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资讯 >

环责险:守护绿水青山的美好

2018-08-10 09:59:11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跑道养鱼”不仅环保,而且能提高鱼的品质,经济效益高;投保“跑道养鱼”险可以享受政策“红包”福利,省下来的费用还可以再投入到新技术改造上去,防污治理,提高产能,形成良性循环——这些是浙江湖州市南浔区的渔业养殖户们近日纷纷谈论的话题。

这到底是怎么回事?记者决定到拥有七千余年悠久历史的江南六大古镇之一的水乡——南浔一探究竟。

守住青山,还要护好绿水

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两山”理念)的发源地。

2017年6月,湖州市获批建设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在浙江保监局和浙江省环保厅的推动下,湖州市政府和湖州保险业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保险+服务+监管+信贷”的环责险“湖州模式”由此应运而生。2018年6月,湖州市金融办、环保局、保险行业协会、人保财险等单位建立起多方协作机制,使环责险得到了进一步深入推进,形成了可推广、可复制的“湖州经验”,成为当地绿色金融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随着环责险在湖州各区县的成功落地,湖州市另一个特色产业、南浔区的支柱产业——淡水渔业养殖产业也亟待转型升级。据南浔区农林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南浔现有水产养殖面积18万亩,2017年渔业产量达13.4万吨,占浙江省淡水产品产量的10%以上。全国三大淡水鱼生产基地之一的菱湖镇就在南浔区,全镇水域面积达7.5万亩,近50%的农户都以渔业为生。全区现有30亩以上水产养殖主体1900余家,已初步形成“育苗+养殖+加工+销售+休闲”的渔业产业链条。但是,传统粗放式水产养殖模式低效落后,并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任何经济的发展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换取。湖州各级政府部门和保险业一直在共同探索如何做好污染物的排放与环境自净能力的平衡、解决淡水养殖尾水净化处理问题。

南浔区渔业生态化产业养殖带头人盛素红在鱼塘给鱼儿喂饲料。

新技术带来甜头

随着“八八战略”的实施、“两山”理念的践行、“五水共治”的深入推进,南浔区加快了传统渔业养殖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

一种生态高效的养殖方式——“跑道养鱼”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在南浔区应运而生。该模式由政府引导,渔业主体实施,省淡水水产研究所、水产技术推广部门提供技术支撑,开展技术试验。目前南浔区政府正在大力推广这项创新尝试。

南浔区农林发展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所谓“跑道”其实是建造在池塘中的养鱼网箱,“跑道”一侧是“推水增氧”装置,推动鱼塘水24小时循环流动,让鱼苗在水流推力下“健身跑步”;同时,鱼类的排泄物和食物残余不断被推送到鱼塘集污区,让“跑道”内的水体保持清洁,即由原来的散养变为集中圈养,形成小池养鱼、大塘养水的模式。这种集中养殖、集中吸污、集中处理的模式,可实现养殖尾水零排放,还能提高鱼的品质。

今年47岁的盛素红,是菱湖镇盛江家庭农场负责人、当地渔业生态化产业养殖带头人。从事渔业养殖27年来,盛素红从当初的2-3亩尝试性养鱼发展到如今316亩的规模化养殖。2014年,盛素红夫妻共同创建了南浔区菱湖镇盛江家庭农场,主要从事鲈鱼等特种水产养殖,年产值800万元以上。

作为新时代的产业农民,盛素红对新技术、新产品充满了求知欲。她用两年半时间完成了广播电视大学畜牧兽医专业的学习,并将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的经营管理中。自南浔区政府推行“跑道养鱼”循环水养殖技术模式以来,她是第一个“吃螃蟹”者。2016年,她投入200多万元自建16条“跑道”、5台发电机、停电报警器及吸污设备,告别传统落后的渔业生产方式,在区内率先走上了转型升级发展之路。

新技术的应用让盛素红尝到了甜头。“‘跑道养鱼’新技术模式应用以来,我的鱼塘水质污染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不仅环保、便捷、降低了人工劳动强度、减少了鱼的发病率,而且与原来大池中静养的鱼相比,每天‘健身跑步’的鱼无论是外观上,还是肉质的口感上,都更胜一筹。所以,我的‘跑道鱼’批发价要高于市场价4元/斤左右,但还是供不应求。”盛素红说。

绿色金融与绿色养殖有机结合

围绕“绿色青山”发源地区块概念,人保财险湖州市分公司从对接国家试点、搭建绿色平台出发,积极加强政保合作,成立绿色保险事业部和保险产品创新实验室,研究创新开发绿色保险产品,将低碳、环保等绿色发展理念融入到保险产品中,借力保险的风险管理机制及其派生功能,达到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产利用、助推经济发展“绿色化”的目的。公司在原淡水养鱼保险条款基础上进行创新升级,通过扩展适用范围,降低起保面积,提高保险金额,扩大保险责任,降低相对免赔率,延长保险期限,调整赔付方式及实行费率浮动机制,于今年6月推出了“跑道养鱼”险。

