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聚焦 >

李宜航——悠远的《嘀嗒、嘀嗒》声

2018-05-11 11:16:36    来源:中国网

在前不久的中央党校春季开学典礼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党校校长陈希谈到了开国大将黄克诚的一篇文章——《关于党风问题》。

1981年2月28日,《人民日报》刊发了黄克诚的《关于党风问题》一文。文中有无声惊雷:抗战时期,毛主席就是用个电台,嘀嗒、嘀嗒地指挥我们。“嘀嗒、嘀嗒”就要无条件地执行。没有什么人来监督,也没有人来批评、斗争,大家都自觉地执行延安的“嘀嗒、嘀嗒”。

为什么仅凭“嘀嗒、嘀嗒”,就能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让全党全军行动如一人?

“嘀嗒、嘀嗒”,沿着这悠远而清脆的声响,我走进了一条时光隧道,想去找一找、看一看这背后的力量……

“嘀嗒、嘀嗒”,我找到了一块石头。这是一块再寻常不过的石头:三米长,两米宽,一米多高,也不知是什么时候被雷击破从山顶滚落,静静地卧在赣湘交界的荆竹山深处,当地人都叫它“雷打石”。1927年10月24日,正是秋高气爽,毛泽东就站在这“雷打石”上,向部队——一支仅剩100人左右的队伍,宣布了三条纪律:一、行动听指挥;二、打土豪筹款子要归公;三、不拿老百姓一个红薯。这个“三大纪律”的最早雏形,就这样深深刻进了红军战士的生命里,化为钢筋,铸成铁骨,五岳也为轻!

“嘀嗒、嘀嗒”,我看见了一条街道。这是旧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外国冒险家的乐园。1949年5月的一个早晨,年轻的荣毅仁像往常一样,推开大门,他惊呆了:门前的大街上,躺满了解放军战士,军衣布满尘土,脸色很困很累,又都睡得很熟很香……他开车到南京路上再去细看,见到的仍然是一排排席地而卧的解放军战士。此时的他,还不知道总前委制定的《入城守则》中有最重要的一条:不入民宅。但面对“露宿街头”这一中外军事史上都极为罕见的一幕,他不禁慨叹:国民党再也回不来了!

“嘀嗒、嘀嗒”,我驻足于一面旗帜。那是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军第60军在长春投诚易帜,被授予中国人民解放军第50军的番号。就是这支部队,一年后扛着红旗随第四野战军南下,于1949年10月参加鄂西战役,打败了国民党军第79军。还是这支部队,在1949年的12月,又随第二野战军进攻四川,在成都战役俘获了国民党军官兵8000多人。为什么会这样“判若两人”?一个重要原因是:在改编后的部队中选派了2495名班长以上骨干到学校学习,战士们知道了为什么打仗,为谁打仗,有了信仰。

“嘀嗒、嘀嗒”,我触摸到了一座“雕像”。这是一座还未落成的雕像,却在我心里矗立着。那是1950年10月,以南方兵为主的第九兵团奉命抗美援朝。时间太紧了,有的连队根本来不及换装,士兵没有棉衣,就把几层单衣套起来,棉被也不够,就一个班共用两三条薄棉被。而那一年,恰巧是1888年以来最寒冷的一个冬天,零下40℃,滴水成冰啊!但就是这样一支队伍打了一场改变世界历史的长津湖之战,其中有一个连队只出来一个掉队的士兵和一个送通知的通信员,其余的全部冻死,临死的时候还保持着冲锋的队形……请问,全世界还有比这更壮美的“冰雕”吗?

“嘀嗒、嘀嗒”,这最简单又最有力量的音符,凝聚的是纪律,流淌的是信仰。只要“嘀嗒、嘀嗒”在,即便微如烛火,或邈若山河,都会一直有光、有梦、有春天。愿我们的耳边,都能经常响起这“嘀嗒、嘀嗒”声……

(作者系中央党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修班〈第1期〉学员、羊城晚报报业集团管委会副主任)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