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资讯 >

外资寿险换新颜: 2019“开门红”增速超中资2倍

2019-03-07 15:09:26    来源:和讯名家

近日,1月保费数据流传行业。

相对去年“开门红”低迷,今年寿险行业颇是靓丽,增速重返两位数,甚至超过20%。大部分寿险巨头个位数增长、21家寿险公司负增长、38家寿险未跑赢行业增速的背景下,2019年的寿险行业经营分化明显。

期间,苦楚不一。有生存压力者、有抢筹转型先发优势者。林林总总中,2019年“开门红”之战中,外资寿险表现强劲。以53.2%的保费增速碾压中资险企23.2%的增速,并将市场份额提升了1.2个百分点。

事实上,相对于中资险企对“开门红”的重视,相当部分的传统老牌外资险企更为强调月度保费的平稳增长。《今日保》曾统计部分外资寿险公司,1月保费占其年度保费比重约在10%左右,非中资险企动辄20%、30%。

53.2%VS23.2%的增速对比中,透露的是什么信号?

外资寿险公司1月原保费总表

份额上升的同时,老牌外资寿险公司还展现出了强劲的盈利能力,这在2018年并不理想的中小险企经营状况中,独树一帜。

加之政策的进一步开放,高层“公平监管”、“稳外资”声音的传递,凛冬的保险,外资的崛起又意味着什么?

01

1月“开门红”数据:外资保费增速碾压中资

1月行业原保费收入6991.1亿元,同比增长24.8%。其中,外资寿险公司原保费收入为460.3亿元,同比增长53.2%,同期中资原保费6530.8亿元,同比增长23.2%。外资险企市场份额同比去年的5.4%上升了1.2个百分点,达到6.6%。

以2018年全年26261亿元的原保费来计算,1.2个百分点便意味着315亿元的保费,仅次于外资险企第2名恒大人寿和中资险企第15名国华人寿。

再看另一个数据,低增速占比。外资险企低于行业平均增速的公司为10家,占外资险企35.71%,中资险企28家,占中资险企48.27%。

如果再剔除往昔保费增速迅猛的资产驱动负债型的恒大人寿,外资险企的整体保费增速更快,为64.4%,外资险企行业原保费将再度提升11个百分点。

2015年底,恒大成功入主中新大东方并更名为恒大人寿后,在2017年恒大集团工作会议上,许家印明确划出原保险保费在规模保费占比不低于50%的“红线”,力争实现60%,随后恒大人寿在其麾下的这几年,迅速扭转为保费增速大户。

2015-2017年,原保费分别为13.05亿元,增速为56.47%;43.89亿元,增速为236.32%;281.01亿元,增速为540.26%。

规模保费方面,分别为149.89亿元,增速为1208.08%;564.75亿元,增速为276.79%;366.54亿元,增速为-35.10%。

02

两大靓眼板块:银行系+老牌外资

银行系的强劲依旧如往昔,2019年1月寿险大幅增长,多为50%以上增幅。

原因,背靠大树好乘凉,享有天然的股东渠道优势。多年来,银保业务依旧强大,甚至在去年行业性转型压力下,银行系险企有母行护道,相对其他险企所受冲击更小。

不过,还有一家银行系外资险企1月成绩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滑,招商信诺1月原保费18.9亿元,同比下滑12%。同期,招商局旗下另一家寿险公司找商仁和实现大幅增长,同比增长5401.5%。

银行系之外,另一组外资保费强劲增长势力为老牌外资险企。如友邦、中信保诚、中宏人寿、中意人寿等。

观之特点,这部分老牌外资拥有多年的寿险经营底蕴,及强劲的个险表现,或多元化的渠道布局。尤其是在一线城市,优势明显。北京地区外资险企1月保费67.96亿元,占据21.58%的市场份额;上海地区外资险企1月保费51.97亿元,拥有24.36%的市场份额。

