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新闻 > 资讯 >

金融监管科技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方法论

2018-12-18 14:18:59    来源:中国保险报网

科技在带来金融服务效率提升的同时,使得金融风险更具隐蔽性、快速传播性,向金融监管的技术能力施加了前所未有的压力。特别是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全球金融监管步入趋严通道,倒逼保险公司持续增加合规部门的人力投入,加速相关软硬件迭代的技术投入,甚至接受高额的违规处罚费用,造成金融机构合规成本的负担比例持续提升。

美国摩根大通公司在2012年-2014年,曾为应对监管机构的政策新规和调整,新增合规岗位近1.3万个,占到全体员工数量的6%,相应成本支出20亿美元,占全年营业利润的10%。危机后,美国证监会仅2016年就执行处罚868次,罚款总金额达40亿美元。全球金融业在危机后的几年里,为合规付出的额外成本达到上千亿美元。

在科技应用和监管趋严的双重背景下,如何通过技术手段降低金融合规成本,提升监管科技能力,所谓的监管科技(RegTech)应运而生。

金融监管科技的两层含义

2015年7月,前英国财政大臣乔治·奥斯本(George Osborne)首次使用“监管科技”一词,来特指“致力于运用新技术促进监管要求的实现”。国际金融协会(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Finance,IIF)将监管科技称之为“能够高效和有效地解决监管和合规性要求的新技术”。

金融监管科技需要从两个层面理解:一是为金融机构有效管控合规风险,满足“反洗钱”(Anti-Money Laundering,AML)和“了解你的用户”(Know Your Customer,KYC)等监管法规和合规责任,通过监管科技系统可以实现纸质报告流程的数字化,减少人工操作失误,降低企业受监管处罚的风险,节约和控制合规成本;二是金融监管机构通过科技手段开展金融市场数据分析、风险预测、系统性风险识别、分析查找监管条款内设矛盾与问题,高效执行审慎监管和货币政策,提高监管的实时化、智能化、自动化,替代大量的人工和事后监管措施,大幅提升监管水平和效率。从发展历程上看,监管科技应用由最初的金融机构合规层面,拓展到金融监管当局的系统性风险识别与监控层面。

当前,国际上对监管科技的应用研究热度逐渐攀升,美国、加拿大、英国、爱尔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多个主要经济体的金融监管当局已指定专门机构,加强监管科技工作的政策研究、规划与统筹协调,重点关注对监管套利的风险指导,促进金融科技产业的孵化与发展。全球监管科技企业的投融资活动也非常活跃。

金融监管科技的主要发展趋势和方法论

从技术和本质的角度看,金融监管科技是以新兴科技为载体的适应新金融业态的技术解决方案,通过技术载体在被监管机构与监管机构之间,形成了一个可信、可持续、可执行的、数字化的“监管协议”,其并没有垫付监管的基本理论和规则体系。其更类似一个监管实施的“技术方法论”,但明显区别于传统金融监管方法,主要发展趋势和方法论可以总结如下:

引入大数据与云计算作为监管的科技基础。传统的金融监管主要依靠法定监管报表、现场和非现场核查,时间相对滞后、手段较为单一。在金融科技时代,监管方与被监管方在时间、空间、信息上的不对称状况更加凸显。为此,监管科技主张监管部门积极引入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来解决这一突出矛盾。当然这种主张要求监管部门具备较强的科技实力,以及必要的基础设施投入。比如监管与金融机构实现系统对接,在线实时获取金融机构交易数据,有效挖掘金融机构和公共部门的海量、多维度数据的监管价值,为金融机构建立全方位的风险画像;监管部门应当将监管政策整理、存储到公共服务云平台,让被监管对象在一个公共平台即可以获取监管要求和政策查询,整理、搜集、归纳更加准确、详尽的监管信息动态,提高监管信息的可得性和及时性。在可视化技术的辅助下,监管部门可以依据审慎监管要求,构建智能化分析模型,动态观测金融机构和金融地区市场、子市场的风险态势,真正实现实时和动态监管。

另一个层面,监管科技主张金融机构基于大数据分析和处理方法解读集团企业内部的大数据,一旦有偏离合规要求的交易行为,系统将自动发出警报,有效帮助金融机构满足合规要求。

依托大数据和计算能力,监管部门运用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技术,完整吸收各种监管政策、案例、数据、规则和专家经验,对全球上百年历史中的金融风险案例进行分析,总结危机经验和发生规律,更好识别防范系统性风险。通过规则推理和案例推理,反事实模拟不同情境下的金融风险,优化原有的情景模拟、压力预测方法,提高监管的计算和推理能力,有助于发现以往通过人工监管难以发现的风险漏洞和违规问题。当这些数据处理与分析模式成熟后,极大地简化和优化内部流程,有效降低人员参与和人工干预的成本,减少人为主观因素影响,克服监管者的自身激励约束问题,节约监管成本,提高监管效能。从某种程度上说,人工智能一定是未来监管科技的终极发展方向。

让监管应用程序接口成为新的监管执行工具。传统模式下,监管机构以政策文件和现场核查向被监管机构输入监管要求,获得对监管规则执行情况的合规审查结果。传统的监管逻辑是采取事后行政处罚措施,增加金融违规成本的方式,实现对市场行为、股东行为的震慑,实际上是“杀鸡儆猴”的办法。监管科技主张通过应用程序接口(API)实现监管系统与金融机构系统的信息交互,实现内外部风险信息数据及时准确的传输交互。这种监管主题的API(RegAPI)会成为监管机构向金融机构提供各项“监管服务”的程序接口,金融机构按照监管的接口规范,结合内部系统和业务财务流程改造升级自身系统,双方通过规范的程序接口实现监管规则与业务流程的对话和统一。

