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资讯 >

“春天买的衣服夏天还没到”,超长预售为何招人烦?

2022-04-19 21:50:17    来源:

消费者“苦超长预售久矣”的呼声,应当被听到、被解决。

“没有买卖,就没有预售对我的伤害。”最近,有关超长预售的话题引发舆论热议。有网友就吐槽,自己本来选中了一件仙女裙,想在樱花季出门拍些美美的照片,怎料下单后才发现裙子要等几周才到货,只能眼巴巴地“错过春天”。

据中新社报道,现在不少网店商家将预售产品的时间定为了15天,有些甚至长达45天。而且,网购预售期还有是否为工作日之分。为了避免消费者提前退款,不少商家还会在预售商品的介绍页里写上诸如“预售商品,不退不换”的商品描述。

面对消费者的吐槽,一些商家也表示无奈。由于原材料上涨、疫情等不确定因素,他们更倾向于采取轻资产运营方式。尤其是一些“网红”类商品销售节奏快、销量波动性大,预售模式可以有效降低压货成本,对市场喜好进行“试温”。

可是,商家避险的经营方式,不应以转嫁风险、过度消磨顾客的耐心为代价,更不能有意隐瞒重要信息、随意制定霸王条款。对于超长预售乱象,真正令消费者感到不适的,是交易信息的不透明和权利关系的不对等。比如,有的商家并未在商品展示页中标明预售信息,直到顾客付款后才显示“遥遥无期”的发货时间;有的商家在预售期间“任性”取消订单;有的则把发货时间一延再延,让顾客自嘲有种“望穿秋水”的无力感。

正如一些专家指出的,这种将产品备货的库存成本、时间成本完全转嫁给消费者的做法,属于实质的不公平经营行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也明确规定:消费者如未违反商家所规定的购物原则,商家在没跟消费者沟通并征得其同意的情况下,单方面修改发货日期及单方面撤单,均是严重的违约行为,商家应依法承担违约责任并赔偿损失。超长预售,本身就可能构成对消费者权益的侵犯,具有一定的法律风险。

而且,这种糟糕的购物体验只会导致顾客的反感,从而对商家形成反噬。事实上,抗拒超长预售的负面情绪正在网络不断发酵。在小红书上,“讨厌预售”的话题已有超过740万浏览量,不少博主都站出来诉说自己对苦等商品的厌恶,有人也直言“看到预售就不想买了”。中国新闻网微博在4月18日发起的一项投票显示:仅有不足3%的网友能理解商家的超长预售行为,另有近45%的网友选择“预售可以,‘超长’不行”。

图片来源:中新网

消费者“苦超长预售久矣”的呼声,应当被听到、被解决。

对此,市场监管部门和电商平台还应及时出手,通过细化制度安排、治理商家违规行为等方式,解决超长预售乱象。比如,对商品是否为预售、最晚发货时间等关键信息,应当要求商家在页面显著位置标注,不容随意更改、玩“文字游戏”。电商平台可以构建更科学的信用管理机制,将商家“任性”撤单、自行变更预售时间等行为纳入考量。一些平台对预售产品不予优先展示的规则,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商家对预售的“过度依赖症”。

面对直播等新型营销方式的冲击,商家想要跟上快节奏、避免过度压货的心态无可厚非。但是,更明智的经营思路应该是从自身做起,合理设置常规款与新品的比例,提升市场嗅觉和敏锐度,而不是把风险一股脑都推给消费者。一个可行的思路是,现在不少卖家都在运营自家的粉丝群,要测试顾客的喜好,完全可以将上架新品发到群里,请粉丝提意见、做选择,然后根据消费者反应调整生产、销售重点和规模。

对于超长预售,有消费者曾发出“灵魂拷问”:网购不是应该更省心、更便利吗?怎么反而更“磨人”了呢?被一味滥用的预售模式,该管管了。

关键词: 春天买的衣服夏天还没到,超长预售为何招人烦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