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保险 >

每日简讯:新冠疫情回归乙类管理,“防重症”是关键

2022-12-28 17:46:44    来源:商业新知


(资料图片)

26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公告,将于2023年1月8日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从“乙类甲管”调整为“乙类乙管”。这是自2020年1月20日我国开始实施严格的传染病甲类防控措施后,疫情防控政策的又一次重大调整。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政策调整,不仅在管理的等级上从“乙类甲管”下调为“乙类乙管”,而且名称也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调整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明显调低了新冠病毒的致病性、危害性。

对此,国家卫健委也给出了比较明确的回应和说明,认为调整是综合考虑了各个方面的因素,是为了更好地统筹疫情防控和社会经济发展,更好地聚焦重点的防控领域和措施,更加科学地进行疫情防控。因为,新型冠状病毒经过三年的变异,致病力已经大大降低,对人体的伤害也与疫情刚刚发生时完全不同,有条件对管理等级进行调整。

需要注意的是,调整管理等级不等于放松管理,乙类乙管也不是放任不管。所不同的是,管理的重点需要转变,管理的范围需要调整,管理的手段需要优化。特别在感染人数大幅增加的情况下,如何做好“防重症”工作,是新的政策条件下的重中之重。

事实上,对广大居民来说,对政策调整早已有了充分的思想准备,也能够接受政策调整带来的感染人数快速增加。药品供应、医疗机构救治能力,才是广大居民最为关注的问题,也是最为担忧的问题。而从新十条出台以来的情况看,广大居民关注的这两大问题,也确实面临着不小的考验,无论是药品供应还是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都出现了“供不应求”现象,特别是北京、上海、广州等一线城市,医疗资源短缺现象更为严重。

经过一段时间的积极努力和大力组织,以及供应方法的调整与优化,药品短缺问题有望较好得到解决,供求关系紧张的矛盾也正在得到缓解。真正存在问题的是医疗机构的供给能力和救治条件。如媒体报道的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东院,发热门诊一天的接诊量为867人次,急诊科则高达1351人次。其中,120救护车送至急诊的就有114位,相当于平时的5倍左右。与此同时,医院急诊科原本31位医生,只剩4人尚未感染,护士的感染比例超过60%。其他医院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这样的矛盾,面临救治能力供应不足、患者难以得到及时救治的问题。

虽然这种现象可能也是短暂的,待医护人员“感染潮”过去之后,很快就能恢复正常化救治水平。但是,过渡期的矛盾如何化解,也不能不考虑、不能不重视。因为,凡是到医院就诊的,都是重症。不是重症的,不会去医院。而且,其他方面的患者也没有因为感染者增加而减少,因此,医疗机构的救治能力和条件,是政策调整后最大的一道难题,也是必须解好的一道难题。

一线城市医疗机构救治压力巨大的问题,也会很快传递到其他城市。随着感染人数的不断增多,重症人数也会随之增加,医疗机构的接诊压力会快速加大。因此,如何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安排,对各大城市都是考验。而随着“两节”临近,返乡人员大幅增加,对农村的考验也在增强。如果农村医疗机构不能配备一些能力较强的医护人员,一旦重症人数增加,也会出现问题的。到时候,县级医疗机构会压力山大。

面对可能出现的重症人数大幅增加,医疗机构治疗供给能力跟不上,除了加大医疗资源配置力度,有效提升救治能力外,广大居民如何增强自我防护意识,尽量不要被感染,尽量争取晚感染,也是非常重要的方面。因此,减少聚集,尤其是有基础病的老年人,尽量少出入公共场所和人员密集场所,其家人也更加自觉地做好自我防护,应是当下最重要、最紧迫的工作。只有减少感染、降低老年人被感染的比重,才能有效降低重症率,才能有效缓解医疗机构的救治矛盾。

总之,政策调整之后,“防重症”是重中之重,也是工作核心。3年疫情,广大居民也已经积累了比较丰富的自我防护经验,只要思想上不麻痹、不松懈,只要善于做好自我防护工作,是能够有效应对这一波的疫情冲击的,也是能够比较顺利地渡过这次难关的。

关键词:

相关阅读