正式成为众惠相互会员,保险关系更趋清晰。

“实质上,蚂蚁相互保的保单为一年期团体重疾险”,中国精算师协会创始会员徐昱琛从定义上作出了判断。

平台的公示文件也验证了这一观点。蓝鲸保险查看发现,蚂蚁相互保、京东互保对应的保险条款分别为信美相互《相互保团体重症疾病保险条款》、众惠相互《个人重大疾病保险(2018款)条款》。

蚂蚁相互保、京东互保保险条款

徐昱琛指出,目前蚂蚁相互保运作模式类似于轻松筹、水滴筹以及抗癌公社等网络互助模式,只是借助于网络平台,出单形式上,恰由相互保险社承保,“从理论上来说,普通寿险公司亦能作为承接方”。

“有借助相互保险概念进行营销之嫌”,经济学家宋清辉提醒称。

利益纠缠,传统险企与流量平台“争锋相对”

而营销之下,流量平台携手相互保险社,又动了谁的“奶酪”呢?

事实上,蚂蚁相互保上线不到一个月,超过1800万人次的参与用户,巨大流量无疑冲击着传统保险公司,造成压力。

“参与人数越多,逆向选择风险越小,盘子越稳,只要核保理赔得当,不会有太大问题”,徐昱琛表示,加之运营成本低,“其实对现有保险业务或起到洗牌的作用”。

11月14日晚间,上线不足2天的京东互保紧急下架,页面参与人数停滞在3333人。众惠相互回应蓝鲸保险称,京东互保于11月13日灰度上线测试,产品链接被部分用户转发并申请购买,将对京东互保进行用户体验升级后再择期推出,“已成功购买的用户保单不受影响”。支付宝平台蚂蚁相互保参与人数则仍在实时增加。

蓝鲸保险多方调查得知,监管近日或有约谈两家相互保险社,倒逼监管“出手”的背后,则隐藏着传统险企与互联网平台的利益纠缠“伏笔”。

那么,相互保的“软肋”又在何处?

“把保险产品本身的东西弱化了”,一位业内人士指出,“相互保”并未从保险产品上进行包装,而是通过简化,利用“互保”概念进行推广,意在利于传播。

“最大的问题就是宣传太强势,涉嫌误导”,一位从事保险产品开发的人士持有相似观点,其指出,蚂蚁相互保在参与页面上未有清晰标注,例如,属一年期团体保险,如何续保,以及蚂蚁会员有拥有哪些权利等重要内容,“太急于求成,假如实事求是,竞争对手也难以攻击”,相比之下,传统公司严格按照监管要求进行产品宣传,“好比参加竞走比赛,大家都按照要求,你双脚离地跑起来,这是不公平的”。

“裁判员已经相对宽容了”,上述产品开发人士指出,换角度来看,蚂蚁相互保上线已近一个月,其指出,相互保类产品或需要在合规方面做进一步的完善,“但是已经宣传出去,形成影响力,再拉回来,其实并不容易”。

“监管政策的不确定性是客观存在的”,宋清辉分析称,这也是用户面临的最大风险,若没有政策支持,后期监管或将对该类“创新产品”进行约束。

聚焦二次开发,相互保成平台选客“筛斗”

值得关注的是,营销发力、相互保刷屏的背后,实际上也隐藏着支付宝、京东金融等流量巨头的“大棋局”。

以稍加运行一段时间的蚂蚁相互保为例,徐昱琛直言称,“作为承保方,尽管信美相互可以从中获利,但实际最大的受益方是蚂蚁会员”。

据了解,蚂蚁会员为蚂蚁金服全资子公司,成立时间为2017年10月,注册资本100万元,“这么小的一家公司,借助支付宝平台的流量,很快就聚集了1800万人,且均为实名制”,徐昱琛补充道,该部分群体均为未来保险消费的潜在客群。

除此之外,无论是蚂蚁相互保还是京东互保,也都是平台作为盘活存量客户,进行筛选,挖掘客户需求,从而精准推送的“利器”。

数据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支付宝与合资伙伴所服务的全球活跃用户已达到8.7亿,尽管未公布各国家、地区明细,但推算来看,国内用户数量不在少数。京东金融作为京东集团旗下金融平台,一直持续发力推进,用户量也相较可观,基数庞大的存量客户,无疑为价值深挖的“沃土”。

蓝鲸保险注意到,蚂蚁相互保《相互保规则》中,即存有一条“同意接收我们推送的与相互保相关的保险产品、案件公示、理赔进展等信息”。

“流量巨头相继推出类相互保产品,意在谋求流量转化,精准客户画像,后续持续推介更具针对性的保险产品”,宋清辉分析称。

“实际上,平台只是通过参与相互保的方式将人群聚集起来,为下一步变现做准备”,徐昱琛持有相似观点,其指出,考虑到精确度等综合因素,平台不会给所有人做保险产品相关推送,而通过相互保“筛子”的作用,实际上已将有潜在保险需求的人群挑选出来,“接下来再不断运营”。

而平台超过1800万的参与人数,均为基于自身需求而加入的潜在客群吗?

“靠重疾发生概率的逐年提高和人们的恐惧感提升来获客”,在郭振华看来,这也是促使大量群体涌入的重要原因之一,其指出,年轻人患重疾、猝死之类的案例,通过社交媒体的传播和讨论发酵,主观上的重疾发生概率明显升高,“已经发生了明显高估”。

如今,营销狂欢后稍显冷静,后续相互保类产品又将发生怎么的形态变化,均为未知数,但不可忽视的,仍是产品本身的保障定位。

关键词: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