监管机构与金融机构可以共同开发一些共享公用函数和云应用程序,在金融机构的系统中嵌入合规风险评估工具,实时的对金融犯罪、反洗钱、客户分析和行为风险进行监测。通过统一的计算机协议彼此交换数据并产生真实可靠的数据报告,监管合规的报告、检查、监测等都会更加高效。

大量使用生物识别、安全技术提升风控与合规性。生物识别技术可以自动化进行客户识别,增强了金融机构认知和了解其客户的能力,使金融服务与风控实现远程作业,增强了与客户沟通的安全性满足KYC法规的要求,可以使KYC核查更及时、经济、可靠,降低了发生道德风险的可能性,从而变相降低了合规成本;网络安全技术不仅可以加快内外部数据传输速度,提高了传输安全性与网络安全保障水平。在隐私保护、数据安全与数据完整性的基础上,促进金融机构安全、高效、共享,促进不同领域金融机构、客户和监管机构之间风险数据整合。先进的加密技术可以根据访问授权允许个人提供相关的加密信息,极大降低金融机构对原始数据的处理应用和信息披露。

以区块链技术尝试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目前,所有金融基础设施和金融监管的基本构架都是中心化的,由于金融的国家主权性质,利用区块链替代现有庞大而复杂的金融架构和基础设施是难以估量和实施的。主要国家金融监管当局都在研究区块链在金融监管和金融风险防控中的独特应用。这方面的研究包括:利用区块链透明的、可记录的、不可篡改的特点,可以在关键业务环节设置控制点,形成追溯机制,实现穿透式监管。通过记录分布式总账上的数据(不可撤销和篡改),全面安全地进行金融机构审计和风险跟踪。利用区块链的“智能合约”作为新增金融基础设施个别环节的底层技术,促进金融机构内部和金融机构之间实现更高效的交易、支付以及信息共享,提高金融市场效率和合同透明度,减少结算和系统风险。

全球金融监管科技发展的中国启示

全球金融监管科技发展脉络及其趋势对中国的监管科技发展具有重要启示。中国是人口大国,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汽车、农业产量位于全球首位,因此,中国的车险、农险以及人寿保险等普惠性保险业务,终将跃居全球第一。与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相比,我国金融监管科技发展在业务模式开发、核心底层技术研发、关键技术标准制定等方面仍有相当差距。应当加强金融监管科技的系统研究,确立金融监管科技的基本框架,制定金融监管科技发展的规划与配套措施,统筹金融监管和金融主体两方面资源,调动金融业自身与外部两种科技力量,持续推动金融监管科技在中国的落地生根。

首先,依托国家金融基础实施互联互通,逐步构建金融监管科技的实施基础。金融监管科技的构建需要一整套相互关联和统筹协调的基础设施,其中包括相关政策法规、技术标准和基础算法模型等等。按照中央金融工作会议精神,顺应国家和央行推进金融综合统计和金融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政策和趋势,打通金融各板块之间的数据孤岛,以大数据和云计算为底层技术,借助现有的金融基础设施条件,搭建以云计算技术为基础的数据存储、处理、分析平台。要统一完善金融机构数据实时报送接口,以金融交易原始数据为基础,融合金融监管统计报表等财务数据,行政处理、机构管理等行政管理数据,其他金融和经济领域数据,以及欺诈、洗钱、经济犯罪等信用风险数据,运用统计、精算以及大数据分析建模技术,实时发现新的风险线索、新的风险规律;在微观审慎和宏观审慎分析中,探索运用人工智能、共识算法、可视化技术,建立动态的、智能化的风险预测模型,及时掌握金融体系的风险关联性和集中度变化。借鉴英国“监管沙箱”理念,构建监管科技“加速孵化”机制,在互联网金融产品审批、跨地域监管、第三方网络平台管理、数据安全和信息披露等方面,尝试运用沙箱监管方式,建立测试机制,促进金融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应当推进监管队伍和监管业务的结构化转型,从铺设监管机构、扩充监管人员、大面积实施现场检查,转向加大对科技型人才的引进、研发资金的投入、监管科技项目的合作、监管模型研究。

其次,培育金融监管科技应用,促进监管与被监管的业务联动与技术衔接。积极推进金融机构的监管科技应用。金融监管科技的兴起和发展,本质上是监管和被监管机构在技术上的统一与联动。新的监管政策法规出台前,监管部门和金融机构要充分做好业务规则和系统交互规范的梳理研究,提前完成系统升级改造,实现监管者政策发布、金融机构系统自动化合规处理的同步联动,监管与被监管要在系统实施层面有效配合与联动,才能确保合规政策平稳高效实施。金融机构要善于将监管规定和有关政策转译为自身的业务规则,再将这些业务规则数字化为内部系统规则与交互规范,准确嵌入和对接的核心业务和财务系统,进行合规应用落地,运用系统替代和减少事后的合规报告、合规检查。积极稳妥引入监管科技应用外包和自建服务,实现企业内部数据自动收集、整理和精确分析,快速形成风险分析报告,快速追踪被处罚机构业务情况,减少人工干预并降低错误率,促进反洗钱、征信、偿付能力、准备金监管、CRS等合规报表报送和风险筛查,降低保险公司的合规管理成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