为了使新的生态养殖模式得到更好推广,促进全区淡水渔业转型发展,南浔区政策性农险办结合实际,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出台了淡水养鱼保险新的补贴政策,即对参保农户的保费在省、市补贴比例不变的基础上,由原区级财政补贴18%、农户自付40%,调整为区级财政补贴48%、农户自付10%,极大减轻了养殖风险和养殖户负担,充分调动了全区养殖户的养殖积极性和参保性。

这一政策性保险优先向“跑道养鱼”等先进、环保的水产养殖模式进行倾斜。许多家庭农场、渔业精品园纷纷对原有鱼塘进行设施改造,不想错过这个政策“红包”。

目前,南浔区在菱湖镇、和孚镇、千金镇等重点乡镇重点推广该模式,已建成养殖跑道132条,总面积1500亩。

南浔区金融办主任丁利民介绍,截至7月18日,不到一个月时间,人保财险南浔区支公司为养殖户承保政策性淡水养鱼保险848.4亩,保额1948万元,其中“跑道养鱼”险承保“跑道”27条,承保面积180.2亩,保额345万元。“跑道养鱼”险的顺利承保,实现了全省此项新技术模式政策性保险保障零的突破,并在破题绿色金融改革方面,实现了政策改革与方式创新有机结合、绿色金融与绿色养殖有机结合、“金融+”与“生态+”的有机结合,促进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助推水产养殖转型升级、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提供了借鉴思路,践行了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根本宗旨。

“我原来要交22887元/年的保费,现在根据新政策,只需交5722元/年,省下来的费用可以再投入到新技术改造上去,防污治理,提高产能,形成良性循环。” 盛素红心里一本账算得很科学、很明白。

盛素红既是新技术的先行者,也是新技术的受益者。她的鱼塘6月参保“跑道养鱼”险,人保财险南浔区支公司为其提供140多万元的保险保障。入夏以来,随着高温、雷雨、台风恶劣天气的交互影响,淡水养鱼面临严峻的考验。目前,她的鱼塘已发生一起鳊鱼疾病险报案,经查勘共计死亡标的972.5公斤,预计赔款7700余元。而与她相邻的另一鱼塘,由于未采用新技术养殖,6000公斤青鱼死亡,损失约达7.2万元。

多方扶持创新项目健康推行

新技术、新险种的推行势必会伴随风险的不确定性。采访过程中,作为新险种承保单位的人保财险南浔区支公司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由于该险种和养殖模式我们还缺乏经验数据上的支撑,考虑到风险因素以及基层公司的顾虑,人保财险总公司、省分公司都出台了风险分散政策,进行保费和赔款的分摊。同时,我们也在研究,一旦发生较为严重的保险事故时,可以通过设立实时监控等技术手段来化解一些风险。”

为了共同将这一创新项目健康持续推行,南浔区政府除了财政资金上扶持外,还在行政上加以积极引导。一是由区农合联成立农业投资公司,统一进行土地流转并建设基础设施,并将“跑道”返租给农户,实现公司统一经营、标准管理、统一销售的模式,促进农民增收;二是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养殖技术标准,用于指导“跑道”养殖模式的科学养殖管理;三是加强宣传培训,建立养殖标准化示范点,为渔业主体现场学习、观摩提供样板。

人保财险湖州市分公司副总经理朱巍表示:“绿色保险要实现大发展还任重道远,下一步,我们将围绕绿色发展理念,满足新时代、新业态、新模式的发展需要,从丰富保险产品、扩展保障功能、完善风险机制、加强互联互通等方面入手,推动产品由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在高质量发展中助力地方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小鱼塘 大梦想

在盛素红的鱼塘参观时,记者一行正巧遇上农林专家和两位实习的浙江大学农林专业大学生。原来,她的农场不仅是南浔区和省级现代农业综合区农场,还是当地渔业科技试验示范基地,是农林渔业专家的实验基地和省内各大农业院校大学生的实习基地,“产、学、研”一体化养殖模式及“保险+金融+科技+生态+农业”在她农场的各个场景已被应用得游刃有余。

盛素红告诉记者,她的女儿大学就读于浙江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目前正在华中农业大学攻读病害学的研究生专业,并看好了农村这个广阔的发展空间,准备毕业后回乡村协助她们共同发展渔业生态养殖,打造互联网+生态养殖+绿色餐饮+旅游文化等链条式产业经济。

看着她一脸幸福的表情和对未来憧憬的眼神,记者看到了一个新时代产业农民缩影,看到了一种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积极进取的力量。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