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监管备案的保险产品 作为重疾险的一种补充
记者不止一次在一些保险业尤其是互联网保险的交流场合中听到保险人士感叹:保险领域为何出不了一款像“余额宝”这样的现象级产品?
“相互保”的横空出世,大有填补这一空白的趋势,至少就公众关注度而言达到了这一效果:10月16日,蚂蚁保险和信美相互联合推出“相互保”,开售几小时内参保人数突破3万;截至记者发稿,参保人数达到1876万。
在互联网大环境下,保险产品早已成为大众化产品,话题性产品也从未缺席,比如短期理财险、退货运费险、百万医疗险,以及正在热议的“相互保”。蚂蚁金服推出“相互保”后,京东迅速跟上,推出“京东互保”。不过,上线仅一天即宣告下架。从条款上看,“京东互保”更像是“相互保”的一种升级版本。
而作为投保人,需要了解的问题是,这是不是一款划算的保险产品,是否安全?自己是否适合加入,是否可以替代其他商业重疾险?找到答案之前,投保人需要了解以下问题:
性质:经监管备案的保险产品
相互保,无论是背后的理论基础,还是具体的产品形态,都并非新生事物。
在成熟金融市场,相互保险具有悠久的历史,相互保险公司也是国际上主流的保险组织形式之一。截至2015年底,美国作为全球最大的保险市场,相互保险在其国内的市场份额高达37.7%。
中国市场,2005年1月,内地成立第一家相互制保险公司——阳光农业相互保险公司;2015年1月,原保监会发布相互保相关规范性文件《相互保险组织监管试行办法》;2017年,成立了三家相互制保险组织:众惠财产相互保险社、汇友财产相互保险社、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
相互保,即将具有相同风险保障需求的人团结在一起,以共担风险的方式为会员提供健康保障的互助共济机制。这种互助机制在其他领域也有应用,比如轻松筹、水滴筹等互助平台。但相互保与之有本质区别,其是经监管备案的严格意义上的金融产品,在银保监会备案的产品名称是“相互保团体重症疾病保险”,这就意味着,它必须严格按照保险产品的运作模式,接受监管。
定位:
作为重疾险的一种补充
根据“相互保”规则,其保障范围是恶性肿瘤+99种重疾;保障金为:30-39周岁保额30万;40-59周岁保额10万。
一位资深保险业人士对记者解释,在市场上的传统保险类型中,相互保最接近于1年期重疾险产品,都是给付型保险产品。从保额和保障范围上来看,都远远不能满足投保人对疾病保障的正常需求。市面上一般的1年期重疾险产品保额基本为5倍年收入+后期康复费用。
“相互保”与传统商业重疾险相比,性价比如何?前者是事后分摊费用,后者是先交保费。因此无法直观比较哪个更便宜。但事后分摊模式,即发起方宣称的“0元”门槛,无疑是其最大的亮点,也是其半个月内达到1876万参与者的关键所在:反正先不付钱,操作又如此简单,几乎是免费拿一份保险,何乐不为?
但仔细计算价格,很难说哪种更便宜。“相互保”对外宣传,“救助一人不超过一毛钱”,概率游戏下,回避了其作为一份保险销售给消费者的价格。保费计算方式是,参与者的每期分摊理赔金额=(当期公示通过出险案件总保障金额+10%管理费)/公示时成员人数,单一案例的分摊金额封顶为0.1元。
价格的关键在于发病数据。发起方称,年人均保费可能在100-200元之间。不过有精算师指出,根据银保监会发布的《中国人身保险业重大疾病经验发生率表》计算,其远远超过这一数字,不同精算师设定不同参数给出的数据多在400-800元之间。
不过以上仅为测算,还要看实际理赔数据。作为对比,市场上保额为60万的1年期重疾险价格多在300元左右。
模式:自由进出随时退保
“相互保”和传统重疾险是两种完全不同的保险模式,其优势和劣势值得拎出来说一说。
“相互保”投保标准一刀切,蚂蚁信用分650以上,健康告知即可。这可能带来两个后果:一是加大道德风险、逆向选择的可能性;二是出现一部分人补贴另一部分人的情形,在人口发病规律中,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人发病概率不一样,简而言之,男性、高龄人群或许更能从中获益。
好处是理赔上可能不会产生那么多“扯皮”的情形。传统保险公司先把保费收上来,每一笔理赔都是其支出,主观上或有“不愿意赔”的动机;但“相互保”模式相反,事后分担费用,保险公司从中收取管理费,对其而言,赔得越多,赚得越多。
自由进出,随时退保,按照这一原则,若投保人不接受,退出即可;但另一面,产品也存在停售、不能续保的风险。
提醒:“相互保”不是保险“拼多多”
对于国内绝大多数消费者而言,“相互保”确是新生事物。对其认知就存在不少误区,比如有人以为,此产品的一大特点是参与者众多,参与的人越多,分摊到其身上的费用就越低。事实上,相互保并不是保险界的“拼多多”,人多有折扣,就算参与者众,只要发病概率变化不大,个人承担的费用仍是一样的。
还有一些人在测算价格后,发现最后的费用可能会很高,以及存在停售无法续保的可能,从而认为这是一个“坑”。其实,在实际理赔数据出现前,很难判断“相互保”与传统重疾险孰贵孰贱,但一个大前提是,消费者认为无法接受可以退出,停售的风险亦如此。
这对于消费者言,相当于出现了一个零成本持有一款保险产品的机会,但从保障需求和保障内容上,并不能取代同类型的商业重疾险,只作为一种补充。
相关阅读
-
经监管备案的保险产品 作为重疾险的...
记者不止一次在一些保险业尤其是互联网保险的交流场合中听到保险人... -
享骑电单车押金退款难 宣传众安承保却...
近日,有用户爆料称,共享出行类企业享骑电单车诚信金(即用车押金)... -
消费者总拿不到车险理赔款全部 “潜...
消费者总是拿不到车险理赔款的全部,其中的潜规则行不通了。14日,... -
京东互保闪电下架 或与触动传统保险公...
上线仅一天,京东金融与众惠相互共同推出的京东互保悄然下架。11月1... -
“双十一”众安为尊享用户打造专属福利1...
众安披露的数据显示,除了早8点到早10点是一个购买高峰外,在双十一... -
安盛人寿入选中国市场竞争力十佳保险公...
2018年中国市场竞争力十佳保险公司评选结果日前揭晓,凭借不断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