无论是银行系还是老牌外资险企,保费高速增长外,均保持着不错的盈利能力。

03

老牌外资的另一面:强劲的盈利能力

2018年,一定程度上代表着“传统寿险经营”的老牌外资保险公司展现了强劲、稳健的盈利能力。

其中,银行系险企自成一派,除了拥有不错的保费规模,还有让人羡慕的盈利能力,2018年全部盈利。

看起来小而美的老牌外资险企,实质上有着令中资巨头们侧目的盈利能力。

如友邦前三季度,1季度盈利8.66亿,2季度9.67亿,3季度8.06亿,4季度未披露。仅前三季度就已经达到26.39亿元,领跑外资寿险行业。

以2018年前三季度原保费和净利润来测算,老牌外资险企每亿元保费产生的净利润表现也颇为优秀,友邦为1333.75万元,中宏为820.82万元,中信保诚为509.74万元;同期,保费大户国寿、平安、太保分别为449.88万元,486.23万元,580.02万元。

04

差等生们:保费利润皆无

2018年28家外资险企中,除友邦及平安健康未披露第四季度偿付能力报告外,26家外资险企中共有8家净利润为负数,总有几家水土不服。

同样,这类险企首月保费也多不如人意,原保费倒数前十名中在2018年便有6家净利润为负数,最差者为长生人寿的-3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走过难捱岁月,外资险企的步子显然迈得更大了,这10家险企中半数险企保费远远高于行业均速。

而诸如中法人寿、新光海航、君龙人寿、长生人寿则继续败北,但部分常年表现不佳者,其内部资本格局却也在悄然生变,留下猜想无限。

中法人寿3年19次向大股东鸿商集团借款度日,行业皆知。新光海航自2009年成立以来长期亏损、增资困难、股东貌合神离,在去年好不容易迎来了5位新股东,海航集团自此退出,下半年其偿付能力充足率终于得以上扬,年初60岁的老将万峰拟任新光海航人寿董事长,并拟更名为鼎诚人寿,转折或许为期不远。

2008年底成立的君龙人寿,10年来依旧未实现盈利,不过,面对亏损,君龙人寿有着自己的观点。

“经过业务结构调整,盈利状况已经大幅度好转,2018年已经逐步实现盈亏平衡,明年将有望实现盈利。”

长生人寿在长城资产打破一对一僵持的股权结构后,成为控股股东,2016年首次盈利,然而2017年、2018年又跌入了亏损的泥潭,摆脱外资险企盈利难“魔咒”尚需时日。

05

狼真的来了

外资险企落地经营超20年,中国入市也已经18年之久,外资财险、寿险、再保险公司近60家,几乎占据国内保险牌照三成的外资险企,除了入世前成立的友邦、中宏人寿、中德安联三家险企,均难逃五五分股权掣肘问题。

同时,由于缺乏宽松的监管环境,分支机构布局之限,是外资保险公司在华的另一个痛点,即使是老牌外资险企友邦分支机构也仅有7家。

2018年外资寿险公司终于等来了春天。

外资持股比例上调为51%,3年后不再设限。

删去外资保险公司设立前需开设2年代表处要求。

减少对外资公司设立分支机构的要求,实现与中资公司平等的国民待遇。

新政打破了长期以来合资险企内斗不断的根本性障碍,当分歧与内耗终结,无形中助推合资险企的本土化长征加速结束,未来,外资险企或许会带来更为惊艳的数据。

其一,政策春风在送暖,2018年至今利好消息不断。外资公司在国内设立保险公司热情再起,积极抢滩。比如安联获批筹建安联(中国),安盛拟收购安盛天平,香港富卫人寿保险(百慕大)向监管递交筹建富卫人寿申请资料,大韩再保险获批在华筹建分公司,韦莱保险经纪获批扩展经营范围等等。

其二,加之有着更为深刻的国际经营经验以及国内本土化磨练,外资险企2019年首月原保费市场份额已由去年的5.4%上升为6.6%,同比增幅更是高达53.2%,一洗往年乏力态势。“政策+积累”双板斧之下的外资寿险公司春意渐浓。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